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与颌面部美学 被引量:4
1
作者 马艳宁 金作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8-634,共7页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性变化和代偿性变化对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牙齿正畸时给颌面部形态带来的变化,以引导矫治方案的设计与正畸治疗的实施,有效提高正畸临床的效果,本文将以正畸医生视角对指导正畸方案设计的美学评价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口腔正畸 牙齿移动 方案设计
下载PDF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张瑞洁 秦文 +2 位作者 郭子煜 张明欣 金作林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mm(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mm(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mm(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mm(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mm高于固定组(0.11±0.58)mm(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mm高于固定组(0.03±0.66)mm(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mm高于固定组(0.23±1.56)mm(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锥形束CT 牙槽骨改建
原文传递
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导萌术后三年1例
3
作者 惠铄壹 王蕾 +2 位作者 王智伟 李彦浇 金钫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49,共3页
一、一般资料患者,女,6岁,主诉:左上门牙未替换求矫。自换牙后左上门牙一直未萌出且乳牙未脱落,遂来我院就诊,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关键词 全身健康 中切牙 导萌术 未萌出 就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