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昌富 王陈雅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期206-208,共3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43个甲状腺病灶(恶性117个,良性126个)行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甲状腺肿瘤二维声像图特征,并从以下6方面进行评估:①形态是否规则;②边...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43个甲状腺病灶(恶性117个,良性126个)行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甲状腺肿瘤二维声像图特征,并从以下6方面进行评估:①形态是否规则;②边缘是否清晰;③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纵横比);④后方回声有无衰减;⑤钙化;⑥血供。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进行研究。结果良恶性肿瘤在:①形态是否规则;②边缘是否清晰;③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纵横比)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是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高频超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小敏 郑昌富 +1 位作者 林巧 陈微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台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台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连续1周。两组均于1周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引流管置管时间和盆腔积液量、囊肿消退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及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χ^(2)=4.970,P<0.05)。观察组引流管置管时间[(3.26±1.08)d]短于对照组[(5.21±1.63)d];盆腔积液量[(140.98±26.74)mL]少于对照组[(198.42±36.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6、8.139,均P<0.05)。观察组囊肿消退时间[(6.78±1.26)d]、症状缓解时间[(6.93±1.43)d]均短于对照组[(9.45±1.65)d和(10.08±1.64)d](t=8.235、9.270,均P<0.05)。两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明显,且复发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大黄芒硝外敷 宫颈癌 术后盆腔淋巴囊肿 疗效 引流管置管时间 盆腔积液量 囊肿消退时间 症状缓解时间 复发
原文传递
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昌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27期64-66,共3页
目的 比较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提高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临床怀疑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检测结... 目的 比较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提高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临床怀疑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计算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115例怀疑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3例(72.17%,83/115),非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例(27.83%,32/115),经阴道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2.65%比90.36%,65.62%比84.38%,63.48%比88.70%,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优于经阴道超声,能够有效提高敏感度及准确度,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且具有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准确率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息肉 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 经阴道超声
原文传递
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单萍 郑昌富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484-1486,共3页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患儿分根据治疗方法不同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化疗期间再给予口服双歧杆...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患儿分根据治疗方法不同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化疗期间再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化疗当天服用,每次2片,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化疗前后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记录化疗后呼吸、泌尿、消化、皮肤系统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t =3.947、3.636,均 P <0.05),肠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照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 =3.712、3.641、3.722、3.543、3.616,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明显高于对照组(t =3.327、3.641、6.378、7.367、3.364,均 P <0.05);观察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胆囊炎、肠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6.67%、16.67%、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33%、30.00%、63.33%、60.00%(χ2=13.871、5.455、13.611、8.297,均 P <0.05)。结论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可能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是引起化疗后各种感染的重要原因,微生态制剂能够重建肠道生态平衡,提高肠道益生菌数量,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感染发生概率,利于化疗顺利完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肠杆菌科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