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陶师陶,推进素质教育
1
作者 王育培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31-33,共3页
本文旨在借鉴和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具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其中,陶行知对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教师要“真教”,学生能“实学”,达到教学相长.... 本文旨在借鉴和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具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其中,陶行知对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教师要“真教”,学生能“实学”,达到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教人求知.更要教人求“真”;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做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真教” “实学”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改革 教育思想
下载PDF
形合与意合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明媚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8-31,共4页
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为研究对象,探讨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原因.文章认为英语的综合性、聚集性和汉语的分析性、流散性是表层原因,而西方人强调对立、重理性、讲究和谐美和汉人强调统一、重直觉、讲究中和美的哲学观、思维习惯和审美... 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为研究对象,探讨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原因.文章认为英语的综合性、聚集性和汉语的分析性、流散性是表层原因,而西方人强调对立、重理性、讲究和谐美和汉人强调统一、重直觉、讲究中和美的哲学观、思维习惯和审美观则是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合 意合 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英语 汉语 思维习惯 哲学观
下载PDF
“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背离和复归──青少年“追星”心态与对策试探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育培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崇拜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社会背景 负面影响 学习压力 文体活动 青少年
下载PDF
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石萍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文从歌唱心理、歌唱技能及系统论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及训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研究,提出了“无声训练”等合唱教学的新观点、新方法.
关键词 少年变声期 合唱教学 合唱训练 歌唱心理 歌唱生理 歌唱技能 合唱系统
下载PDF
对张洁小说的低调批评
5
作者 洪映萱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22-26,共5页
本文通过对张洁十几年来小说创作的总体把握,指出张洁小说风格已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张洁式的文体、语言、行文节奏及个人情绪的严重流露与早期创作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也并未普... 本文通过对张洁十几年来小说创作的总体把握,指出张洁小说风格已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张洁式的文体、语言、行文节奏及个人情绪的严重流露与早期创作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也并未普遍地为读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洁 小说创作 "转型" 自我超越 文学批评 创作风格 文体 行文节奏
下载PDF
想起了“乌托邦”——对普列姆昌德《仁爱院》的一种读解
6
作者 刘云昌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4-27,共4页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文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文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一种新的触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普列姆昌德 《仁爱院》 创作主体 艺术主体 创作心理 印度 长篇小说
下载PDF
沉沦与救赎——试析新潮小说的人学观
7
作者 邱春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8-23,共6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潮小说主题话语的分析,揭示出新潮小说所蕴含的独特的人学观.本文认为,新潮作家大量言说人的暴力、灾难、人的孤独和历史的虚无等悲剧性主题话语,反映出年轻的新潮作家对人的独特认识:即将人的本能定为非理性;注重人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潮小说主题话语的分析,揭示出新潮小说所蕴含的独特的人学观.本文认为,新潮作家大量言说人的暴力、灾难、人的孤独和历史的虚无等悲剧性主题话语,反映出年轻的新潮作家对人的独特认识:即将人的本能定为非理性;注重人的各种本能力量;夸大人际关系中的异化危机;对人生价值和人生在世的精神状态持否定态度.与此同时,新潮作家也努力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人的救赎问题,选择的途径是依靠个体的力量或依赖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小说 沉沦 救赎 人学观 悲剧性主题 人生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