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百越民族文化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国强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1期26-30,共5页
一、百越民族历史的上下限在文献记载中,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160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与... 一、百越民族历史的上下限在文献记载中,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160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与百越:扬越指分布在扬州地区的越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特征 百越民族 文化特质 百越文化 少数民族 精神文化 社会文化 心理特征 越族 祖先崇拜
下载PDF
宁化石壁与台湾客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强 林加煌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3-67,共5页
宁化石壁位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中心石碧村距县城约25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较开阔的盆地,森林茂密,宛如一堵绿色屏障,故在唐以前称为“玉屏”;唐代中期改名“石壁”,意为铜墙铁壁一样,抗御外侮,宛如一道攻不下的石壁;后来又谐音改写为... 宁化石壁位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中心石碧村距县城约25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较开阔的盆地,森林茂密,宛如一堵绿色屏障,故在唐以前称为“玉屏”;唐代中期改名“石壁”,意为铜墙铁壁一样,抗御外侮,宛如一道攻不下的石壁;后来又谐音改写为石壁、石碧。石壁在古代是由赣入闽的重要通道径口,也是武夷山脉西部之一缺口,在这里,周围有高山,有溪流,有山有水,可进可退,在中原动乱时,这里一直较安定。因此,石壁便成为古代中原汉人南迁后的集居地,并从这里迁移到闽西、粤东,甚至到台湾和东南亚去。故石壁被誉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的第二祖籍地”,“客家的第二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化石壁 台湾 总人口 台中 台南 新竹县 广东省 台北市 始祖 嘉义
下载PDF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邓晓华 王士元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共11页
本文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关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藏缅语族语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分析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 藏缅语族 亲缘关系 语音 语法范畴 词汇 同源词
原文传递
陈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庄景辉 《回族研究》 CSSCI 1995年第2期18-33,共16页
陈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态的历史考察庄景辉婚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陈埭丁氏回族与汉族的联烟,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在了氏家族的成长中,曾产生深刻的影响,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谱碟和田... 陈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态的历史考察庄景辉婚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陈埭丁氏回族与汉族的联烟,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在了氏家族的成长中,曾产生深刻的影响,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谱碟和田野调查资料,对陈埭丁氏回族的婚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埭丁氏回族 历史考察 婚姻形态 孺人 汉族妇女 汉文化 新娘 丁自申 联姻效应 继配
原文传递
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四次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5
《考古》 1961年第12期669-672,696,共5页
曇石山遗址是1954年1月发现的,并曾进行过探掘。随后,我们又在曇石山附近沿闽江两岸继续发现榕岸庄边山,白沙溪头巷,恒心白头山等遗址,堆积层和遗物与曇石山类似,说明这种遗址有它一定的分布范围。1959年底,省文管会又派人进行了发掘,... 曇石山遗址是1954年1月发现的,并曾进行过探掘。随后,我们又在曇石山附近沿闽江两岸继续发现榕岸庄边山,白沙溪头巷,恒心白头山等遗址,堆积层和遗物与曇石山类似,说明这种遗址有它一定的分布范围。1959年底,省文管会又派人进行了发掘,在遗址的北部开挖探沟1条,探方3个,编号为60 M.T.T 103—106;发掘工作自12月23日起至1960年1月5日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 磨光 发掘简报 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山 橙黄色 灰色 文化层 白头山 泥质
原文传递
福建建阳水吉宋建窑发掘簡报 被引量:10
6
作者 叶文程 《考古》 1964年第4期191-193,共3页
1960年10月,厦門大学人类学博物館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到建阳水吉池墩附近发掘宋代窑址。参加这次发掘的有厦門大学人类博物館研究人員和历史系学生,省文物管理委員会也派林宗鴻、林登翔两同志参加。发掘所得标本,一部分現藏省博物館... 1960年10月,厦門大学人类学博物館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到建阳水吉池墩附近发掘宋代窑址。参加这次发掘的有厦門大学人类博物館研究人員和历史系学生,省文物管理委員会也派林宗鴻、林登翔两同志参加。发掘所得标本,一部分現藏省博物館,另一部分現陈列在厦門大学人类博物館里。現将发掘所得資料作一簡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建窑 大学人 生产实习 出土 标本 阳水 匣钵 人类学 釉色
原文传递
福建省畲族文物介绍
7
作者 蒋炳剑 《文物》 1960年第6期78-79,共2页
畲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和安徽等省的山区,人口共二十三万人,其中以居住在福建、浙江的为最多.福建的畲族,人口有十二万人,主要分布在闽东各个县里,占全省畲族人口六分之五;其次分布在南... 畲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和安徽等省的山区,人口共二十三万人,其中以居住在福建、浙江的为最多.福建的畲族,人口有十二万人,主要分布在闽东各个县里,占全省畲族人口六分之五;其次分布在南平、龙岩、龙溪等专区的部分山区.居住的特点是大散小聚,最大的聚居点最多不过一百多户,地点多在山腰,耕梯田,以农为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人口 历史文物 福建省 大家庭 浙江 山区 居住 分布 特点 江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