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谈:两岸小剧场三十年
1
作者 许仁豪 林克欢 +1 位作者 王墨林 高雅芳(整理)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3期99-102,共4页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中国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中国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对谈两岸戏剧状况。三十年来,世界局势大变,在新一波世变之际,二人再度聚首,于台湾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展开对谈,以"冷战与两岸戏剧"和"华语剧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回顾三十年来两岸剧场变化及其历史意义。以下内容经过编辑删减以达话题聚焦之目的,除了纪录以作文献之用,更有助于两岸青年了解时代变迁的轮廓,也供后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 两岸 小剧场 戏剧创作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大陆 中国青年 王墨林
下载PDF
交通进步了,人还在原地——谈王翀版《天堂隔壁是疯人院》
2
作者 许仁豪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5期102-104,共3页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是喻荣军于1997年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转化而成的自由创作,如同剧本原名《无所顾忌》所指涉,剧本的人物虽然还是有写实表演的动机和对白,但是符号化的设定让情节的编排自由跳动串接,语言和对话的功能已经不再单纯...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是喻荣军于1997年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转化而成的自由创作,如同剧本原名《无所顾忌》所指涉,剧本的人物虽然还是有写实表演的动机和对白,但是符号化的设定让情节的编排自由跳动串接,语言和对话的功能已经不再单纯服务于情节逻辑的营造,而是在戏剧性效果的制造当中,揶揄生命的荒谬处境。剧本写成,喻荣军本来没有想到可以变成场上演出,没想到当时杨绍林总经理一口答应,虽然不甚明白剧中人物与情节设定,却认为"里头或许会有一些年轻人觉得有趣的东西",改名为《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便进入制作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活 制作程序 自由创作 疯人院 剧中人物 杨绍林 符号化
下载PDF
艺术的逼真与逼真的艺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美学与政治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仁豪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在文本之前熟悉电影研究的学者都很清楚,近年兴起的电影生产研究模式对先前文本解读的研究途径有所不满,不论是新批评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或者是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兴起后的文本美学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这些以文本为尊的研究取... 在文本之前熟悉电影研究的学者都很清楚,近年兴起的电影生产研究模式对先前文本解读的研究途径有所不满,不论是新批评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或者是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兴起后的文本美学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这些以文本为尊的研究取径都忽视了电影首先是一个文化工业的事实。也就是说,电影文本意义的生产不是简单的导演作者意志可以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恩 电影研究 政治意识形态 研究途径 批判理论 电影史 逼真性 景观社会 文化工业 美国电影
原文传递
在庄重告别与真诚反思之间:谈雷曼教授之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4
作者 许仁豪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2年第5期19-23,共5页
当初通过耿一伟老师收到追思文约稿的时候,我稍微迟疑了一下。稿约说明希望从各自与汉斯-蒂斯·雷曼教授(Hans-Thies Lehmann)的往来或工作经验说起,缅怀一代哲人。笔者与雷曼教授没有个人的接触,对他的所思所行多半是从其著述以及... 当初通过耿一伟老师收到追思文约稿的时候,我稍微迟疑了一下。稿约说明希望从各自与汉斯-蒂斯·雷曼教授(Hans-Thies Lehmann)的往来或工作经验说起,缅怀一代哲人。笔者与雷曼教授没有个人的接触,对他的所思所行多半是从其著述以及别人的文章中认识,后来决定动笔,纯属机缘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曼 机缘巧合 约稿 动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