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区系及生态群
1
作者 金连奎 梁余 +4 位作者 张耀文 胡耀光 王姣 魏鸿营 隋凤仁 《辽宁林业科技》 1989年第3期33-34,共2页
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双台子河入海口处。该区有湿地2000km^2苇塘85万亩(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平均海拔5m以下,地势低洼、河流密布、四季分明、苇草茂盛、饵料丰富,是各种鸟类生存繁衍的天然场所。据资料记... 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双台子河入海口处。该区有湿地2000km^2苇塘85万亩(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平均海拔5m以下,地势低洼、河流密布、四季分明、苇草茂盛、饵料丰富,是各种鸟类生存繁衍的天然场所。据资料记载和我们的调查,截止1988年底,共记录该区域鸟类15目37科90属153种,其中黄嘴白鹭、白额雁、赤麻鸭、赤膀鸭、红头潜鸭、大鵟、灰头麦鸡、燕隼、斑尾塍鹬、翻石鹬、弯嘴滨鹬、红嘴巨鸥、雕鸮、夜鹰、大嘴乌鸦、小嘴乌鸦、棕眉山岩鹨、平原鹨等为补充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台子河口 自然保护区 生态群
下载PDF
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海滩景观退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台培东 苏丹 +4 位作者 刘延斌 李培军 白国华 刘子昌 Verkhozina V A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红海滩景观由生长在潮间带的天然翅碱篷(Suaeda heteroptera)群落形成,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觅食和繁殖场所。近年来,由于翅碱篷群落大面积萎缩,黑嘴鸥数量急剧减少。通过现场监测和... 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红海滩景观由生长在潮间带的天然翅碱篷(Suaeda heteroptera)群落形成,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觅食和繁殖场所。近年来,由于翅碱篷群落大面积萎缩,黑嘴鸥数量急剧减少。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模拟,对潮间带翅碱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和红海滩景观退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潮间带翅碱篷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群落,只生长在特定标高的有周期性潮汐作用的滩涂上,过高或过低均不能生长。潮汐是保证翅碱篷在高盐度潮间带正常生长的重要自然力,可以及时洗脱翅碱篷排出体外的大量盐分,避免盐分结晶形成盐鞘使植物受害死亡。研究发现,潮间带翅碱篷群落退化的原因是由于滩涂因泥沙沉积抬升,潮位降低造成的,而拦海坝的修筑是导致滩涂快速升高的直接原因。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翅碱篷群落是可以人工恢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碱蓬 红海滩 群落 退化机制
下载PDF
形目15种鸟类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晓芳 王翔 +4 位作者 袁晓东 汤敏谦 李玉祥 郭玉梅 李庆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6,共6页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首次获得形目 1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 5 2 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2 16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为 5 17%~ 19 92 %。以白鹳为外群 ,用NJ法构建 15种鸟类的进...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首次获得形目 1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 5 2 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2 16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为 5 17%~ 19 92 %。以白鹳为外群 ,用NJ法构建 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 :构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5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第 1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灰斑和反嘴鹬。第 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鹬属的 3个种和杓鹬属的 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 ;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 ,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 ;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 :鹬科中的塍鹬属、科中的斑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 ;反嘴鹬与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 ,组成一个单系 ,将其归入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 ,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动物学报 49(1) :6 1~ 6 7,2 0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形目 鸟类 线粒体 ND6基因 序列差异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4
作者 陈晓芳 王翔 +4 位作者 袁晓东 汤敏谦 李玉祥 郭玉梅 李庆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9-424,共6页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形目 (Charadriiformes) 12种鸟类 :蒙古沙 (Charadriusmongolus)、环颈(Charadriusalexandrinus)、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 (Numeniusarquata)、中杓鹬 (Numeniusphaeo pus)、红脚鹬 (T...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形目 (Charadriiformes) 12种鸟类 :蒙古沙 (Charadriusmongolus)、环颈(Charadriusalexandrinus)、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 (Numeniusarquata)、中杓鹬 (Numeniusphaeo pus)、红脚鹬 (Tringatotanus)、林鹬 (Tringaglareola)、翘嘴鹬 (Xenuscineres)、翻石鹬 (Arenariainterpres)、大滨鹬 (Calidristenuirostris)、反嘴鹬 (Recurvirostraavosetts)和砺鹬 (Haematopusostral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 ,并以白鹳(Ciconiaciconia)的同源序列作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 ,形目 12种鸟类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381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值为 5 16 %~ 16 0 1%。重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2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 :第 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 ,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 ;第 2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反嘴鹬和砺鹬 ,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 ,然后再与属的两个种蒙古沙和环颈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 :第 1支系中各属间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形目 CYTB基因 DNA序列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