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数字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台州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贝贝 应国良 +1 位作者 曹仁海 陈平水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73-77,共5页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改革已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数字化改革道路上,台州学院在改革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社会合力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数字化改革,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改革已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数字化改革道路上,台州学院在改革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社会合力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数字化改革,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数字化改革 实践路径 台州学院
下载PDF
基于TOPSIS的领导班子实绩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海斌 《科学决策》 2010年第7期69-73,共5页
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是引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属性决策分析中的主成份TOPSIS法,探索了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 TOPSIS法 工作实绩 模型构建
下载PDF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松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0-42,共3页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存在文化理念功利化、文化认同碎片化、文化反思简单化、文化创新表面化等文化自觉偏离。文化自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动力本源、自主择优、自我反思、驱动创新的功能,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存在文化理念功利化、文化认同碎片化、文化反思简单化、文化创新表面化等文化自觉偏离。文化自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动力本源、自主择优、自我反思、驱动创新的功能,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理念更新、文化认同教育、文化创新实践、文化生态构建,找到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大学文化建设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
4
作者 金松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2,共3页
多元文化冲突是当前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理性思维、文化认同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文化以人为本,落实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形成大学高度的文化自... 多元文化冲突是当前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理性思维、文化认同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文化以人为本,落实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形成大学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以此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冲突 大学文化自觉 以人为本 文化传承创新
下载PDF
校城共同体:地方本科院校逆势崛起探略
5
作者 崔凤军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342-348,共7页
为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对校城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索。通过综合考虑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后发优势和劣势,透视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城市互动的特殊性。基于共生理论、三重螺旋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经典理论... 为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对校城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索。通过综合考虑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后发优势和劣势,透视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城市互动的特殊性。基于共生理论、三重螺旋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经典理论的合理因子,以政、企、校三方关系为主体结构,以制度、文化、市民社会、自然条件等因素为外部环境,以内部整合机制和外部稳定机制为保障,尝试构建“校城共同体”分析框架,用于观照地方本科院校与所在城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价值、战略、结构、利益等层面提出推进校城共生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城共同体 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政府 中小型企业 共生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历史分期
6
作者 王贝贝 石然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55-272,474,共19页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涵盖了人类审美规律的诸多美学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胚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文艺现象,完成了文艺领域的专门著述;俄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艺领域进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涵盖了人类审美规律的诸多美学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胚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文艺现象,完成了文艺领域的专门著述;俄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艺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同时,在哲学美学、审美人类学、文艺心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开拓性进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在20世纪上半叶初步形成。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卢卡奇的《审美特性》问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进入了全面体系化的发展阶段,涌现出大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形成了大量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专著,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研究文艺现象的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和人类社会的改造,力求以审美的力量推进人类解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分期 审美解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