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有无玄同”与“道物相即”的疏解
1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有”“无”“道”“物”等是《老子》的最核心概念,通过《老子》第一章、第四十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二章对之加以疏通理解,给予关系性的“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 “有”“无”“道”“物”等是《老子》的最核心概念,通过《老子》第一章、第四十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二章对之加以疏通理解,给予关系性的“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指出《老子》不属西方形上学思维的二元论架构,因此不宜用上下纵贯两层的存有论模式(如形上/形下两层、本体/现象两层等模型)来理解《老子》的无-有、道-物、母-子的关系。“积极讲明”在于透过“有无玄同”之妙门、“虚用相即”之玄牝、“有无相即”之利用、“有无相即”之恍惚、“道物相即”之冲和等小节的疏理,来把握《老子》道行运动乃透过“即无即有,即隐即显,即虚即用,即道即物”的吊诡两行重玄性格。而这种吊诡两行重玄性格,有时透过“母子”来隐喻,有时透过“恍兮惚兮”来容状,有时透过“有无玄同”和“有无利用”来吊诡表达。总而言之,要融贯解读《老子》的“非二元性”思维(不二),并非要去外部寻求形而上的超越总根据(离二求一),而是有、无“异名”(二)又“同出”(不二),道、物“相异”(二)又“相即”(不二)。亦即透过“二而不二”的吊诡两行重玄性格,将更善解《老子》的玄妙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玄同 玄牝
下载PDF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对价值二元论的超越之疏解
2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18,共18页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涵,即“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厘清《老子》对儒家仁义礼智的批判治疗之心,不在于简单的反道德或纯粹的反价值。“积极讲明”在于阐述《老子》“和光同尘”的慈柔玄德观。《老子》在“德”加了“上”“常”“广”“玄”等独特修辞,目标在于治疗价值的暴力,活化道德的宽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和光同尘 知白守黑 上德 常德 广德 玄德 浑沌 袭明
下载PDF
“我就像一个古老的帝国”——在余光中与20世纪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光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华文文学 余光中 致辞 帝国 散文家 林语堂 校长
下载PDF
成语和格言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光中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一个民族的语文,依其文化的长短深浅,总有不少惯用的词语,泛称成语。为了便于归类,可以把它分为成语与格言两种。成语较短,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片语,而格言应该是整句。成语大半表现事态,而格言大半要说道理。很多人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 一个民族的语文,依其文化的长短深浅,总有不少惯用的词语,泛称成语。为了便于归类,可以把它分为成语与格言两种。成语较短,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片语,而格言应该是整句。成语大半表现事态,而格言大半要说道理。很多人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之后,文言就全废了。其实文言并未作废,而是以成语的身份留了下来,其简练工整可补白话的不足。世界各国的成语、格言,往往互相巧合,甚至酷似.令人惊喜。成语与格言其魔力正在于寓大于小,把哲学的大道理浓缩在如诗的短句之中,令人体会无穷。中文的成语大半以四字为其基调。所谓“四字成语”,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用单行句法说一件事情,文法上是一完整句;另一类用骈行句法说一种状态,文法上只是一个片语(phrase)。成语用在白话文里,可以润滑节奏、调剂句法、变化风格。在英文中译时成语之为用大矣,不但可以原封照搬,更可器官移植,托古改今,与时并进,而更活泼了、丰富了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格言 中文 白话 文言
下载PDF
沙田山居
5
作者 余光中 《青春期健康》 2013年第1期48-49,共2页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关键词 青春期 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 青少年
下载PDF
石城之行
6
作者 余光中 《青春期健康》 2012年第5期76-79,共4页
石城之行(1)一九五七年的雪佛兰小汽车以每小时七十英里的高速在爱和华的大平原上疾驶。北纬四十二度的深秋,正午的太阳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蓝空滚着铜环,而金黄色的光波溢进玻璃窗来,抚我新剃过的脸。我深深地饮着飘过草香的空... 石城之行(1)一九五七年的雪佛兰小汽车以每小时七十英里的高速在爱和华的大平原上疾驶。北纬四十二度的深秋,正午的太阳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蓝空滚着铜环,而金黄色的光波溢进玻璃窗来,抚我新剃过的脸。我深深地饮着飘过草香的空气,让北美成熟的秋注满我多东方回忆的肺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 青少年
下载PDF
“中道空性”的无限创造与“吊诡两行”的以应无穷——天台、庄子、任博克、牟宗三的交织对话 被引量:1
7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24,共24页
缘起说明:笔者翻译任博克(Brook Ziporyn)的"Beyond Emptiness"(《超越空性》)这篇有关天台中观空性的英文短文,主要用意在于通过评论的演绎与对话方式,来呼应任博克所谓《庄子》乃是提供天台佛学遍中论思维的重要文化土壤,... 缘起说明:笔者翻译任博克(Brook Ziporyn)的"Beyond Emptiness"(《超越空性》)这篇有关天台中观空性的英文短文,主要用意在于通过评论的演绎与对话方式,来呼应任博克所谓《庄子》乃是提供天台佛学遍中论思维的重要文化土壤,并进而展示老庄的吊诡思维之自身,以铺陈《庄子》和天台佛教可共享的圆教思维模式。本文逐段译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性 牟宗三 《庄子》 圆教 对话方式 中道 博克 天台
下载PDF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光中 《高中生(高考)》 2008年第18期54-56,共3页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关键词 中学生 中学时代
原文传递
余光中诗五首
9
作者 余光中 《江南(诗)》 2012年第4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余光中 蒙古 瀚海 内容与形式 沙尘暴 沙滩 主客 大笑 造山运动 自记忆
原文传递
中文不朽
10
作者 余光中 《中学生阅读与作文》 2012年第4期50-53,共4页
无论我有多大年纪,中文都比我年纪大,几千岁了。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用中文用了好几千年,现在还在用,将来当然还要用,不论英语来势多么汹汹,我们的母语一定还是我们的母语。因此,中文比我长寿得多,等有一天我不在人间了,中文还在... 无论我有多大年纪,中文都比我年纪大,几千岁了。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用中文用了好几千年,现在还在用,将来当然还要用,不论英语来势多么汹汹,我们的母语一定还是我们的母语。因此,中文比我长寿得多,等有一天我不在人间了,中文还在那里;中文还有它的生命力,所以中文又比我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 中华民族 母语
原文传递
旅行与文化
11
作者 余光中 《晚晴》 2013年第9期4-4,共1页
我用旅行这个字眼,而不用"旅游",是因为我讲的不仅仅是赏心乐事,而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比旅游要高,所以才可以和文化相提并论。中国以前本来是讲"行旅",就像"诗歌"以前是叫"歌诗",所以"旅行... 我用旅行这个字眼,而不用"旅游",是因为我讲的不仅仅是赏心乐事,而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比旅游要高,所以才可以和文化相提并论。中国以前本来是讲"行旅",就像"诗歌"以前是叫"歌诗",所以"旅行"和"行旅"是一样的。古往今来很多作家把旅行拿来扩大意义,象征人的一生,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李白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群游 大群 民情风俗 中国菜 教堂建筑 唐僧 徐霞客
原文传递
风铃
12
作者 余光中 《党课》 2013年第2期1-1,共1页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啊着一个人的名字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风铃》
原文传递
余光中致姚一苇信札
13
作者 余光中 《中国钢笔书法》 2015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金陵大学外语系,后入厦门大学.1948年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蓝星”诗社创始人之一、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职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关键词 余光中 姚一苇 信札 台湾大学 1948年 金陵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原文传递
评点、诠释与接受——晚明清初戏曲评点之批评语境与其理论意涵
14
作者 王瑷玲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CSSCI 2017年第1期35-79,共45页
中国自明中叶以降,文学研究的'评点之学'日趋兴盛,已将评点学的范围从诗、文扩展至于小说、戏曲,并随着中晚明传奇、杂剧作品的大量问世,戏曲评点更是蔚然成风。明清戏曲评点由于戏曲演出之活络,以及时空环境之多样性,因此累积... 中国自明中叶以降,文学研究的'评点之学'日趋兴盛,已将评点学的范围从诗、文扩展至于小说、戏曲,并随着中晚明传奇、杂剧作品的大量问世,戏曲评点更是蔚然成风。明清戏曲评点由于戏曲演出之活络,以及时空环境之多样性,因此累积颇为丰富之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分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加以探究。但若从戏曲理论的建设来说,则重要之发展脉络,集中于少数重要之学者。针对'晚明清初戏曲评本中之批评语境与其理论意涵'这项课题,本文将以几部戏曲经典《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之评本为例,探讨以下议题:文学评点、诠释与接受之理论思考;戏曲品赏中之'观剧'与'读剧'——戏曲评本所呈现之读者精神与批评意识;明清戏曲评点之形态发展与评本中'批评语境'之建构;评者'专业场域'之建立——戏曲评本中'批评者与批评者'之对话空间/文化空间;戏曲著名评本中'评者'之立场与其所展现之批评意识与理论建构;作为'文化现象'之戏曲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戏曲 评点 批评语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