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节观的词源、流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詹海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0,共10页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qu...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在中国士人生活中的表现,着重从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语境学探讨其语义来源的多重性,也从思想史、文学史、历史现场上的使用看"气节"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义涵的变化,以及"气节"观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节 节气 词汇学 词族 理学
下载PDF
台湾现代散文史纵论(1949~2012)
2
作者 钟怡雯 《华文文学》 2013年第4期91-100,共10页
本文以1949年以降的台湾现代散文史为讨论范围,综合政治氛围、社会变迁、文化语境、思想及创作趋势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对各时代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成果展开论述,并由此架构出一甲子的台湾现代散文史发展脉络。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散文 文学史 发展脉络
下载PDF
山蛭变形记--阅读许通元《埋葬山蛭》的挑战与震撼
3
作者 王润华 《华文文学》 2011年第3期72-75,共4页
许通元的《埋葬山蛭》打破微型小说的规范,还原原始神话面貌的"模糊美学",揭示了许多边界现象。小说中的人称叙事纷繁复杂,人物"众声喧哗",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话场",充满了反讽的、矛盾的语言。
关键词 许通元 微型小说 模糊美学 叙事
下载PDF
从形式的套路与讨论空间到新诗之“新”精神与诗性意涵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翠瑛 《艺术广角》 2020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一、前言——回顾的时刻历史拉长的时间有助于现象的澄清与思考,进行学术理论之推演过程重新的分析、归纳、反推或再细究,许多浮出表面或是沉积于底部之议题,或者得以重新再推进。《中国新诗总论》六大卷中,搜罗新诗理论,以宏观角度看... 一、前言——回顾的时刻历史拉长的时间有助于现象的澄清与思考,进行学术理论之推演过程重新的分析、归纳、反推或再细究,许多浮出表面或是沉积于底部之议题,或者得以重新再推进。《中国新诗总论》六大卷中,搜罗新诗理论,以宏观角度看待新诗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新诗的历史中窥见轨迹,并思考新诗在内容与形式研究理论再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现实主义 古典诗词 白话诗 《石室之死亡》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PDF
马华散文史绘图:边界、起源与美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钟怡雯 《华文文学》 2011年第1期64-69,共6页
借助马华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马华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 借助马华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马华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假设上,试图朝向一个抒情传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散文 抒情传统 现实主义 美学
下载PDF
大时代的小品文——论梁实秋的散文理论与时代意义
6
作者 钟怡雯 《百家评论》 2018年第2期80-85,共6页
梁实秋(1903-1987)在台湾散文史发展脉络上是一座无可忽视的地景,1949年出版的《雅舍小品》及其三部续集(分别出版于1973年、1982年、1986年),不但成为长销书,更奠定他在台湾散文史上的地位。评论者常以"幽默"、"冲淡"、"机智... 梁实秋(1903-1987)在台湾散文史发展脉络上是一座无可忽视的地景,1949年出版的《雅舍小品》及其三部续集(分别出版于1973年、1982年、1986年),不但成为长销书,更奠定他在台湾散文史上的地位。评论者常以"幽默"、"冲淡"、"机智",或"书写人性的哲理散文"、"中国式的essay"等概括其风格,因此《雅舍小品》在典律化过程中,往往归入周作人散文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散文理论 小品文 《雅舍小品》 意义 1949年 周作人散文 哲理散文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肉身成道”的唯物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怡雯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29,共4页
肉体和欲望是构成莫言小说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严格说来,欲望甚至可以归结到肉体底下,被物质化,成为肉体的一部分。欲望的来源是肉体,肉体归属于物质,莫言小说的核心构成,其实是物质。我曾经于1997年的硕士论文提过:肉体和欲望在莫言的... 肉体和欲望是构成莫言小说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严格说来,欲望甚至可以归结到肉体底下,被物质化,成为肉体的一部分。欲望的来源是肉体,肉体归属于物质,莫言小说的核心构成,其实是物质。我曾经于1997年的硕士论文提过:肉体和欲望在莫言的小说里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驱动革命和改变历史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书写 唯物 肉身 原始生命力 物质化 硕士论文 肉体
原文传递
根留南洋——马华文学史地图上的萧遥天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怡雯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年第2期50-60,共11页
本文重在论述南来文人萧遥天在马华文学史上的位置。马华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密切,马华文学的前始是外来者的文学史,换而言之,没有中国文学,就没有马华文学。这两者的关系是流动的,并不完全对立。萧遥天于1949年离开中国到了香港。195... 本文重在论述南来文人萧遥天在马华文学史上的位置。马华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密切,马华文学的前始是外来者的文学史,换而言之,没有中国文学,就没有马华文学。这两者的关系是流动的,并不完全对立。萧遥天于1949年离开中国到了香港。1953年再次借道香港南下。他的个案让我们看到同为英殖民地的香港跟马来亚之间的文学因缘,有助于重新思考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来文人"意涵的转变,南来文人身份如何跟马来亚产生对话与颉颃。同时,萧遥天也为我们展现了文人兼学者的思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遥天 马华文学史 南来人 香港 槟城
原文传递
流动的语词——从“感叹修辞”到诗歌语言之创新与变化
9
作者 李翠瑛 《诗探索》 2015年第7期39-55,共17页
一、前言——变动的语言 语言像一条流动的河,无论是口语的表达或是创作,语言不时处在变动中,不停歇地往变动的方向前进。而文学创作之所以称为创作,更是具有领先语言与原定制式作品的前瞻性,创作必须走在理论之前,并引导语言的... 一、前言——变动的语言 语言像一条流动的河,无论是口语的表达或是创作,语言不时处在变动中,不停歇地往变动的方向前进。而文学创作之所以称为创作,更是具有领先语言与原定制式作品的前瞻性,创作必须走在理论之前,并引导语言的流变方向,像是浪头的先端,走在时代尖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语言 文学创作 创新 修辞 语词
原文传递
游历南洋:马华散文史的起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怡雯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73-80,共8页
南来文人之外,马华文学另有一群中国"南游文人",他们于1920、1930年代完成了一批游记和风土志,记录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以及地理知识,兼有史料的价值。他们的身份不是作家,南游的目的不在文学,而在教育、募款等,记游乃是副产... 南来文人之外,马华文学另有一群中国"南游文人",他们于1920、1930年代完成了一批游记和风土志,记录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以及地理知识,兼有史料的价值。他们的身份不是作家,南游的目的不在文学,而在教育、募款等,记游乃是副产品。这些游记具有跟时代以及地域的辩证关系,刻划出立体的地方感以及在地的风俗民情,可纳入地志书写谱系。然而,这群在新马居留过的"南游文人"并未进入方修的马华文学史视野。此外,同样被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的南来五四作家许杰,曾活跃于马来亚文坛,他把马来亚经验写成极有地志书写价值的散文。这群南游(来)文人为早期的南洋社会珍贵的纪录,可视为南洋研究的雏形。这些作品在文献和文学之间,时而摆向史料,时而摆向散文,是马华散文草创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南来文人与南游作家,两者皆以马华文学"史前史"的方式,为马华文学史拉开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史 南游文人 南洋研究 地志书写
原文传递
跨文类混纺的新疆叙事
11
作者 钟怡雯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3期59-68,共10页
新疆作家刘亮程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和小说。一九九八年,他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奠定文坛地位,他的叙事魅力有二,一是来自现实和想象混合的黄沙梁,二是"一个人"的主导叙事,也就是他观照事情的独特视角。所谓"现实和想... 新疆作家刘亮程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和小说。一九九八年,他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奠定文坛地位,他的叙事魅力有二,一是来自现实和想象混合的黄沙梁,二是"一个人"的主导叙事,也就是他观照事情的独特视角。所谓"现实和想象的黄沙梁",乃是一种把客体诗化的过程,这种叙事方式来自他早期的诗,当它成为散文和小说的风格,固然成就了乡土哲学的美名,却也现出它的窘境。本文讨论,在"一个人"这个强大的叙述主体观照下的"村庄"概念,"一个人"和"村庄"两者之间如何产生联结,又如何运作三个文类的混纺,以及村庄如何被刘亮程凿空,最终成为虚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亮程 新疆 村庄 跨文类 叙事
原文传递
高密传奇的自我解码——莫言散文论
12
作者 钟怡雯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4期59-64,共6页
莫言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建构了神秘又真实的原乡高密,却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全面除去高密的面纱,直接面对读者。写散文的莫言显然暴露了说书人的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偷窥欲和好奇心,而自我解碼,以自揭疮疤的暴露手法,让读者欣喜若... 莫言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建构了神秘又真实的原乡高密,却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全面除去高密的面纱,直接面对读者。写散文的莫言显然暴露了说书人的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偷窥欲和好奇心,而自我解碼,以自揭疮疤的暴露手法,让读者欣喜若狂的借散文去印证小说,小说家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再以雄辩才能把歪理硬行扶正,经此产生巨大的阅读乐趣,充分取悦了读者。莫言在小说里头不断隐藏或改写的事物,却在散文里暴露得那么自在,后者于是成为莫言小说世界的自我解密之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散文 暴露 雄辩 会唱歌的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