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郑维红 彭锋 +1 位作者 刘肇绩 黄琼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2,共2页
目的加深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认识。方法对7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PK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 7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约12岁。主要表现为运动启动时突然发... 目的加深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认识。方法对7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PK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 7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约12岁。主要表现为运动启动时突然发生异常运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作频繁,持续时间<1 min;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中应注意PKD与癫痫的鉴别,原发性PKD抗癫痫治疗有效,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临床特征 治疗 癫痫
下载PDF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6 位作者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双支架取栓 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 脑梗死 血管再通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血管开通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10 位作者 阳清伟 庄晓荣 王显锏 葛华 林晓芳 林威 彭忠伟 朱仁敬 翁磊华 金首跃 赖天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血管内介入方法开通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44例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中国缺血性卒... 目的评价不同血管内介入方法开通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44例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分类(CISS)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组(LAA组,n=18)、心源性脑栓塞组(CE组,n=15)、动脉夹层组(AD组,n=11)。LAA、AD组行逆行治疗,CE组行顺行治疗。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即刻血管开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比较3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支架植入率、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AD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LAA组、CE组(P<0.05),LAA组患者伴高血压病、伴高脂血症比例明显高于CE组、AD组(P<0.05),CE组患者伴心房颤动、伴心瓣膜病比例明显高于LAA组、AD组(P<0.05)。LAA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明显长于CE组(P<0.05)。LAA组、AD组支架植入率明显高于CE组(P<0.05)。CE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LAA组、AD组(P<0.05)。CE组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LAA组、AD组(P<0.05)。3组术后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CE组术前、术后NIHSS评分,术后90 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相同时点LAA组、AD组(P<0.05)。结论逆行治疗前循环串联闭塞LAA或AD患者,顺行治疗CE患者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串联闭塞 顺行治疗 逆行治疗 机械取栓术
下载PDF
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水仙 阳清伟 +4 位作者 陈良义 陈中杰 王蓉 李隆龄 陈星宇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 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部磁共振静脉成像或DSA检查结果。结果例1患者上矢状窦及双额顶支静脉部分再通,例9患者右横窦、乙状窦部分再通;例7、例13患者左横窦、左乙状窦慢性闭塞未开通而其余静脉窦完全再通;其他9例患者完全再通。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9例患者的静脉窦完全通畅。结论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安全,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碎栓 中间导管抽吸 血管内联合治疗 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下载PDF
少年肌阵挛癫痫12例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彭锋 郑维红 黄琼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86-2987,共2页
目的研究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12例JME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资料及药物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有肌阵挛发作,部分合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或)失神发作;脑电图表现... 目的研究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12例JME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资料及药物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有肌阵挛发作,部分合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或)失神发作;脑电图表现快速、全面棘-慢波或多棘-慢波;采用丙戊酸钠、托吡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JM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应详细询问肌阵挛发作史,必要时行视频脑电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肌阵挛癫痫 癫痫 脑电图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以睡眠增多为首发表现的抗NMDA受体脑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陈晶贞 郑维红 朱仁敬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11期834-836,共3页
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最早由Dalmau和Bataller[1]详细描述。2007年至今,国内外共有超过600例患者最终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但罕见以睡眠增多为首发... 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最早由Dalmau和Bataller[1]详细描述。2007年至今,国内外共有超过600例患者最终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但罕见以睡眠增多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MDA受体脑炎 睡眠增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