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病辨证补白——脾阴虚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长荣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1-4,共4页
作为对脾病辨证的补遗,本文对脾病辨证中的脾阴虚证进行了系统整理。文章从脾阴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析、脾阴虚的治疗等方面,阐明(?)虚证应做为脾病辨证中的一个独立证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脏腑辨证。
关键词 脾病 脾阴虚 诊断 脏腑辨证
下载PDF
《内经》四时平脉探析
2
作者 王长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3期12-12,共1页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这是因为春季阳气生发,气血亦浮动于体表之故。夏日天气炎热,气血更趋于表,故咏在皮肤上一触即得,气血涌盛,则举之有余,故日“夏日在肤”、按之“有余”。秋日天气转凉,气血逐渐内收,故用“下肤”而形容之。冬日气候寒冷,气血在里,脉需重按至骨始得,故曰“冬日在骨”。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脉(中医)
下载PDF
汪石山针灸学术思想浅探
3
作者 黄建军 《江西中医药》 1993年第1期43-44,共2页
从辨证施针、虚实补泻及针刺手法等方面,对明代著名医家汪石山的针灸学术思想作了简要分析,既指出其偏颇之处,又肯定其坦率笃实的治学态度。
关键词 汪石山 学术思想 针灸
下载PDF
《伤寒论》治法禁忌浅谈
4
作者 林志南 《山西中医》 1989年第3期53-55,共3页
已故名老中医冉雪峰先生,曾对《伤寒论》一书论述禁忌证的意义明为指出说:“明得反面不可与,乃愈知正面恰当与”。本文对其有关内容进行爬罗剔扶,梳理成文,分作禁汗、禁下、禁吐、禁利(小便)、禁火五类,颇有便于学者。本刊拟分期连载,... 已故名老中医冉雪峰先生,曾对《伤寒论》一书论述禁忌证的意义明为指出说:“明得反面不可与,乃愈知正面恰当与”。本文对其有关内容进行爬罗剔扶,梳理成文,分作禁汗、禁下、禁吐、禁利(小便)、禁火五类,颇有便于学者。本刊拟分期连载,供广大学习《伤寒论》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治法 中医药疗法 禁汗 禁下
下载PDF
经络辨证的应用方法探讨
5
作者 刘孔藤 《福建中医药》 1992年第1期25-26,共2页
经络辨证是中医学传统的辨证方法之一。《灵枢·经脉》篇是经络辨证的经典准绳,它阐述了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症候分类和症候结构,其理论是建立在确认经络实质存在予体内和体表并有相对的稳定的循行部位,以及经络气化之基础上的。除... 经络辨证是中医学传统的辨证方法之一。《灵枢·经脉》篇是经络辨证的经典准绳,它阐述了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症候分类和症候结构,其理论是建立在确认经络实质存在予体内和体表并有相对的稳定的循行部位,以及经络气化之基础上的。除此而外,《内经》还有多篇阐述经筋、皮部、奇经八脉的辨证,这使经络辨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各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本文主要以十二经脉为主并以临床症候为认识基础探讨经络辨证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辨证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