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气候环境下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氧化应激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泽丹 张世安 +8 位作者 吴海聪 周晓玲 刘邦 吴瑕 黎莺辉 袁玉红 王丹 谭平 李东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74-777,共4页
目的观察热气候环境下运动对机体肾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氧化应激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4-9月福州沿海地区某部187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别在常温常湿[温度(26±2)℃,湿度50%±5%]、高温高湿[温度(33±2)℃,湿度65%±... 目的观察热气候环境下运动对机体肾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氧化应激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4-9月福州沿海地区某部187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别在常温常湿[温度(26±2)℃,湿度50%±5%]、高温高湿[温度(33±2)℃,湿度65%±5%]环境下进行1.5、3、5 km越野长跑。运动前后采集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肾功能相关指标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运动后两组受试者肾功能相关指标Cr和BUN均有所上升,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大进一步升高,3 km、5 km与1.5 k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高湿组Cr、BUN水平明显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运动后两组受试者肌酶水平(CK、CK-MB、LDH)均有所上升,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酶水平随着运动量的增大而升高,3 km、5 km与1.5 k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km运动后高温高湿组肌酶水平升高最明显,与常温常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两组受试者8-OHdG上升,SOD水平下降(P<0.05),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变化更明显,3 km、5 km与1.5 k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km运动后高温高湿组SOD、8-OHdG变化最突出,与常温常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高湿条件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后,机体易发生热应激损伤,肾脏是易发生热应激损伤的器官;氧化损伤可能在肾脏热应激损伤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气候环境 氧化应激 肾损伤 劳力型热射病
下载PDF
着丝粒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崔忠源 吴志贤 《肝脏》 2020年第9期1011-1013,共3页
着丝粒蛋白(centromere protein,CENP)是在着丝粒DNA(Centromere DNA)上组装起来的众多蛋白质统称。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分裂期间着丝粒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可... 着丝粒蛋白(centromere protein,CENP)是在着丝粒DNA(Centromere DNA)上组装起来的众多蛋白质统称。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分裂期间着丝粒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可控的持续分裂增殖能力,这可能是因为染色体不稳定进而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发生 基因组不稳定 异常表达 染色体不稳定 着丝粒蛋白 分裂增殖 细胞分裂 恶性肿瘤细胞
下载PDF
SGLT-2I改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腹腔积液的研究
3
作者 李东良 《肝脏》 2021年第1期9-11,共3页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最常见的不良结局,约30%的肝硬化患者会合并糖尿病,80%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糖耐量异常(IGT)[1-2]。肝硬化常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临床上通常把这类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腹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常见的...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最常见的不良结局,约30%的肝硬化患者会合并糖尿病,80%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糖耐量异常(IGT)[1-2]。肝硬化常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临床上通常把这类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腹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出现水钠潴留和腹腔积液是其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3]。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腹腔积液和水肿较单纯的肝硬化或单纯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且程度严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也是近年来肝硬化和糖尿病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源性糖尿病 慢性肝病 水钠潴留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研究 腹腔积液 疾病进展 不良结局
下载PDF
负载HBcAg对慢性HBV感染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功能影响
4
作者 卢玲玲 丁小娟 +4 位作者 阮梅 刘玉珍 周丽丽 刘邦 李东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负载HBcAg后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从CHB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加入重组HBcAg表位肽,诱导HBV特异性DC分化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负载HBcAg后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从CHB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加入重组HBcAg表位肽,诱导HBV特异性DC分化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0、CD83的表达水平,应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负载不同剂量的HBcAg后,DC细胞活化增强,DC细胞共刺激分子标志物CD1a、CD80以及CD83表达率均明显上升,且随着抗原负载剂量的增加,表达率进一步增加,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负载HBcAg的DC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反应较弱,负载HBcAg的DC细胞刺激同种异体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且随着负载抗原剂量的加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未负载抗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8.14,P=0.000)。结论:体外负载HBcAg刺激CHB患者DC细胞可增强其有效抗原提呈能力,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 HBCAG
下载PDF
ABCB11基因V444A突变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郑长涛 张世安 +3 位作者 张霞 陈少华 江艺 李东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2期3501-3505,共5页
目的探讨ABCB11基因V444A突变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病中心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164例福建籍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男91例,女73例,年龄(46.0±13.0)岁]... 目的探讨ABCB11基因V444A突变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病中心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164例福建籍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男91例,女73例,年龄(46.0±13.0)岁]和164名同一地区健康对照人群[男99名,女65名,年龄(43.8±16.7)岁]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MGB探针方法对ABCB11基因V444A SNPs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计算上述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对所检出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型与肝胆管结石患病相关性。结果两组人群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人群中V444A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所选人群具有代表性(P=0.161);V444A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共检出T、C 2个等位基因,TT、TC、CC 3个基因型,病例组中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4%和71.6%,对照组中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4%和64.6%,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TT、TC、CC的基因型频率为5.5%、45.7%、48.8%,对照组中TT、TC、CC的基因型频率为14.6%、41.5%、43.9%,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V444A位点基因型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发现该位点TC型杂合突变可能增加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患病风险。结论ABCB11基因V444A突变可能是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基因 V444A 原发性肝胆管结石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伴食管转移1例
6
作者 陈莉 庄婉莉 +1 位作者 黄玲珑 曾芝雨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9-200,共2页
原发性肝癌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包括肺、肾上腺、骨、脑和淋巴结等,但肝癌食管转移却十分少见,总体发生率<0.4%。现报告1例原发性肝癌食管转移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食管转移 门静脉海绵样变
原文传递
HBV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邦 林小钦 +5 位作者 林静 林海燕 朱璐璐 张碧凤 朱秀玲 李东良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521-526,共6页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DC)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促进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和福建医科...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DC)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促进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和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20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疫苗诱导+pegIFN-α治疗组(治疗组)和peg-IFN-α单药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取HBV疫苗皮下多点注射,20μg/次,1次/4周,共3次;诱导开始2周后注射peg-IFN-α180μg/次,1次/7 d,总疗程50周。对照组皮下注射peg-IFN-α180μg/次,1次/7 d,总疗程48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12周的免疫学指标(DCs计数、IL-12水平和HBV特异性CTL细胞IFN-γ反应率和反应强度);24和48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转阴率。结果最终108例完成实验(治疗组55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DCs数量和IL-12分泌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抗病毒治疗12周后DCs数量和IL-12水平较疗前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DCs计数、IL-12水平和特异性CTL细胞IFN-γ反应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48周HBsAg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注射乙肝疫苗能够诱导CHB患者树突状细胞和HBV特异性CTL细胞表达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CHB患者的HBsAg转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乙型肝炎疫苗 病毒学应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