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果菊苷下调Skp2的表达抑制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质转化及胶质瘤干细胞干性
1
作者 吴振德 王兆涛 +1 位作者 鞠其超 张波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626-632,共7页
目的研究松果菊苷(ECH)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其对GBM干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将GBM U87和U251细胞以0、5、10和20μmol·L^(-1) ECH浓度处理24 h。采用CCK-8法评估细胞活性;进行克隆形... 目的研究松果菊苷(ECH)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其对GBM干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将GBM U87和U251细胞以0、5、10和20μmol·L^(-1) ECH浓度处理24 h。采用CCK-8法评估细胞活性;进行克隆形成实验以测定克隆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估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球形成实验评价GBM干细胞的成球能力;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标志物;使用Western blot分析EMT和干细胞相关蛋白表达。②体内实验:在裸鼠皮下注射U87细胞,每组5只。实验组腹腔注射ECH,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溶剂。最后测定肿瘤体积、重量和体重,并用Western blot分析肿瘤中的Skp2、EMT和干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相较于0μmol·L^(-1) ECH组,10、20μmol·L^(-1) ECH处理显著降低了细胞活性(P<0.05);在5、10和20μmol·L^(-1) ECH组中克隆形成数量显著减少(P<0.05);迁移和侵袭能力在5、10μmol·L^(-1) ECH组中随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成球能力和干细胞标志物表达及Skp2、EMT和干细胞特性相关蛋白表达在5、10μmol·L^(-1) ECH组中均显著降低(P<0.05)。②体内实验显示,ECH处理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Skp2、EMT(Vimentin、Snail)和干细胞标志物(Sox2、Nestin)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两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H通过降低Skp2表达抑制GBM的EMT和干细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松果菊苷 上皮间质转化 干细胞干性 SKP2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岩 郑境効 +1 位作者 方向 吴昌跃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7例)和常规组(36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7例)和常规组(36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14 d。分别于脑出血后2 d(治疗前)、6 d、11 d时进行血浆S-100β蛋白检测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结果与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常规组脑出血后6 d、11 d时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脑出血后6 d时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与常规组比较,依达拉奉组治疗后6 d、11 d时SSS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脑出血后6 d时SSS评分最低,且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血浆S-100β蛋白水平与S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9018,P<0.01;r=-0.8483,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并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血浆S-100β蛋白 神经功能 依达拉奉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6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波 陈志丰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129-130,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采用PMC技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麻醉清醒拔管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但伴有患侧面部轻度麻木感.面部麻木...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采用PMC技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麻醉清醒拔管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但伴有患侧面部轻度麻木感.面部麻木感均在术后3~6个月逐渐消失.随访2~4年,有3例在术后2年疼痛复发.结论 PMC治疗安全有效,是微血管减压术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下载PDF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TGC)治疗复发的三叉神经痛2例报告
4
作者 贾彬 陈志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由Mulla和Lichtor于197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并于1983年发表[1]。这项技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由于其他技术失败而不能控制的三叉神经痛。近年来,由于这项技术的易操作性及其安全性,已经被广...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由Mulla和Lichtor于197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并于1983年发表[1]。这项技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由于其他技术失败而不能控制的三叉神经痛。近年来,由于这项技术的易操作性及其安全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2]。本文将介绍我们施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一些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半月节 治疗 复发 安全性 操作性 应用
下载PDF
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贾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以及手术再出血等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分析术后再出血原因、筛查其危险因素采用L...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以及手术再出血等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分析术后再出血原因、筛查其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留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m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危险因素中,伴有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脑中线偏移程度、血肿破入脑室、手术时间过早、出血部位、血肿形状规则与否以及手术方式等,与术后再出血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立体定向联合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之传统开颅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患者神功功能恢复,还能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凝血功能异常(OR〉2)、手术时间(〈6 h)、出血部位为非基底节、血肿形状不规则等均提示为术后再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联合显微外科 高血压性脑出血 再出血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