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发展轨迹固定队列研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裴伟
薛计慧
方亚
韩耀风
-
机构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与政策暨老年健康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8-1853,共6页
-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J01038)。
-
文摘
目的:探索我国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发展轨迹。方法:利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数据拟合纵向项目反应理论(LIRT)模型,通过其中的难度阈值参数分析我国老年人ADL失能顺序;进而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临终前失能水平的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2002年进入队列的5 817名老年人,其中男性占41.81%,基线年龄为(86.80±12.40)岁,随访时间 M( Q1, Q3)为4(3,8)年。LIRT分析结果显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洗澡部分受限(0.41±0.05)、最高的是室内移动完全受限(6.19±0.16);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受限(-3.01±0.07),最高的是探访邻居完全受限(1.51±0.07)。失能发展轨迹中,临终前男性较女性平均失能水平更低( P<0.001),独居老人较非独居老人失能水平更低( P<0.001);文盲老人失能水平高于非文盲老人( P<0.001)。失能水平随时间的线性变化率与二次项系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231( P<0.001)与0.002( P<0.001)。 结论:我国老年人失能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IADL失能早于BADL,失能项目中下肢为主的项目比上肢为主的项目易失能,复杂项目比简单项目易失能。失能轨迹的增速会随时间加快,对失能人群的干预重点应放在女性、非独居、文盲老年人上。
-
关键词
老年人
失能
项目反应理论
失能轨迹
-
Keywords
Elderly
Disability
Item response theory
Disability trajectory
-
分类号
R592
[医药卫生—老年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