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9年厦门岛PM_(2.5)污染特征及后向轨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巫晶晶 曾舒芬 +3 位作者 龙美锟 王颂阳 林锦美 陈锦芳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473-480,共8页
为促进厦门岛向“清洁空气”目标前进,利用2015—2019年厦门岛国控大气监测站提供的逐时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展开PM_(2.5)污染特征、污染月传输及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厦门岛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由2015年的(29.59... 为促进厦门岛向“清洁空气”目标前进,利用2015—2019年厦门岛国控大气监测站提供的逐时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展开PM_(2.5)污染特征、污染月传输及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厦门岛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由2015年的(29.59±13.22)μg/m 3降至2019年的(24.08±11.58)μg/m 3。1—3月及11月PM_(2.5)月均质量浓度相对较高(31.68~35.86μg/m 3),6—8月则相对较低,均在20μg/m 3以下,具有“冬高夏低,春降秋升”的季节变化特点,污染月主要集中在1、2、3和11月。在污染集中的月份,温度和湿度对PM_(2.5)影响不显著,而风速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短距离气流输送是造成厦门岛PM_(2.5)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来自西北及偏北方向的长距离输送加剧了厦门岛PM_(2.5)污染。冬季污染潜在源区为闽东部沿海区域及浙、皖、赣、粤与闽交界区域,具有污染轨迹数高、短距离输送的特点。春季污染潜在源区集中在川、赣、湘等地区,具有污染轨迹数占比高、长距离输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轨迹特征 厦门岛
下载PDF
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评价及港口发展对其的影响
2
作者 刘江容 林晓凤 +1 位作者 王豪伟 王翠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53,共1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脆弱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并评价两岸生态质量对推动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调用2000—2022年Landsat及MODIS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差值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两岸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并在建立两岸主要港口多环缓冲区的基础上探讨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呈“西升东降”的特征,2010—2022年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新冠疫情期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差距逐渐缩小。(2)东岸生态环境质量优于西岸,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姥山、玉山山脉等山地区域,较差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湖里区和晋江市等城市工业聚集区,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东岸的山地区域,2010—2020年等级显著退化的区域主要为西岸的沿海区域。(3)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处于山地区域的城市呈高值聚集,西岸的厦漳泉、福州市和莆田市以及东岸近海岸城市呈低值聚集。(4)海峡两岸港口规模及其周边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离港口距离越远,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小,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班轮运输阶段港口规模越大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越差;直航运输阶段港口规模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弱并逐步改善。(5)受新冠疫情影响,港口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稍有转好,且西岸港口规模较大的厦门港和福州港较东岸港口更注重生态建设。研究可为海峡两岸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为生态港口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为促进两岸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遥感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港口 生态建设
下载PDF
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肖钟湧 林晓凤 +6 位作者 高翔 陈颖锋 王翠平 施益强 陈坰烽 刘珊红 谢静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155,共9页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4)柱浓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10和2019年CH_(4)柱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43和5.71 mg/m^(3),10年间增长了0.28 mg/m^(3),年均增长率为0.51%。同时,CH_(4)柱浓度呈现12个月的周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均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多年平均值分别约为(5.50±0.10)和(5.62±0.11)mg/m^(3),差值约为0.12 mg/m^(3),其中2019年2月和9月分别为5.64和5.78 mg/m^(3)。多年平均CH_(4)柱浓度值在5.47~5.68 mg/m^(3)之间变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亚热带地区,2019年年平均最大CH_(4)柱浓度可达5.84 mg/m^(3);最低值区域出现在青海、西藏和新疆交界处,2019年年平均CH_(4)柱浓度约为5.63 mg/m^(3)。从省级行政区尺度来看,江西CH_(4)柱浓度均值最高,2019年约为5.84 mg/m^(3),这主要是水稻种植排放引起的;青海CH_(4)柱浓度均值最低,2019年约为5.64 mg/m^(3)。广西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大,约为0.31 mg/m^(3),增长率为5.6%;黑龙江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小,约为0.27 mg/m^(3),增长率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CH_(4)柱浓度 卫星遥感 变异系数
下载PDF
福建省近10年臭氧时空变化: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施益强 赵丁珑 +3 位作者 王翠平 肖钟湧 林晓凤 刘珊红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69,共9页
基于OMI的臭氧(O_(3))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GIS、RS)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2011—2020年O3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时序上,月均值最低为4月份260.10 DU,最高为10月份283.97 DU,月际变化呈波浪形... 基于OMI的臭氧(O_(3))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GIS、RS)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2011—2020年O3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时序上,月均值最低为4月份260.10 DU,最高为10月份283.97 DU,月际变化呈波浪形态势;季均值高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和春季,秋季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年均值波动范围为265.18~275.09 DU,最低值出现在2013年,最高值出现在2014年;近10年O_(3)总均值为270.19 DU。在空间上,月均值在7~12月整体分布为相对中高值区,1~6月则为相对中低值区;季均值在秋季分布为相对高值区,秋夏季纬度变化特征比春冬季更明显;年均值在2013和2016年分布为相对低值区,2011、2012、2014、2018年为相对高值区;近10年总均值分布为北部高于南部,相对高值区主要在宁德市、南平市及福州市北部,相对低值区主要在漳州市、厦门市及龙岩市和泉州市的南部,呈南北走向随纬度降低而降低,东西走向由内陆往沿海升高的总体趋势。在影响因素相关性上,气温、降水与O_(3)均呈现正负相关性并存,正相关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负相关性则主要分布在内陆城市,呈沿海向内陆的较强正相关逐渐变为较强负相关的特征。对于降水与O_(3),全省大部分区域表现为负相关;NDVI也呈现出正负相关性并存现象,但负相关性所占面积明显高于正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出较显著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空变化 相关性 臭氧监测仪 空间信息技术 福建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