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拆解“结构—能动”的理论迷思 正负情愫交融现象的理论意涵 被引量:11
1
作者 叶启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4,共34页
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结构—能动"二元互斥对彰概念所经营的论述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西方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出发,试图从哲学人类学存有预设以及认知模式的角度来拆解这一论述议题可能内涵的基本特质... 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结构—能动"二元互斥对彰概念所经营的论述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西方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出发,试图从哲学人类学存有预设以及认知模式的角度来拆解这一论述议题可能内涵的基本特质——理性至上、认知导向、结构外在制约化与二元互斥对彰观,并进而指出,在当前以符号消费为导向的后现代场景中,这一论述架构不足以妥贴地掌握整个时代的脉动,无法处理诸如正负情愫交融这一当前社会的重要社会心理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哲学人类学的存有预设,亦即新的社会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能动 曼纳 象征交换 正负情愫交融
下载PDF
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
2
作者 黄圣哲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59-174,622,共17页
本文主要讨论齐美尔1895年的论文《社会学的美学》,作为最早期的文化社会学的文本,该文浓缩了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并旁涉其他文化社会学的问题。笔者将从象征的力量、对称性的形式、艺术风格的问题等层面,对该文本进行诠释。另外,齐美尔的... 本文主要讨论齐美尔1895年的论文《社会学的美学》,作为最早期的文化社会学的文本,该文浓缩了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并旁涉其他文化社会学的问题。笔者将从象征的力量、对称性的形式、艺术风格的问题等层面,对该文本进行诠释。另外,齐美尔的艺术作品概念也是需要讨论的主题。齐美尔指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来自其灵魂的力量,并朝向其灵魂作用的方向前进。作品带着灵魂的位格性、个体或民族的封印,但它也顺从艺术的法则,体现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奥尔格·齐美尔 《社会学的美学》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 社会学理论
原文传递
临别前的告白
3
作者 叶启政 《开放时代》 CSSCI 2008年第1期153-157,共5页
无论是学界之知识者,还是社会实践领域之行动者,在其人生的浪尖波谷间,总有旁人并未明了的"心路历程";而在其可观业绩的背后,也不乏诸多感同身受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远非一般性的随笔可比。为了同道间的相互砥砺,或"不相... 无论是学界之知识者,还是社会实践领域之行动者,在其人生的浪尖波谷间,总有旁人并未明了的"心路历程";而在其可观业绩的背后,也不乏诸多感同身受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远非一般性的随笔可比。为了同道间的相互砥砺,或"不相为谋"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本刊从今年起增设"感言"栏目。征得叶启政教授的同意,"感言"栏目首发他于2007年夏季在台湾大学社会学系荣退仪式上的讲话——"临别前的告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心路历程 相互理解 社会学系 台湾大学 知识者 行动者 文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