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诗主导下的“泛诗体”联盟——新诗形式建设再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仲义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一、新诗格律化,举步维艰难成正果"文当废骈,诗当废律"(胡适),当白话新诗以狂飙突进的方式降临于世,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放弃了古诗词格律。新诗在挣脱型律束缚后,犹如禁锢多年的三寸金莲,急不可耐地舒展起来。百年来,有关新诗各种形... 一、新诗格律化,举步维艰难成正果"文当废骈,诗当废律"(胡适),当白话新诗以狂飙突进的方式降临于世,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放弃了古诗词格律。新诗在挣脱型律束缚后,犹如禁锢多年的三寸金莲,急不可耐地舒展起来。百年来,有关新诗各种形式、体式、格式的争论和实践,此起彼伏,延绵难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自由诗 联盟 诗体 新诗格律化 狂飙突进 白话新诗 诗词格律
下载PDF
永无止息的“波浪”——蔡其矫诗歌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仲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蔡其矫是当代诗坛的重镇。由于诸多原因,他的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一直遭到"保留"。事实上,70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他独特的诗歌"范式":以海洋为诗心——以欢乐诗学为动力——美与自由为放飞的两翼——游历与爱情诗遍布... 蔡其矫是当代诗坛的重镇。由于诸多原因,他的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一直遭到"保留"。事实上,70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他独特的诗歌"范式":以海洋为诗心——以欢乐诗学为动力——美与自由为放飞的两翼——游历与爱情诗遍布主要轨迹。他所留下的诗歌遗产,随着时间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其矫 自由 欢乐
下载PDF
于坚诗歌论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仲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9,共7页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逃离隐喻 重新命名 切片 “于坚体”
下载PDF
黑夜,及其深渊的魅惑——翟永明诗歌论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仲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7,24,共8页
大陆女性诗歌的弄潮儿翟永明,以黑夜意识的性别张扬,引领了"狂放与恣情"的自白体诗歌,而后其作转型为交流的、对话的戏剧体,这为新诗史提供了两类"范式"。她坚持"少就是多"的书写道路,揭示生活中种种光... 大陆女性诗歌的弄潮儿翟永明,以黑夜意识的性别张扬,引领了"狂放与恣情"的自白体诗歌,而后其作转型为交流的、对话的戏剧体,这为新诗史提供了两类"范式"。她坚持"少就是多"的书写道路,揭示生活中种种光怪陆离的脸谱。其作品冷艳的矜持和端凝的内敛,散透存在经验的幽邃意味,充满令人追索的魅惑。因此,她是少数拥有饱满写作动力又具非同寻常深度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永明 黑夜意识 自白 交流 戏剧体
下载PDF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共5页
当下诗歌流向出现"去魅"与"返魅"的分化。前者试图清除权力,建立本真人性的价值形态,有意采用粗陋、老土、不正经的非诗语言,获取原生态的审美效果。后者则坚守精致高贵的诗意,追问语言的言说之谜,继而肯定生命的... 当下诗歌流向出现"去魅"与"返魅"的分化。前者试图清除权力,建立本真人性的价值形态,有意采用粗陋、老土、不正经的非诗语言,获取原生态的审美效果。后者则坚守精致高贵的诗意,追问语言的言说之谜,继而肯定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诗意。去魅与返魅,在语言格局、流向以及风格层面构成两厢对峙的犄角。在这一不无扩大化的冲突中,现代诗获得了继续生长的又一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现代诗语 去魅 返魅 粗鄙 精致
下载PDF
“声、像、动”全方位组合:台湾新兴的超文本网络诗歌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1-16,共6页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新空间美学的表达方式",其"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质素对新诗多元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冲击与鼓舞,也对可能来临的数字化诗歌——技术完全进驻诗歌——表示一定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诗歌 超文本 数位诗 数字化诗歌
下载PDF
道德与价值评判:当下神性诗写的一个向度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0-24,共5页
神性诗写以极端强硬的立场,抵抗当下写作的垃圾化、娱乐化,成为反对后现代主义与兽性写作的"中流砥柱";倡导"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坚守道德与价值评判,形成"高诗歌"与"低诗歌"两厢对... 神性诗写以极端强硬的立场,抵抗当下写作的垃圾化、娱乐化,成为反对后现代主义与兽性写作的"中流砥柱";倡导"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坚守道德与价值评判,形成"高诗歌"与"低诗歌"两厢对决的另一极写作标高。不过,神性写作自身也存在一些软肋:过分的二元对立思维和凌驾一切的企图走向偏激,尤其是神性诗写如何挺进盲区,进入日常生活与庸常事物,取得普遍意意义上的艺术成效?是其由观念到作品间的一个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性诗写 兽性写作 “第三极” 后现代主义 知识分子立场
下载PDF
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11,共7页
人类生活充满了隐喻活动,最具创造性的隐喻无疑来自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的蓬勃展开、长盛不衰,得益于结构主义能指/所指、选择/组合的原理。以台湾中生代诗人简政珍为取证,确信隐喻建立在相似... 人类生活充满了隐喻活动,最具创造性的隐喻无疑来自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的蓬勃展开、长盛不衰,得益于结构主义能指/所指、选择/组合的原理。以台湾中生代诗人简政珍为取证,确信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类比性基础之上,与其孪生关系的转喻则建立在相邻性、接近性基础之上,两者遵循"对等原则",在互换、互渗、互化中共同参与了一切诗语活动。在现代诗语的部落里,诗人正是通过张力这一充满"血缘"的纽带,凝聚了家族与非家族的所有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对等原则 张力
下载PDF
“接受反应”视域下诗歌接受理论的迁演
9
作者 陈仲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1-39,共9页
西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形成了以姚斯、伊瑟尔、费什为"支点"的接受线路,他们提供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未定性""阐释共同体"等打开了新的接受天窗。中国古典文论则潜伏着&qu... 西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形成了以姚斯、伊瑟尔、费什为"支点"的接受线路,他们提供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未定性""阐释共同体"等打开了新的接受天窗。中国古典文论则潜伏着"以意逆志"、"诗无达诂"、"以味辨诗"的散发型接受路经。双方在平行或汇通的旅程中各擅胜场。在此宏大话语背景下,诗歌的接受学实践也出现了诸如"兴发感动"的合一模式和"诗感"说。那么,我们能否转换一下视角,从此前被"作者中心"牵引、被"文本中心"固化的轨道上走出来,从容面对更为复杂、辽阔、也更为微妙的现代诗接受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研究 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 “以意逆志” “诗无达诂” “以味辨诗” “兴发感动” “诗感”
下载PDF
论陈先发诗歌的“汉化”
10
作者 陈仲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89-95,共7页
陈先发的诗歌创作,坚持"汉化",在思维、精神、理念、人格及诗歌美学上,均与汉语特质连接在一起。
关键词 陈先发 诗歌 汉化
下载PDF
新诗研究之功德簿
11
作者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 栏目
下载PDF
启夕秀于未振——重读台湾名诗人名作
12
作者 陈仲义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台湾几位名诗人的名作,早已进入大陆大学、中学教材、课本,相应解读的教参、教案,可谓汗牛充栋,也由此产生某些评价定势。尝试从特定的方式、角度,进入个案细读,看能否从课堂上"通约"的"答案"中,挖掘出一点新意,推... 台湾几位名诗人的名作,早已进入大陆大学、中学教材、课本,相应解读的教参、教案,可谓汗牛充栋,也由此产生某些评价定势。尝试从特定的方式、角度,进入个案细读,看能否从课堂上"通约"的"答案"中,挖掘出一点新意,推动文本细读的多种可能性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名诗人 名作 解读
下载PDF
在焦虑和承嗣中立足——“70后”、“80后”诗歌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仲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8-54,共7页
“70后”:以各自的特色,显山露水 以整数的代际时间观作为命名依据,似乎成了无法抗拒的诗歌史宿命。顺沿惯性,“70后”诗歌“域名”再次重蹈覆辙式地冒了出来(甚至比“中间代”还提早四五年)。先是1996年南京陈卫醒目的“黑蓝”... “70后”:以各自的特色,显山露水 以整数的代际时间观作为命名依据,似乎成了无法抗拒的诗歌史宿命。顺沿惯性,“70后”诗歌“域名”再次重蹈覆辙式地冒了出来(甚至比“中间代”还提早四五年)。先是1996年南京陈卫醒目的“黑蓝”封皮标榜、1998年深圳安石榴的“外遇”集结,接下来是2001年黄礼孩、2004年康城等主编的选本正式出版,再后来是刘春的所谓两代人“捆绑”事件,不知经过多少位诗歌“经纪人”和众多民刊网刊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应该感谢98盘峰诗会的催生),使得“70后”诗歌,及时取得了“合法执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 诗歌史 “80后” 承嗣 焦虑 命名依据 时间观 经纪人
原文传递
伊沙诗歌论——“杀毒霸”播撒及“互文性”回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仲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一、伊式短平快“点射” 当代诗人中,伊沙是最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出道时《车过黄河》《饿死诗人》,到新世纪长诗《唐》,再到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2007年度庸诗排行榜”头名《崆峒山小记》,伴随着起步、拐点,有关的诗歌风波,... 一、伊式短平快“点射” 当代诗人中,伊沙是最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出道时《车过黄河》《饿死诗人》,到新世纪长诗《唐》,再到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2007年度庸诗排行榜”头名《崆峒山小记》,伴随着起步、拐点,有关的诗歌风波,或无关的诗歌纠纷,一向争讼纷纭,不绝于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伊沙 互文性 回收 现代汉诗 诗人 崆峒山 排行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