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骨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头前脱位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志文 丁真奇 +2 位作者 林斌 翟文亮 刘晖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尺骨截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桡骨头陈旧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桡骨头、尺骨上段截骨内固定治疗18例陈旧性桡骨头前脱位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15岁,平均(6.9±1.3)岁;受伤... 目的:探讨尺骨截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桡骨头陈旧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桡骨头、尺骨上段截骨内固定治疗18例陈旧性桡骨头前脱位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15岁,平均(6.9±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65个月,平均(24.0±5.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肘关节屈伸活动和前臂旋转活动受限,但均无桡神经损伤,桡骨头无明显变形。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骨不连、桡骨头再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8个月,平均(17.0±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3.9个月,平均(2.8±0.5)个月。术后肘关节屈曲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朱玉奎等评定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结论:尺骨截骨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头前脱位疗效满意,可以有效地改善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的功能,防止桡骨头再次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脱位 尺骨 截骨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内踝截骨入路微型钢板固定治疗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志达 吴进 +2 位作者 林斌 曾文容 刘晖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9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入路微型钢板固定治疗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们对14例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的患者行经内踝截骨的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患者主诉、后跟及...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入路微型钢板固定治疗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们对14例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的患者行经内踝截骨的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患者主诉、后跟及踝关节外形、功能及X线片征象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4例病例均获得随访18~41个月,平均随访29.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9.8±17.3)分,按其疗效标准进行评价,优6例(42.9%),良3例(21.4%),可4例(28.6%),差1例(7.1%),优良率64.3%。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距骨缺血坏死,6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累及胫距关节3例,累及距下关节2例,同时累及胫距及距下关节1例。结论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微型钢板固定治疗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具有软组织创伤小、对距骨颈显露充分、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优良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wkins Ⅲ型 距骨颈骨折 内踝截骨 微型钢板
下载PDF
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志文 刘晖 +2 位作者 林斌 丁真奇 翟文亮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6(27.7±5.9)个月。神经损伤ASIA评分:术前25~44(34.6... 目的:探讨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6(27.7±5.9)个月。神经损伤ASIA评分:术前25~44(34.6±7.2)分,末次随访时35~50(47.7±9.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3.1分±3.1分(P 〈0.05)。椎体后凸 Cobb 角:术前15.0°~29.5°(22.89°±6.63°),术后2°~5°(3.13°±0.67°),较术前平均改善19.8°±3.1°(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后凸Cobb角:3°~7°(4.06°±0.89°),丢失0.9°±0.2°(P〉0.05)。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相邻节段明显退变的表现。结论采用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骨折 单节段固定 前路手术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志文 丁真奇 +2 位作者 翟文亮 郭志民 林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62(47.7±9.5)个月。神经损伤ASIA评分:术前为25~44(34.6...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62(47.7±9.5)个月。神经损伤ASIA评分:术前为25~44(34.6±7.2)分,末次随访时为35~50(47.7±9.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3.1分±3.1分。椎体后凸Cobb角:术前为21°~35°(27.89°±4.63°),术后为2°~8°(4.13°±0.87°),较术前平均改善23.7°±3.3°,末次随访时丢失1.3°±0.2°。随访期内未出现深部感染、椎弓根断裂及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截骨术 脊柱后凸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志文 王立松 +2 位作者 翟文亮 刘晖 林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3例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25±4.1)个月。按Thompson-Epstein...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3例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25±4.1)个月。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8例,良4例,中1例。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效果显著,该方法手术简单,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骨折 骨折固定术 可吸收螺钉
下载PDF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艺坚 陈志达 +3 位作者 黄砖枝 蔡弢艺 蒋元杰 林斌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5期287-291,共5页
目的 探讨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144例;其中6例术后发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39.8... 目的 探讨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144例;其中6例术后发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39.8±8.3)岁。入院时行X线、CT及MRI检查。其中寰椎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1例、枢椎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3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复合骨折1例。术前3例行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3例患者未行CTA检查;6例患者均行椎动脉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术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获得3~6(4.0±2.2)个月随访。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左侧2例,右侧4例。3例术前行CTA检查患者中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术后行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4例患者术后切口有不同程度渗血。6例患者术后均伴不同程度头晕症状。经神经内科会诊予扩血管对症治疗后,2例患者6个月仍间歇出现头晕、头痛;其余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上颈椎后路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椎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A检查,详细评估椎动脉情况,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损伤 椎动脉 寰椎 枢椎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志达 吴进 +2 位作者 林斌 吴松松 曾文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3年7月,采用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52例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37.9岁。致伤...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3年7月,采用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52例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37.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交通事故伤16例,其他伤4例。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为7~9分,平均7.85分。累及节段:T_(11) 4例,T_(12) 19例,L_1 25例,L_2 4例。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8例,D级11例,E级27例。伤椎椎管占位24.2%~76.7%,平均47.1%。伤后至手术时间3~5 d,平均3.6 d。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Frankel分级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85~127 min,平均1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90~155 mL,平均137.6 mL。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4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9~27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椎弓根钉松动和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有一定程度丢失,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提高1~2个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80,P=0.003)。结论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LSC≥7分),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可避免前路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伤椎 短节段固定 载荷分享评分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原文传递
Pipkin 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治疗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志文 林斌 +4 位作者 丁真奇 练克俭 康两奇 郭林新 翟文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1-52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后择期骨块切除以及急诊切开骨块切除复位3种方法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24例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闭合复位8例... 目的比较单纯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后择期骨块切除以及急诊切开骨块切除复位3种方法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24例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闭合复位8例(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后择期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骨块切除8例(择期手术组)、急诊Smith-Petersen入路骨块切除复位8例(急诊手术组)治疗。闭合复位组:男6例,女2例;年龄19~56岁,平均37.6岁。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压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0~7.5 h,平均3.1 h。受伤至成功复位时间为(4.00±2.14)h。择期手术组:男7例,女1例;年龄21~59岁,平均37.3岁。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0~6.0 h,平均3.2 h。受伤至成功复位时间为(3.90±1.47)h。急诊手术组:男5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35.5岁。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压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5~6.5 h,平均3.3 h。受伤至成功复位时间为(5.10±2.04)h。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伤至成功复位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择期手术组及急诊手术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8.7个月。术后24个月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闭合复位组优良率为50.0%(4/8),择期手术组为87.5%(7/8),急诊手术组为87.5%(7/8),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3,P=0.020)。术后24个月,闭合复位组1例发生异位骨化(12.5%),择期手术组4例(50.0%),急诊手术组4例(50.0%);闭合复位组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25.0%),其余两组均未见;3组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择期与急诊行骨块切除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疗效优于单纯闭合复位;而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KIN Ⅰ型股骨头骨折 髋关节后脱位 闭合复位 择期手术 急诊手术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5与肿瘤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志达 曾文容 +2 位作者 林斌 吴欣宇 吴进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5广泛表达于多种类型肿瘤并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过程.某些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影响Kv1.5通道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生物进程.Kv1.5通道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研究Kv1.5通道可以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发生、发...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5广泛表达于多种类型肿瘤并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过程.某些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影响Kv1.5通道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生物进程.Kv1.5通道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研究Kv1.5通道可以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有助于研制出新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更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抗肿瘤药 Kv1.5钾通道
原文传递
Ether a go-go 1通道抑制剂对入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10
作者 吴进 吴欣宇 +3 位作者 纪楠 傅西金 丁真奇 康两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9-209,共1页
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Ether a go—go1(Eag1)通道在骨肉瘤细胞和组织中异常表达。本实验旨在检测Eagl通道抑制剂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 人骨肉瘤 细胞增殖 l通道 抑制剂 侵袭 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细胞 恶性程度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β-TC3细胞Gα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吴欣宇 吴进 +1 位作者 郑德泉 董闽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期453-45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β-TC3(小鼠胰岛β细胞瘤细胞)细胞Gα(G蛋白α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β-TC3细胞在正常葡萄糖浓度下(11.1 mM)适应性生长两天后,将细胞暴露于不同葡萄糖浓度(25、50 mM),分别于24、48、96h收集细胞,并行蛋白...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β-TC3(小鼠胰岛β细胞瘤细胞)细胞Gα(G蛋白α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β-TC3细胞在正常葡萄糖浓度下(11.1 mM)适应性生长两天后,将细胞暴露于不同葡萄糖浓度(25、50 mM),分别于24、48、96h收集细胞,并行蛋白质印迹检测Gα的表达。结果:加入葡萄糖后24、48、96h,Gα的表达明显下降(相对对照组)。结论:持续高糖刺激,可导致β-TC3细胞Gα表达的下调,从而影响细胞信号转导,致使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G蛋白 胰岛素受体 β TC-3细胞 信号转导
原文传递
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观察
12
作者 林斌 蒋元杰 +4 位作者 陈志达 蔡弢艺 黄锡明 胡晓阳 涂承权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8-566,共9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寰枢椎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寰枢椎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间点测量患儿颈椎椎体高度、椎体前后径并计算寰枢椎垂直生长率;术前、随访过程中测量患儿颈椎活动度,评价该术式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25.3)个月(范围:65~163个月);患儿颈椎椎体高度及前后径与文献报道健康同龄儿童相似(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12例患儿中有11例寰枢椎融合节段有实质性生长(寰枢椎垂直生长率:11例≥10%,1例<10%);颈椎活动度接近健康人群水平[前屈(55.2±5.0)°、后伸(65.3±4.9)°、左侧屈(41.7±4.5)°、右侧屈(42.4±4.4)°、左旋转(66.4±5.6)°、右旋转(68.5±5.8)°]。结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疗效满意,患儿随访过程中颈椎生长发育情况接近健康同龄儿童,成年后达到健康人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寰枢椎融合术 儿童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调控miRNA-34a-E2F1-Eag1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体外研究
13
作者 陈志达 陈云萍 +3 位作者 宋超 林剑彪 刘庆军 吴进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1年第4期241-248,共8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TRA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选取影响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采用MTS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ATRA处理后143B细...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TRA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选取影响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采用MTS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ATRA处理后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RA处理后骨肉瘤143B细胞中miRNA-34a(miR-34a)、E2F1和Eag1的表达变化。干扰miR-34a和过表达E2F1,检测143B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miR-34a、E2F1和Eag1表达的变化。结果ATRA浓度为10μmol/L、处理72 h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明显。10μmol/L ATRA作用72 h的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73±3)个比(182±5)个,t=21.46,P<0.01;(94±3)个比(203±7)个,t=13.70,P<0.01]。10μmol/L ATRA可促进143B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抑制Eag1和E2F1的表达(均P<0.01)。与ATRA组比较,处理72 h后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1.0±2.2)%比(25.0±3.6)%,t=108.68,P<0.01]。与ATRA组比较,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122±14)个比(64±10)个,t=21.06,P<0.01;(103±10)个比(59±8)个,t=24.27,P<0.01],并可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与ATRA组相比,ATRA+E2F1过表达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0.0±3.4)%比(24.0±3.1)%,t=108.74,P<0.01],可恢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78±12)个比(29±8)个,t=13.52,P<0.01;(75±12)个比(49±10)个,t=6.28,P<0.01],并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结论ATRA通过调控miRNA-34a-E2F1-Eag1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其可能成为骨肉瘤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维甲酸 微RNAS 钾通道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