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蛋与写稿
1
作者 王加山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居委会 达·芬奇 基层通讯员 主任 开元区 积极分子队伍 完全相同 观察能力 鸡蛋 城市建设
下载PDF
当了领导莫搁笔
2
作者 小辛 《秘书》 1995年第6期11-11,共1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种现象:一些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秘书人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搁笔了,很少再写点什么东西。问其故,答案不约而同——“忙”。
关键词 秘书岗位 文字工作 秘书人员 理论探讨 学习体会 领导岗位 指导意义 上担子 借鉴作用 开元区
下载PDF
十八封来信
3
作者 王加山 《传媒观察》 1994年第8期34-34,共1页
我当了十几年通讯员,有时也收到编辑的来信。在我珍藏的编辑来信中,数范编辑的来信最多,一共有18封。 范编辑是谁?他叫范寿春,原是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退休后,主编该台早间新闻中的“广播杂谈”栏目三年多。 我收到老范第一封来信,... 我当了十几年通讯员,有时也收到编辑的来信。在我珍藏的编辑来信中,数范编辑的来信最多,一共有18封。 范编辑是谁?他叫范寿春,原是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退休后,主编该台早间新闻中的“广播杂谈”栏目三年多。 我收到老范第一封来信,是在1990年3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台长 新闻工作者 寿春 新闻广场 告诉我 三年 编稿 作者群
下载PDF
“无更正”之忧
4
作者 晓新 《中国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60-60,共1页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林彝族自治县 举几个例子 云南路南 邢台地震 文字说明 地震灾害 厦门市 无差错 开元区 是值得
原文传递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
5
作者 王加山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7-57,共1页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据去年7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该报在表彰优秀特约通讯员时,有12位编辑被推选为“通讯员之友”。很好!“通讯员之友”。笔者期盼,有更多新闻单位像工人日报社那样鼓励新闻工作者当“通讯员之友”,有更多...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据去年7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该报在表彰优秀特约通讯员时,有12位编辑被推选为“通讯员之友”。很好!“通讯员之友”。笔者期盼,有更多新闻单位像工人日报社那样鼓励新闻工作者当“通讯员之友”,有更多新闻工作者自觉去当“通讯员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员 新闻工作者 通联工作 新闻单位 开元区 通讯员工作 厦门市 编辑错误 交朋友 群众办报
原文传递
对“新鲜事”也要有个分析
6
作者 王加山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6-56,共1页
某报在“新鲜事”栏目中报道了一则新闻:去年暑假。有个年仅8岁的儿童在其父陪同下,骑自行车行程2400公里,到了北京。8岁儿童骑车上北京,前所未闻,可谓“新鲜”,然而,这样的“新鲜事”值得宣传吗?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 某报在“新鲜事”栏目中报道了一则新闻:去年暑假。有个年仅8岁的儿童在其父陪同下,骑自行车行程2400公里,到了北京。8岁儿童骑车上北京,前所未闻,可谓“新鲜”,然而,这样的“新鲜事”值得宣传吗?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8岁儿童骑自行车上路,显然违反这条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事 儿童 道路交通 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 舆论导向作用 法律法规 开元区 宣传报道 报道内容
原文传递
不要夸大事实
7
作者 尤毅建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55-55,共1页
某报在9月下旬刊登一篇议论阅报栏的文章。文中说,作者在厦门参加一个活动时,发现中山公园门口有一排阅报栏。
关键词 夸大事实 阅报栏 批评性稿件 中山公园 假新闻 9月下旬 事实真相 危害性 正确看待 开元区
原文传递
会后发材料,好!
8
作者 秦生 《秘书工作》 1995年第2期32-32,共1页
近日,笔者参加这么一个会。进会场时,没有像通常那样领到会议材料。会上,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认真听,认真记录。会议结束,工作人员才逐人发给一份材料,一看,就是那位领导同志的讲话。散会途中,一些与会者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份... 近日,笔者参加这么一个会。进会场时,没有像通常那样领到会议材料。会上,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认真听,认真记录。会议结束,工作人员才逐人发给一份材料,一看,就是那位领导同志的讲话。散会途中,一些与会者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份材料应该在会前分发,省得我们累得半死。”有的则说:“会后发材料,这样大家才会认真听,认真记。”两种意见,笔者赞成后一种。时下,开会发材料.似乎成为“惯例”。会议主办者提前将会议发言者的发言稿打印好,分发给与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人员 材料 会议精神 重要讲话 文件袋 提前 领导 开会 惯例 记录
原文传递
这样的同仁,群众怎么能买账
9
作者 晓新 《党建》 2000年第8期32-,共1页
关键词 群众 政工干部 政治干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