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曲靖志留纪古鱼研究获新发现
1
《江西饲料》 2017年第2期49-49,共1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3月8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报道了楚步澜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描述了一种4.2亿年前身披奇特鳞片的古鱼——丁氏甲鳞鱼,为探索有颌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3月8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报道了楚步澜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描述了一种4.2亿年前身披奇特鳞片的古鱼——丁氏甲鳞鱼,为探索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鱼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骨鱼类 云南曲靖 志留纪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科研成果 研究所 古人类
下载PDF
亚洲地区人类群体亲缘关系──活体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武 铃木基治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5-279,共15页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亚洲地区25个人群的活体测量资料以探讨亚洲地区各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地区的人类按活体特征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东北亚的人类构成一个组群;东南...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亚洲地区25个人群的活体测量资料以探讨亚洲地区各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地区的人类按活体特征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东北亚的人类构成一个组群;东南亚的人类形成另一个组群.南亚地区的人类在分类上与东南亚的人类接近但仍呈现一些特殊性.日本列岛的人类具有两种体质特征类型.本岛居民与东北亚人类接近;而包括阿伊努、硫球群岛岛民及台湾土著在内的所有隔离群体呈现与东南亚人类相近的体质特征.作者认为本文结果支持Turner及Brace对这一地区人类划分的观点.同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学说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人类群体 亲缘关系 活体测量
下载PDF
关于孔子鸟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侯连海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7年第1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侏罗纪 鸟类 古生物学 孔子鸟
下载PDF
Osteology of Turfanodon bogdaensis (Dicynodontia)
4
作者 SHI Yu-Tai LIU Ju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200,共15页
Within the dicynodont genus Turfanodon,there are two recognized species,T.bogdaensis and T.jiufengensis.Both species are known by relatively complete cranial materials,but the mandibles and most postcranial bones have... Within the dicynodont genus Turfanodon,there are two recognized species,T.bogdaensis and T.jiufengensis.Both species are known by relatively complete cranial materials,but the mandibles and most postcranial bones have been described only for T.jiufengensis.This paper reports new dicynodont specimens from Turpan,Xinjiang,referring them to T.bogdaensis.They can clearly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jiufengensis by the flatter lateral surface of the snout region,a prominent swelling on the lateral dentary shelf,and the rounded femoral head.The diagnosis of Turfanodon is revised.The combination of a flat circumorbital rim,posterior portion of anterior pterygoid rami with converging ventral ridges,and a possible autapomorphy,a deep notch on scapula forming procoracoid foramen,are confirmed.It also differentiated from all dicynodonts other than Myosaurus,Kembawacela and Lystrosaurus by having accessory ridges lateral to the median palatal 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pan Xinjiang Lopingian Permian Guodikeng Formation Dicynodontia Turfanodon osteology postcranial skeleton
下载PDF
Teffichthys wui sp. nov., a new perleidid fish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of Jiangsu and Anhui, China
5
作者 XU Guang-Hui YUAN Zhi-Wei +3 位作者 REN Yi LIAO Jun-Ling ZHAO Li-Jun SONG Hai-Ju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85,共21页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ekian,Early Triassic)marine deposits of Jurong,Jiangsu and Chaohu,Anhui,China.This new discovery documents the third and youngest species of Teffichthys,which is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e Dienerian(Induan)T.elegans from Guizhou and the early Smithian T.madagascariensis from Madagascar.The new species shows diagnostic features of Teffichthys(presence of a spiracular,38-41 lateral line scales,and no more than three epaxial rays in the caudal fin)but differs from T.madagascariensis and T.elegans in some autapomorphies(e.g.,a horizontal opercle/subopercle contact and smooth scales with a nearly straight posterior margin).The diagnostic features for the genus Teffichthys and the family Perleididae are emended based on detailed comparisons of the new taxon with other perleidid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erleidids with other stem neopterygians are discussed using a cladistic approach,and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in stem neopterygian cl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ANHUI Early Triassic Perleidiformes OSTEOLOGY PHYLOGENY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CT-scan data reveals th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of the Late Jurassic tyrannosauroid Guanlong wucaii (Dinosauria, Theropoda)
6
作者 KE Yi-Hui PEI Rui XU Xing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44,共20页
The Tyrannosaurida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ized pachydont dentition and putative bone-cracking predatory strategies,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theropod lineages.Although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The Tyrannosaurida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ized pachydont dentition and putative bone-cracking predatory strategies,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theropod lineages.Although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s,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feeding behaviors,have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in this group,studies on non-tyrannosaurid tyrannosauroids are relatively scarce.This study utilizes high-resolution CT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in two specimens of Guanlong wucaii,a Late Jurassic tyrannosauroid,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ooth replacement across Tyrannosauroidea.Second-generation replacement teeth,a rarity observed mainly in giant predatory theropods(e.g.some tyrannosaurids),were detected in the dentary dentition of the juvenile Guanlong.Zahnreihen reconstructions display a consistent cephalad alternating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in the maxilla and the dentary of both of the examined individuals,with Z-spacing values exceeding 2.0.As Guanlong grows,the Z-spacing value in the maxillary dentition increases,resembling the ontogenetic changes documented in the Tyrannosauridae.Additionally,like Tarbosaurus,Guanlong also displays a discontinuity between the tooth replacement waves at the premaxilla-maxilla boundary.This study thus demonstrates that some tyrannosaurid-lik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s were acquired before the origin of the Tyrannosaur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Jurassic Tyrannosauroidea tooth replacement 3D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A new small baurioid therocephal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Xinjiang, China
7
作者 LIU Jun Fernando ABDALA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24,共24页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gen.et sp.nov.,from the Jiucaiyuan Formation,Xinjiang,China.The new taxon is represented by a partial snout with occluded partial lower jaw and two postcranial skeletons.Although juvenile in stage,the new species is diagnosed by the following features:round pit in middle of lateral surface of maxilla;lacrimal contact nasal;fossa for dentary tooth on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premaxilla,lateral to the anterior choana;two small vertical triangular ridges extending dorsally and ventrally on the vomerine anterior portion,and bordering a thin vomerine foramen laterally;anterior projection of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frontal on the nasal;symphyseal region of the dentary projected anteriorly;5 upper premaxillary teeth,upper and lower canines absent,diastema between the last premaxillary upper incisor and first maxillary tooth present,no diastema separating anterior from posterior dentition in the mandible,10 maxillary teeth and 12 dentary teeth,posterior postcanine expands mesiodistally,having a main large cusps and tiny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ccessory cusps in line;neural arches of the atlas fused by the neural spine,neural spine of the axis projected posteriorly,procoracoid foramen lies between procoracoid and scapula.Features of the dentition resembles those of the small baurioid Ericiolacerta parva from South Africa and 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 from Russia.The specimens provide the rare opportunity to know in detail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bauri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msar Xinjiang Early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Therocephalia Baurioidea
下载PDF
张和兽的发现及其在哺乳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8
作者 王元青 胡耀明 李传夔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辽宁西部发现的张和兽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件对齿兽类的骨架 ,属鼹兽科 ,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 .2 5亿年前 )。它具有非兽类哺乳动物的原始特征和兽类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现生单孔类与其它现生哺乳动物———有... 辽宁西部发现的张和兽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件对齿兽类的骨架 ,属鼹兽科 ,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 .2 5亿年前 )。它具有非兽类哺乳动物的原始特征和兽类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现生单孔类与其它现生哺乳动物———有袋类和有胎盘类之间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现生哺乳动物听觉功能的真正发育和直立运动姿态都是在比张和兽更进步的兽类哺乳动物中演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和兽 哺乳动物 进化 演化
下载PDF
校所合作办学:培养古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
9
作者 刘家润 施贵军 +1 位作者 顾元达 张翼 《中国地质教育》 2007年第4期143-145,共3页
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实质性合作办学,培养"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古生物学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方实质性合作办学,培养"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古生物学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校所合作办学的3个关键方面。实践结果表明,校所合作办学不仅是提高国家理科基地学生培养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高等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两者"双赢"的一种办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科基地 合作办学 古生物学
下载PDF
人类的新进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汝康 《大自然探索》 1990年第2期16-18,共3页
1989年初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上登载了一幅"人类的进化"的漫画,画的上排是猿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成了人,下排是现代人坐着,逐渐又变成了猿(附图)。当然,这是讽刺现代人整天坐着按电钮办事的漫画,但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 1989年初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上登载了一幅"人类的进化"的漫画,画的上排是猿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成了人,下排是现代人坐着,逐渐又变成了猿(附图)。当然,这是讽刺现代人整天坐着按电钮办事的漫画,但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现代人是否还在进化?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人类的体质形态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发展成现代人后,形态结构已经基本上定型,变化是很微小的了。如身高有微小的增加;牙齿数目在减少。现代人正常上下颔各有16颗牙齿,总共是32颗牙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进化 体外进化 精神进化
下载PDF
法国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掘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松梅 张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法国 旧石器时代遗址 田野考古 发掘工作 田野资料
下载PDF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农业活动研究——以吐峪沟石窟作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荆磊 王龙 蒋洪恩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外可能被用作牲畜饲料。除此之外,吐峪沟石窟中发现了黑大豆,可以进一步补充豆科作物在此地利用的空白;发现的薏苡遗存则可能被用作念珠使用。多种粮食作物并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晋唐 农业活动
下载PDF
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
13
作者 朱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1期44-46,共3页
简要介绍了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斑鳞鱼等早期硬骨鱼类化石的新发现将有助于认识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型式。
关键词 硬骨鱼类 起源 早期演化 化石 进展
下载PDF
鸟类起源研究取得又一重要成果
14
《江西饲料》 2015年第3期47-48,共2页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研究 侏罗系地层 在线出版 临沂大学 徐星 翼龙 翼膜 飞羽 关键组分 四足动物
下载PDF
鱼化石与沧桑巨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弥曼 陈宜瑜 +1 位作者 张江永 陈平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介绍了中生代晚期至今中国大陆淡水鱼类区系的演替 ,将其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时代鱼类区系进行了比较 ,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分布格局 ,并对某些格局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鱼化石 新生代 分布格局 中生代 鱼类区系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六次海侵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钦琦 林和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20,共10页
自中更新世以来(在过去的73万年内),中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六次海侵。如果考察该期间全球各地各季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那么上述六次海侵的时期恰好都是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的日时期,亦即气候较暖的... 自中更新世以来(在过去的73万年内),中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六次海侵。如果考察该期间全球各地各季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那么上述六次海侵的时期恰好都是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的日时期,亦即气候较暖的时期。因为后者是地球轨道三要素(黄道倾斜、偏心率,岁差运动)自然变化的产物,故中国东部的海侵活动归根到底是地球轨道自然变化的结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天文气候学 太阳辐射量
下载PDF
早期鸟类化石的发现和鸟类飞行的起源
17
作者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1期53-55,共3页
中国中生代鸟类化石的发现反映了早期鸟类演化史上最早的辐射 过程。对这些鸟类生活习性和飞行能力的研究还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
关键词 早期鸟类 化石 辐射 飞行起源
下载PDF
“带羽毛”的恐龙及鸟类起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星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 ,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关键词 带羽毛恐龙 鸟类起源 热河群 化石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年第3期199-200,共2页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兽脚类恐龙化石 演化 热河 生物群
下载PDF
大贤庄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兼论我国细石器的分期与分布 被引量:21
20
作者 葛治功 林一璞 《东南文化》 1985年第0期2-17,257-4,共19页
大贤庄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细石器遗址,1979年在这里获得252件石器标本,计有细石叶、细石核、船底形石核、铅笔头状石核、指甲盖型刮削器,圆底形镞、雕刻器等,其类型与山西下川遗址出土的细石器极其相似,应是同一时代的产品。作者如实报... 大贤庄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细石器遗址,1979年在这里获得252件石器标本,计有细石叶、细石核、船底形石核、铅笔头状石核、指甲盖型刮削器,圆底形镞、雕刻器等,其类型与山西下川遗址出土的细石器极其相似,应是同一时代的产品。作者如实报导了发现的遗物,并就目前我国已发表的细石器资料进行分期研究,得出早、中、晚三期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大贤庄的细石器属于中期细石器类型,即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其年代距今约16000—10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石核 大贤 中石器时代 刮削器 考古学 台面 遗址 片加工 贾兰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