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T/CT影像特点(附2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祥鑫 周丽娟 +2 位作者 黄国峰 王小文 喻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PET/CT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对其临床特征、PET/CT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例PET/CT主要表现为肝内结节呈“葫芦状”或“牛眼征”,周围可见晕征及包膜回缩...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PET/CT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对其临床特征、PET/CT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例PET/CT主要表现为肝内结节呈“葫芦状”或“牛眼征”,周围可见晕征及包膜回缩征结构,肝内病变在18F-FDG PET/CT早期轻中度摄取,延迟期都表现出强烈的高葡萄糖摄取。穿刺病理诊断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易误诊,PET/CT对其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
下载PDF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腹部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祥鸿 洪自强 +4 位作者 赖贵发 陈炎坤 刘金泉 黄俊豪 薛小军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腹部成分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直肠前切除术的3109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全部吻合口瘘患者作为吻合口瘘组,并按照与吻合口瘘患者性别相同、年龄差≤1岁、BMI≤1 kg/m ... 目的探讨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腹部成分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直肠前切除术的3109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全部吻合口瘘患者作为吻合口瘘组,并按照与吻合口瘘患者性别相同、年龄差≤1岁、BMI≤1 kg/m 2但未发生吻合口瘘的条件进行1∶2匹配,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CT检查。通过Slice-O-Matic软件在CT平扫图像的第三腰椎(L3)平面的下边缘进行测量皮下脂肪面积、皮下脂肪厚度、骨骼肌面积、骨骼肌指数、内脏脂肪面积、腹腔前后径和腹腔横径。使用1∶2匹配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使用随机森林法探讨腹部成分相关参数对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结果共纳入吻合口瘘组76例,对照组152例。与对照组相比,吻合口瘘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P<0.001),术前血红蛋白(P<0.001)和白蛋白(P<0.001)水平更低,肿瘤直径更大(P<0.001),Dukes分期中C级比例更高(P<0.001)。吻合口瘘组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较大(P<0.001),腹腔前后径较小(P<0.001),腹腔横径较小(P=0.001)。使用随机森林法分析结果可见腹腔横径、腹腔前后径和内脏脂肪面积是吻合口瘘形成的3个最重要的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内脏脂肪面积增加(OR=1.035,P=0.014)是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腹腔前后径较大(OR=0.956,P=0.039)、腹腔横径较大(OR=0.912,P=0.020)是发生吻合口瘘的保护因素。此外,肿瘤直径大,Dukes分期为B、C期为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而术前高水平白蛋白为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内脏脂肪含量高,腹部结构狭窄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口瘘 腹部成分 直肠癌 内脏脂肪含量
下载PDF
MR DCE、DWI及APT序列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
作者 周水添 杨才能 +3 位作者 陈妙虹 尹伊君 朱娜君 郑顺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2064-206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预测因素及与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3D-APTWI)的关系,并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早期乳腺肿瘤准确鉴别诊断及磁共振扫描技术选择提供更多借鉴。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01月至2023年01月于该院行手...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预测因素及与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3D-APTWI)的关系,并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早期乳腺肿瘤准确鉴别诊断及磁共振扫描技术选择提供更多借鉴。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01月至2023年01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219例,根据病变良恶性分为恶性组(127例)和良性组(92例);采用MR动态增强扫描(MR DCE)、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序列进行扫描并记录相关特征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价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独立预测因素,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模型构建及预测效能分析。结果:纳入219例患者中良性病变92例,恶性病变1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部强化不均匀、表观弥散系数及非对称性磁化传递率均可能与乳腺肿瘤良恶性有关(P<0.05);内部强化类型、表观弥散系数及非对称性磁化传递率均是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独立预测因素(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患者肿瘤性质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13.27%、38.96%、40.01%、57.63%。结论:内部强化类型、表观弥散系数及非对称性磁化传递率(3.5 ppm)均可作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独立预测指标,其中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检查预测效能较磁共振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更优;而基于上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亦显示出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鉴别诊断 模型
下载PDF
斜坡滑动撞击建立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及功能MRI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欧阳林 肖玉辉 何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8-612,共5页
目的建立一个控制性与重复性好的脑损伤动物模型,并应用MRI分子影像方法检查轻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微观改变。材料与方法自制斜坡滑动装置,建立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对实验兔在撞击前、撞击后即刻和安静休息1h后分别进行CT平扫和MRI T1WI、... 目的建立一个控制性与重复性好的脑损伤动物模型,并应用MRI分子影像方法检查轻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微观改变。材料与方法自制斜坡滑动装置,建立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对实验兔在撞击前、撞击后即刻和安静休息1h后分别进行CT平扫和MRI T1WI、T2WI、FLAIR、SWI、MRS、DTI(FA值)、DWI(ADC值)检查。根据兔脑受撞击后意识表现、CT检查和MRI T1WI、T2WI、FLAIR、SWI检查阴性,诊断兔轻型脑损伤。对比实验兔撞击前后的MRS、DTI、DWI检查结果,分析兔轻型脑损伤的异常功能表现。结果兔脑受轻微撞击后,NAA、Cho、Cr及Cr2峰值均立即显著降低,1h后检查又基本恢复到撞击前水平。脑干DTI的FA值在撞击后也立即显著降低,1h后检查基本恢复到撞击前水平。而脑干DWI的ADC值和端脑的FA值及ADC值在撞击前后并没有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建立符合要求的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功能MRI检测表明轻型脑损伤主要是脑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生理改变,这种功能性改变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模型 动物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玉辉 许孟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4-1225,共2页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椎管内 左下肢疼痛 腰部酸痛 腱反射消失 午后低热 口服药物 皮肤感觉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两种固定方式治疗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陈佳滨 曾祥鑫 +4 位作者 宋超 陈玉荣 胡晓阳 蔡弢艺 陈志达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2期50-54,共5页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下缝线固定组(A组)和...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下缝线固定组(A组)和关节下空心螺钉固定组(B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LKS评分)及患健侧位移差值。结果经24个月的随访,A组和B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42±1.35)个月和(6.39±0.97)个月,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Lachman及前抽屉试验阴性;其中B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ROM、LKS评分及患健侧位移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使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及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但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操作难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空心螺钉 缝线
下载PDF
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欧阳林 徐玉琴 +3 位作者 郏潜新 林焕斌 周水添 陈妙虹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4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41例明确有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正、侧、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L3~S1段椎小关节CT横断位及MRI横断、冠状、矢状位扫...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41例明确有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正、侧、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L3~S1段椎小关节CT横断位及MRI横断、冠状、矢状位扫描图像。结果X线平片对腰椎小关节的显示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改变的观察。CT对椎小关节突骨质、关节面平整度及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间隙、关节囊钙化等改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MRI(均P<0.05)。MRI在显示关节面软骨、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及滑膜囊疝等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均P<0.05)。结论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显示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方面各有优缺点,综合应用和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关节病变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变规律和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欧阳林 徐玉琴 +3 位作者 郏潜新 陈水斌 肖玉辉 岳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9期69-73,共5页
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变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 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变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8个组,共有16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20例(从各年龄段中随机抽取),共320例。评价指标包括:(1)腰背肌厚度;(2)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3)多裂肌形态、信号及肌间隙的改变。对腰背肌厚度值和皮下脂肪与腰背肌MR信号比值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Excel2003T-TEST返回Student′s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多裂肌形态、信号、肌间隙改变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取单侧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1~10岁年龄段外,其余每个年龄段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腰背肌厚度自1~30岁逐渐长大饱满,在30~70岁处于成熟的稳定状态,到70岁以后开始退变、萎缩、变细。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男性组平均值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比值自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增大,男性组在20~6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而女性组在20~4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40岁以后急速下降。在形态结构方面,年轻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平整、均匀低信号、肌内间隙不显示或呈单个线状或点状显示;老年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萎缩、轮廓凹陷、信号不均匀性增高、肌内间隙呈多发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显示。各种观察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背肌生理性退变,女性早于男性,肌内脂肪变性早于肌形态学改变。主要MRI表现包括:肌肉萎缩造成肌肉变细、形态萎缩、轮廓萎陷;肌内不均匀性脂肪浸润,造成信号不均性增高,皮下脂肪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值下降,肌内间隙呈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生理过程 腰肌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肿瘤FDG PET/CT显像标准摄取值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林 周丽娟 +3 位作者 时昭胤 杨赞军 刘威宏 寿元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8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PET/CT显像FDG标准摄取值(SUV)与其分子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PET/CT、手术和病理资料,分析患者PET/CT显像FDG摄取指数SUV值与癌肿浸润深度、转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PET/CT显像FDG标准摄取值(SUV)与其分子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PET/CT、手术和病理资料,分析患者PET/CT显像FDG摄取指数SUV值与癌肿浸润深度、转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肿瘤增殖因子Ki-67、癌基因p53、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2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SUV值最低为2.5,最高为12,平均值6.34±2.54,按SUV值高低将患者病变均分为低代谢和高代谢两组,低代谢组SUV均值4.39±1.31,高代谢组SUV均值8.48±1.38,两组间SUV值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两组间病变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两组间病变邻近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686,P>0.05)。24例患者病变Ki-67值最低为20%,最高为65%,平均值(41±11)%。SUV值与Ki-67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2,P>0.05)。低代谢组和高代谢组Ki-67值分别为(43±13)%和(3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5,P>0.05)。低代谢组和高代谢组p53阳性表达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1,P>0.05)。低代谢组和高代谢组C-erbB-2阳性表达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6,P>0.05)。结论消化系统肿瘤PET/CT显像FDG摄取指数SUV值变异较大,与癌肿浸润深度和邻近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没有相关性,与肿瘤增殖因子Ki-67、癌基因p53及C-erbB-2表达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原文传递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玉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5-1245,共1页
患者女,35岁。因右膝部渐增性包块伴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右膝部肿痛以夜间明显,呈渐进性发展,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四肢小关节僵硬及游走性疼痛,近2周来体重减轻约5 kg。体检:右髌韧带前内侧明显隆起,部分皮肤青紫(封闭部位... 患者女,35岁。因右膝部渐增性包块伴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右膝部肿痛以夜间明显,呈渐进性发展,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四肢小关节僵硬及游走性疼痛,近2周来体重减轻约5 kg。体检:右髌韧带前内侧明显隆起,部分皮肤青紫(封闭部位),无破溃,局部皮温高于对侧,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6 cm大小的圆形肿块,质硬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边界模糊,无活动性,右膝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X线平片示:右膝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肉瘤 软组织 右膝关节 关节僵硬 体重减轻 皮肤青紫 局部皮温 圆形肿块
原文传递
颌面部韧带状纤维瘤一例
11
作者 肖玉辉 徐玉琴 +1 位作者 欧阳林 许孟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51-951,共1页
患者 女,19岁。右耳垂下疼痛,可扪及小肿块。2个月后肿块增大到约4cm×3cm,伴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近半个月来出现张口困难,右侧后牙咀嚼无力,咬花生类硬物不能,口角向左歪斜。体检:右耳垂周围肿胀,皮肤无发红、破溃,... 患者 女,19岁。右耳垂下疼痛,可扪及小肿块。2个月后肿块增大到约4cm×3cm,伴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近半个月来出现张口困难,右侧后牙咀嚼无力,咬花生类硬物不能,口角向左歪斜。体检:右耳垂周围肿胀,皮肤无发红、破溃,皮温正常,触及一约4cm×3cm大小的肿物,质硬、压痛,无波动感,边界不清,不可移动。右侧髁状突动度未触及,张口度1cm,张口时口角向左歪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状纤维瘤 颌面部 自行缓解 张口困难 髁状突 张口度 疼痛 耳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