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与生活——胡塞尔的方案 被引量:3
1
作者 游淙祺 《哲学分析》 2016年第6期16-26,共11页
现象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 现象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下载PDF
胡塞尔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心理学与现象学:从对立到调和 被引量:2
2
作者 游淙祺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52-73,197,共23页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学心理学夏季讲稿》中,胡塞尔指出心理学经验本身也具有意向对象,心理学经验与超越论经验遂形成平行关系,甚至成为迈向超越论经验领域或超越论现象学的途径之一。胡塞尔对于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针对相关的文本进行考察,其中包括《逻辑研究》(1900/1901)、《现象学的观念》(1907)、《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1911)、《观念》第一卷(1913)以及《第一哲学》(1923/1924),等等。胡塞尔在1913年的《观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现象学与心理学》讲稿中虽仍然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现象学,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胡塞尔已经不再严格区分现象学与心理学。为了说明这项演变,对于“心理现象”概念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还原
下载PDF
创伤与疗愈——列维纳斯与比昂的思想交汇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婉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3,共6页
在列维纳斯那里,传统哲学的永恒真理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面向,它再也不是太阳,而是转瞬即逝的黑夜中的"闪耀"。一种作为思想基础的黑暗在思想背后涌现出来。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精神分析学家比昂那里窥见。比昂认为,爱欲(eros)只... 在列维纳斯那里,传统哲学的永恒真理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面向,它再也不是太阳,而是转瞬即逝的黑夜中的"闪耀"。一种作为思想基础的黑暗在思想背后涌现出来。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精神分析学家比昂那里窥见。比昂认为,爱欲(eros)只有通过弗洛伊德所谓"超越快乐原则"的重复,在"再一次"的痛苦中才能通过阿尔法(α)进程在黑暗中达成与其对象的融合。爱欲所朝向的对象,乃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整企及的空无,它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超越对象,甚至也不是真理,它以其自身痕迹的方式,仅仅在瞬间为个体所承受。在此种与他者的会面中,个体不是去寻找一劳永逸地将他者排除自身的方法,而是在这个瞬间去承担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移情 爱欲 精神分析 疗愈
下载PDF
从时间性与身体性谈至乐活身之道——一种关于《庄子》的解读
4
作者 杨婉仪 《哲学分析》 2016年第6期94-103,共10页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称此种既为时间又为空间的身体性(la corporéité)的流动为生命,那么生命所留下的诸般痕迹,将显示为怎样的意义?倘若将身体性的这种意涵推及自然,何为在运动中塑造自身且同为时间性的自然?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从庄子思想中可以开展出以身体性为基础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性 时间性 庄子 生命 自然
下载PDF
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休厄尔《历史的诸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的内在批判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宇凡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21-153,共33页
基于事件作为结构转型的定义,本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重新阅读休厄尔《历史的诸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中的事件时间性理论。本文对休厄尔的理论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予以修订。第一,通过分析休厄尔对结构定义的版本学分歧,指出... 基于事件作为结构转型的定义,本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重新阅读休厄尔《历史的诸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中的事件时间性理论。本文对休厄尔的理论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予以修订。第一,通过分析休厄尔对结构定义的版本学分歧,指出更合理的“结构”定义为:由权力模式驱动文化图式与物质资源相互衔接的不均衡网络。第二,通过指出休厄尔对“结构转型”的认定的分殊取向,将之合并为“事件与结构的实用性双重匹配过程”。为阐释这个过程,本文引入里德的权力三维度理论(情境展演、话语诠释和位置关系),指出结构转型是倒三角式的、从断裂到再衔接过程。第三,按照休厄尔对结构中文化图示具有深层性的定义,可以区分出导致结构的扁平转型的“水平的事件时间性”和导致结构的深层转型的“垂直的事件时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时间性 结构 历史的诸逻辑
下载PDF
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天命-正统与明清易代
6
作者 孙宇凡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年第1期60-86,共27页
对于赵鼎新提出的以绩效正当性主导对天命观的解 释,本文认为:( 1 ) 其论述在正当性理论上与韦伯的论述能够兼 容而非冲突.其中,绩效或效力是正当性的普遍基础. ( 2 ) 经由 四因说,认为 “目的因+ 质料因”的绩效正当性无法保持理... 对于赵鼎新提出的以绩效正当性主导对天命观的解 释,本文认为:( 1 ) 其论述在正当性理论上与韦伯的论述能够兼 容而非冲突.其中,绩效或效力是正当性的普遍基础. ( 2 ) 经由 四因说,认为 “目的因+ 质料因”的绩效正当性无法保持理论 的融贯性,需要再补充“形式因”,以转变为意识形态正当性.( 3 ) 以明清易代为例,说明在意识形态正当性的解释下,在天命 观与正统观连接的情况下,统治者与统治班子之间命令-服从关系 所展现的、具有事件时间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正统 正当性 韦伯
下载PDF
政府文本中的“机制”——基于历史化与理论化分析范式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宇凡 蔡弘 《社会发展研究》 2018年第1期180-208,共29页
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机制"概念不同,政府文本中的"机制"一词有两方面所指:策略性自我重组和体制内地方异质化。本文一方面指出近年来政府运作中对政府所用的"机制"词汇的隐含性接受及其未加反思的情况,... 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机制"概念不同,政府文本中的"机制"一词有两方面所指:策略性自我重组和体制内地方异质化。本文一方面指出近年来政府运作中对政府所用的"机制"词汇的隐含性接受及其未加反思的情况,另一方面以我国政府文本材料为依据,分析"机制"一词的涌现扩散现象及其应用性特征。同时,本文以一位官员自述解释为例,提出政府词汇的"机制"既是部分地区将自身异质化,使之与同处体制内的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一种方式,也是本级政府的工作部门按一定方向的加以特殊设计而开展的内部分工与组合的过程。这两种所指可以进一步回到理论脉络,指向"破碎的威权主义"的再生产与转型,对于理解政策试验及其研究具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破碎的威权主义 政府话语 机制模型
原文传递
从认识与体验谈启蒙与反启蒙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婉仪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3,161,共8页
在以认识(die Kenntnis)为象征、以知识为产物的启蒙意义上谈反启蒙,常变成以认识能力抗拒知识或文明,因而对所谓的"自然"充满怀想。但即便把自然描写为具有完整人格和精神自由的人,自发建立自身的个性和世界,却仍未曾脱离认... 在以认识(die Kenntnis)为象征、以知识为产物的启蒙意义上谈反启蒙,常变成以认识能力抗拒知识或文明,因而对所谓的"自然"充满怀想。但即便把自然描写为具有完整人格和精神自由的人,自发建立自身的个性和世界,却仍未曾脱离认识所构建的主体和世界。以启蒙为基础的反启蒙,已然先在地肯定了认识的优先地位;若从环绕逻各斯(1ogos)而生的语言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而言启蒙与反启蒙本为一体两面。由此,人们或许有可能从体验(das Erlebnis)出发展开不同于认识形态的语言,并由此离开启蒙/反启蒙的议题,而开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 体验 语言 启蒙
原文传递
政府文本中的“机制”——基于历史化与理论化分析范式的研究
9
作者 孙宇凡 蔡弘 《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4期61-63,共3页
导言'机制'(mechanism)已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概念。但有趣的是,在中国政府话语知识体系中,'机制'及其相关的'体制'或'体制机制'词汇也很重要。在公文中,'机制'只是'套话'或意识形态表... 导言'机制'(mechanism)已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概念。但有趣的是,在中国政府话语知识体系中,'机制'及其相关的'体制'或'体制机制'词汇也很重要。在公文中,'机制'只是'套话'或意识形态表达吗?本文通过反思项目制研究,进而分析政府文件与田野材料中这个词汇的应用特征,再将其带入田野材料分析其诠释意义,提出'机制'具有策略性自我重组和体制内地方异质化的双重定义。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诠释 体制内 威权主义 理论化
原文传递
从死与死亡的区分开展列维纳斯以伦理观点对海德格尔存有论之批判——以《存在与时间》为例
10
作者 杨婉仪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6年第2期132-159,共28页
导论依照列维纳斯对于《存在与时间》的诠释,海德格尔所展示的此在是人的存在模态,也就是在本真(Eigentlichkeit)与非本真(Uneigentlichkeit)的领会间摆荡的在世存有(das In-derWelt-Sein)。他认为这在焦虑(Angst)与烦(Sorge)的模态中... 导论依照列维纳斯对于《存在与时间》的诠释,海德格尔所展示的此在是人的存在模态,也就是在本真(Eigentlichkeit)与非本真(Uneigentlichkeit)的领会间摆荡的在世存有(das In-derWelt-Sein)。他认为这在焦虑(Angst)与烦(Sorge)的模态中显示自身的在世存有,并未以人的本义出现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因而说道: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