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教学不足以成课程:美感认知理论的观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淑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61,共4页
美感认识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人的认知活动除了逻辑思考,还包含感官知觉和情感的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让人藉着不同的途径由外界获得信息,细致分辨其中的特质,让人有真切的认识。基于感官知觉所发展出来的表征形式,更让人藉以将自己的知... 美感认识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人的认知活动除了逻辑思考,还包含感官知觉和情感的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让人藉着不同的途径由外界获得信息,细致分辨其中的特质,让人有真切的认识。基于感官知觉所发展出来的表征形式,更让人藉以将自己的知识公开化,参与社会与文化的建构。当知觉与知识相互结合,人还能发展出直觉的能力,让我们藉着"有信息基础的猜测",迅速掌握整体情境特质。学校课程若要改变孩子的心智能力,则应提供孩子通过多重表征形式去理解与建构意义的经验。如此具有美感体验的课程无法事先完全规划,而必须由教与学的历程经验来完成,所以,由美感认识理论来看,课程根本是在教学中形成的,无教学不足以成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美感认识论 美感经验 课程与教学关系
下载PDF
课程史研究的理论构想 被引量:3
2
作者 夏永庚 黄彦文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7,共9页
课程史研究在西方已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而在我国则一直处于相对自发的状态。课程史研究能够为理解课程现象及问题提供完整的图像,为当下的课程实践提供智慧资源,因此需要引起课程学者的足够重视,并进行积极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课程史研... 课程史研究在西方已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而在我国则一直处于相对自发的状态。课程史研究能够为理解课程现象及问题提供完整的图像,为当下的课程实践提供智慧资源,因此需要引起课程学者的足够重视,并进行积极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课程史研究需要坚持积极史观,拒绝"无历史"和"反历史"的倾向,有选择地采用批判论述分析、比较研究、俗民志、传记和口述史等方法开展课程史当中的学科史、课程思想史、课程改革史等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史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商品化与专业化之间——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品质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淑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71,共6页
台湾自实施教科书审定制之后,市场竞争的机制并未如初始的假设一般,为教科书带来质量的大幅提升。固然在物质属性上,审定本教科书皆有长足进步,但就实质内容而言与专业期待仍有所落差。评估教科书的内容质量,可由教材内容是否有助实现... 台湾自实施教科书审定制之后,市场竞争的机制并未如初始的假设一般,为教科书带来质量的大幅提升。固然在物质属性上,审定本教科书皆有长足进步,但就实质内容而言与专业期待仍有所落差。评估教科书的内容质量,可由教材内容是否有助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有清晰的教学思维及其创新性三个角度来观察。台湾的教科书由于选用者的专业素养问题、审查过程的干扰因素、作者的专业能力限制、出版社的营利倾向以及缺乏政府在教材研发上的支持,使得教科书质量难以有明显改善。教科书质量的改善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并非市场化这一个简单的设计可以解决。欲使教科书从商品化的一端朝向专业化,政府不只防市场之弊,更应致力于教科书的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教科书 商业化 专业化 品质 创新
下载PDF
呼唤故事里的力量:教师的发声与实践
4
作者 周淑卿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31,共5页
叙事,也就是将一些事件作有次序的描述,这是人们最自然、素朴的说话方式。当叙事中加入了情节,使得叙事内容有开头、发展和结尾,就形成了一个故事。故事以其既有的自然语言型态而成为教师得以畅言所思与所行的声音,协助教师组织其思考... 叙事,也就是将一些事件作有次序的描述,这是人们最自然、素朴的说话方式。当叙事中加入了情节,使得叙事内容有开头、发展和结尾,就形成了一个故事。故事以其既有的自然语言型态而成为教师得以畅言所思与所行的声音,协助教师组织其思考与情感,为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并寻找自己作为教师的定位。这寻求声音与位置的叙事行动,也成为改变的力量。文章从作者环境中的故事出发,以多位教师的故事阐释故事的力量,更期待教师的专业社群叙说更多的好故事,引领教师以实践的力量创造新的专业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教师故事 教师专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