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哲学调查普通大众直觉的合理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剑波 王云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2,共9页
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实验哲学俨然有成一显学之势:研究的问题遍及哲学的每个领域,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有批评者质疑实验哲学调查普通大众的哲学直觉的合理性。由于实验哲学主要通过调查普通大众的哲学直觉来研究哲学问题... 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实验哲学俨然有成一显学之势:研究的问题遍及哲学的每个领域,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有批评者质疑实验哲学调查普通大众的哲学直觉的合理性。由于实验哲学主要通过调查普通大众的哲学直觉来研究哲学问题,因此回应这种质疑对捍卫实验哲学是十分重要的。对实验哲学调查普通大众直觉的合理性的质疑可具体化为四个问题:实验哲学收集的普通大众的直觉判断可靠吗?普通大众的哲学直觉判断正确吗?哲学家的直觉比普通大众的直觉更优越吗?哲学家的反思判断可以代替普通大众的直觉判断吗?只有回应这四种质疑,为实验哲学调查普通大众直觉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才能捍卫实验哲学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哲学 哲学直觉 普通大众 合理性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嘉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2,共8页
从儒家"知"的概念入手,可将其"知"论解读为一种"力行"知识论。儒家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认识,即"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后者在儒家看来才是真正的知识。德性之知是以"诚"... 从儒家"知"的概念入手,可将其"知"论解读为一种"力行"知识论。儒家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认识,即"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后者在儒家看来才是真正的知识。德性之知是以"诚"为立足点的,其目标是"穷理"。"知行合一"说最能体现这种"知"论的特性。中国传统哲学并非不存在知识论,它只是未曾产生出"知道如是"的知识论,而发展出了一种另一类型的、"知道如何"的知识论。中国的"力行"知识论与赖尔所论述的"知道如何"的知识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主要在于,它们都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能力与行动有关,都属于实践知识论的范畴,都主张规则的规范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赖尔的"知道如何"是以"行"蕴"知",而儒家的"力行"知识论则是以知为行的理由、根据,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力行知识论 知道如何 知道如是
原文传递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嘉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7-43,共7页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不过它的"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不过它的"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的结果。此外,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可说是预设了一种"君子国",即人性是善的。它在以下两方面的根本问题上未予考虑:一是人的权利问题,二是对于人性恶的方面的防范。因而,这种"君子国"的预设使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人权与法治等重要领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知行观 道德信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