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图像实现人体体成分数字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侯少华 侯曼 +4 位作者 龚也君 郑秀瑗 刘静民 何维华 相子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采用对人体无任何辐射的磁共振(MR)方法对人体进行全身扫描,结合各种图像软件Photoshop,Matlab对 获得的磁共振图像(MRI)进行数字化分析,获得人体内各种组织质量,并用获得的结果与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测试仪 Inbody3.0及皮褶法测试... 采用对人体无任何辐射的磁共振(MR)方法对人体进行全身扫描,结合各种图像软件Photoshop,Matlab对 获得的磁共振图像(MRI)进行数字化分析,获得人体内各种组织质量,并用获得的结果与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测试仪 Inbody3.0及皮褶法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体脂肪质量生物电阻抗法与MRI分析法的测量结果差别为Δm(脂肪)= (0.3±1.65)/kg,Δw(脂肪)=(0.5±2.24)%,皮褶法与MRI分析法结果的Δw(脂肪)=(3±3.62)%,说明生物电阻抗 法比皮褶法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其原理更为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成分 磁共振图像(MRI) 数字化分析
下载PDF
数字人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秀瑗 侯曼 +2 位作者 刘静民 陈五洲 何维华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5年第3期28-32,共5页
本研究用磁共振成像(MRI)CT法进行全身扫描和局部扫描获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确定人体惯性参数、人体成份以及人足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应用在神舟飞船的宇航形体假人及空军标准动态仿真假人设计中、人体不同体成份测量方法的校验以及扁... 本研究用磁共振成像(MRI)CT法进行全身扫描和局部扫描获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确定人体惯性参数、人体成份以及人足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应用在神舟飞船的宇航形体假人及空军标准动态仿真假人设计中、人体不同体成份测量方法的校验以及扁平足特征参数研究等方面。在进行磁共振和CT成像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研究中,采集数据的间隔和图像清晰度就随用途而定,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分类建立中国人体数字人资料库,尽快将研究数据应用于我国人体科学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学 磁共振 人体惯性参数 人体成份 足的骨结构
下载PDF
跆拳道直摆式与屈伸式下压踢法的运动学比较
3
作者 邓万先 谢富秀 《体育师友》 2005年第4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跆拳道 运动学 踢法 攻击 腿部 动作 拳术 得分 比赛
下载PDF
太极拳结合振动复合式训练对外围神经反射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强 杨贵羽 +2 位作者 陈婉菁 相子元 庄荣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8周的太极拳结合振动复合式训练对α运动神经元终池及γ反射弧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55位健康大学生分为4组:太极振动组(TAV)、太极拳组(TAI)、振动组(VB)以及无太极或振动介入的对照组(CON),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训练;训练前后... 目的探讨8周的太极拳结合振动复合式训练对α运动神经元终池及γ反射弧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55位健康大学生分为4组:太极振动组(TAV)、太极拳组(TAI)、振动组(VB)以及无太极或振动介入的对照组(CON),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训练;训练前后以电刺激诱发比目鱼肌H-reflex与M-wave信号,并以反射槌敲击Achilles tendon测量T-reflex信号。结果经8周单纯振动训练后,Hmax/Mmax与T-reflex/Mmax出现显著下降(P<0.05),8周太极振动组T-reflex/Mmax显著提高(P<0.05),且其变化率显著大于振动组(P<0.05)。结论虽然单纯振动刺激可降低安静时α运动神经元终池兴奋性,但太极振动复合式训练对肌梭刺激较大,从而提高γ反射弧兴奋性;太极拳结合振动的复合式训练能对下肢外围神经产生适应性,显示结合太极拳与振动刺激两种训练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适应性 反射活动 太极拳 振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运动功能的瞬时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强 杨雯雯 +2 位作者 王子玮 陈全寿 相子元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肌肉兴奋程度的瞬时影响。方法 10位受试者以最大等长收缩握住手部振动器20 s,在此过程中随机给予12.5 Hz振动频率(振动组)或无振动刺激(对照组)。在介入前后分别进行手部控制...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肌肉兴奋程度的瞬时影响。方法 10位受试者以最大等长收缩握住手部振动器20 s,在此过程中随机给予12.5 Hz振动频率(振动组)或无振动刺激(对照组)。在介入前后分别进行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手部肌肉兴奋程度等测验,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前后测试的差异和各组变化率。结果组内比较发现振动组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上进步显著(P<0.05),对照组在握力与肌肉活化上出现显著下降(P<0.05);组间变化率比较结果显示振动组在握力与肌肉兴奋程度变化率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可瞬时提升手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未来可运用于各种需要手部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 振动刺激 控制能力 肌肉 肌电信号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新式屈髋肌力训练机在轻重阻力下对下肢肌电与运动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韦翰 潘玟璇 +2 位作者 杨雯雯 钟宝弘 刘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新式屈髋肌力训练机在轻、重阻力情况下对下肢肌肉兴奋程度与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 6位志愿者在屈髋肌力训练机台上,随机在轻或重阻力条件下进行连续30次的上提与下摆动作,并同时采集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兴奋程度与下肢运动范围。... 目的探讨新式屈髋肌力训练机在轻、重阻力情况下对下肢肌肉兴奋程度与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 6位志愿者在屈髋肌力训练机台上,随机在轻或重阻力条件下进行连续30次的上提与下摆动作,并同时采集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兴奋程度与下肢运动范围。结果肌肉兴奋程度方面,在连续30次动作过程中,重阻力在腹直肌、屈髋肌、臀大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兴奋程度皆显著高于轻阻力(P<0.05);重阻力在腹直肌、屈髋肌和股直肌后3次的兴奋程度皆显著高于前3次(P<0.05);轻阻力情况下,只有竖脊肌以及股直肌最后3次的兴奋程度显著高于前3次(P<0.05)。运动范围方面,重阻力情况下的动作范围与下摆角度显著小于轻阻力(P<0.05)。结论新式屈髋肌力训练机无论是在轻或重阻力条件下,都能在髋关节合理的活动范围内刺激屈与伸髋主动肌群以及周边协同肌群来完成动作,特别是相对较重阻力的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髋肌 肌肉兴奋 阻力 运动范围 肌电信号
下载PDF
局部振动刺激对肱二头肌血红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强 杨雯雯 +1 位作者 许明容 王如凤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刺激过程对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手臂振动按摩带对12名女性志愿者进行局部振动刺激,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仪于振动开始前10 min、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采集肱二头肌之总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刺激过程对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手臂振动按摩带对12名女性志愿者进行局部振动刺激,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仪于振动开始前10 min、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采集肱二头肌之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数值,并了解每分钟变化趋势;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振动停止后15 min会使手臂肱二头总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均会使手臂肱二头氧合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在变化趋势方面,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约在振动中10 min的第5 min出现最大峰值,且在振动停止后15 min仍持续高于振动刺激前,并呈现稳定状态。结论局部振动刺激会实时提升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此外,必须至少持续振动刺激5 min以上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数量才会达到最大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氧合血红蛋白 总血红蛋白 肌肉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去氢表雄脂酮在高原适应中的角色践的评定
8
作者 郭家骅 《体育科研》 CSSCI 2009年第6期15-17,共3页
1前言 DHEA和硫酸盐衍生物DHEA-S是人类最丰富的类固醇。从Baltimore的纵向研究认为老化、死亡与低血清DHEA-S和高胰岛素水平相关(Rothetal.,2002)。尽管没有很好描绘DHEA.S的生理角色和生物活动,但是已有文献证明DHEA.S有对压力... 1前言 DHEA和硫酸盐衍生物DHEA-S是人类最丰富的类固醇。从Baltimore的纵向研究认为老化、死亡与低血清DHEA-S和高胰岛素水平相关(Rothetal.,2002)。尽管没有很好描绘DHEA.S的生理角色和生物活动,但是已有文献证明DHEA.S有对压力的缓冲能力(Cruesseta1.,1999;Regelsoneta1.,1988;Grillonet a1.,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训练 适应 去氢表雄脂酮
下载PDF
散打两种侧踹腿攻击效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胡耿丹 麦全安 谢富秀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9-280,283,共3页
从运动学和解剖动力学的角度 ,采用影片分析法对散打正向提膝侧踹腿与侧向提膝侧踹腿两种不同踢法的特点、优劣及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 :正向提膝侧踹腿的攻击时间和平均速度均优于侧向提膝侧踹腿 ,但击中踢靶的瞬间速度却劣于侧向... 从运动学和解剖动力学的角度 ,采用影片分析法对散打正向提膝侧踹腿与侧向提膝侧踹腿两种不同踢法的特点、优劣及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 :正向提膝侧踹腿的攻击时间和平均速度均优于侧向提膝侧踹腿 ,但击中踢靶的瞬间速度却劣于侧向提膝侧踹腿 ,两者差异均达非常显著性 (P <0 .0 1)。正向提膝侧踹腿比侧向提膝侧踹腿合理主要在于提膝速度快 ,攻击时间短 ,隐蔽性强 ,动作灵活易于完成 ,提膝时身体正向表面面积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打 正向提膝侧踹 侧向提膝侧踹 侧踹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