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1
作者 刘德荣 王天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3-24,共2页
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针刺组采用头部"颞三针"与阳明经"体三针"相结合,以疏通脑络,活血化瘀,补益脑髓为治则,进行临床与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 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针刺组采用头部"颞三针"与阳明经"体三针"相结合,以疏通脑络,活血化瘀,补益脑髓为治则,进行临床与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患者四肢运动功能,神志语言,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并提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同时,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全身微循环功能,促进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针刺治疗 颞三针 体三针
下载PDF
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全身性发作型癫痫: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德荣 郝淑芳 +1 位作者 刘哲源 郭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西药干预治疗全身性发作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比较穴位埋线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18例全身性发作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114例)和西药组(104例),治疗组取大椎、筋缩、中枢、腰奇为主穴。给予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西药干预治疗全身性发作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比较穴位埋线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18例全身性发作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114例)和西药组(104例),治疗组取大椎、筋缩、中枢、腰奇为主穴。给予穴位埋线,配合常规抗癫痫西药治疗,口服丙戊酸钠;西药组给予单纯抗癫痫西药治疗,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癫痫计分及发作频率,并比较总体疗效,1年后随访观察两组疗效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癫痫计分、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埋线组改善程度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93.0%,1年后随访疗效87.7%,均优于西药组的85.6%和69.2%(P<0.01)。绪论: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全身性发作型癫痫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治疗,且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全身性发作型 穴位埋线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脑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德荣 郝淑芳 刘哲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95例。子午流注组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经取穴表取穴,根据日、时的天... 目的:观察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95例。子午流注组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经取穴表取穴,根据日、时的天干选择不同经脉的五输穴,于辰巳时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穴取风池、水沟、外关等,随到随时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子午流注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子午流注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和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结论: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选辰巳时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子午流注 中风 时间因素
原文传递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德荣 郝淑芳 刘哲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补阳还五汤... 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45/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9%(35/4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效果较好,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针刺疗法 刺络放血 手十二井穴 中药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曹解华 刘德荣 +1 位作者 刘尚章 纪晋英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影像学分型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山西省原平市卫生监督所经头颅CT或WRI确诊的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亚健康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其颈动脉斑块发生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影像学分型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山西省原平市卫生监督所经头颅CT或WRI确诊的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亚健康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其颈动脉斑块发生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发生与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学分型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阳性率为90%(135/150)对照组斑块发生阳性率为46.7%(7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P<0.01)。脑梗死组内,按临床分型斑块发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前循环皮质梗死(97.82%),腔隙性梗死(96.97%)基底节区梗死(93.62%),后循环梗死(58.33%),前三种梗死与对照组比较斑块发生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循环梗死阳性率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发生对脑梗死患者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对脑梗死临床影像学分型的诊断治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原文传递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德荣 刘哲源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比较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与常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5例VBI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38例)、观察组(37例),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针刺治疗,... 目的比较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与常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5例VBI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38例)、观察组(37例),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针刺治疗,选取双侧风池、"供血"穴、中渚及合谷、太冲,每日针刺1次,9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1个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优于对照组81.1%(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治疗VBI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氟桂利嗪:针刺疗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