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问》(根据《李尔王》改编)(节选)
1
作者 彭镜禧 陈芳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第九场国殇(旷野)(两军交战,群舞队形,声光变化)【幕后伴唱】:旌旗蔽空战鼓响,凌阵车毂交错忙。短兵相接锐难挡,奋勇争先士气昂。敌众我寡声悲壮,(端木蒙上)端木蒙:来人哪!战俘押人大牢。
关键词 《李尔王》 《天问》 节选 改编 国殇 悲壮
下载PDF
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出于神的旨意——彭镜禧教授的莎学因缘
2
作者 彭镜禧 魏策策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2年第1期10-14,共5页
在与台湾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彭镜禧教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一代学人的求学经历和莎学因缘,也渗透了对台湾莎学研究与莎剧改编的思考和与大陆莎学的对话。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台大莎士比亚论坛 翻译与改编
下载PDF
豫莎剧《约/束》的成功密码:戏曲与莎士比亚之间的约与束
3
作者 彭镜禧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2年第1期21-21,共1页
莎士比亚是公认的戏剧大家,各个时代各个地区以不同形式演绎他的剧作。从力求忠实的文本翻译,到改头换面的戏文挪用,形成演绎莎剧光谱的两极,光耀夺目。以种种传统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的例子很多,各自企图挣脱语言、文化换易过程... 莎士比亚是公认的戏剧大家,各个时代各个地区以不同形式演绎他的剧作。从力求忠实的文本翻译,到改头换面的戏文挪用,形成演绎莎剧光谱的两极,光耀夺目。以种种传统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的例子很多,各自企图挣脱语言、文化换易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约束,寻求开创戏曲的新领域。《约/束》的企图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戏曲许多表演程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改编莎剧为豫剧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删掉多少?莎剧《威尼斯商人》原作的演出约为三小时,若是保留全剧,则即使有两倍的时间也不足以完整演出豫剧版。而既然大幅的删减是必要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要删掉哪些情节、人物、对白?这就牵涉到改编者对原作的体会以及对豫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改编 莎士比亚 莎剧 《威尼斯商人》 密码 成功 文本翻译 传统中国
下载PDF
百年回顾《哈姆雷》
4
作者 彭镜禧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1年第1期6-7,共2页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翻译大约可分为三种。其一是改述,可以拿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故事集》(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的翻译为代表,而这也是将莎士比亚作品介绍到中土的先驱。其二是戏文的各种全译本,追求的...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翻译大约可分为三种。其一是改述,可以拿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故事集》(Charles and Mary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的翻译为代表,而这也是将莎士比亚作品介绍到中土的先驱。其二是戏文的各种全译本,追求的目标多为“忠于原著”,尤其注重忠于剧中的诗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文翻译 from 作品介绍 诗歌形式 故事集 全译本 戏文
下载PDF
女性主义与和平文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德兰 叶德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3-206,共4页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义社会改革的愿景比较,来探索女性主义与和平进程的关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和平文化 暴力
下载PDF
论语音——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志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0,共8页
德里达在《语音与现象》显示,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阅读是借由"语音的不在场"之论述才可能,而这样的论述正涉及他所谓的"精神分析的年代"。事实上,精神分析的开端与消失的语音有关。歇斯底里的"瘖哑"... 德里达在《语音与现象》显示,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阅读是借由"语音的不在场"之论述才可能,而这样的论述正涉及他所谓的"精神分析的年代"。事实上,精神分析的开端与消失的语音有关。歇斯底里的"瘖哑"使得弗洛伊德发现必须从"情感"与"抑制"的角度倾听未被说出口的语音。然而,借着对于精神病以及语言幻觉现象的观察,拉康问题化了语音的向度。他指出语音的向度实际上对立于理解的层次;语音作为主体欲望的根源之一,语音如同意符链本身使得主体的欲望得以被表达。因而,若语音是那个召唤聆听欲望的根源,那么或许人类创造各种美好乐音的目的便在于使语音安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解构 瘖哑 欲望
下载PDF
“跨文本”诗学与黄庭坚的“换骨夺胎法”
7
作者 张汉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共5页
“跨文本”术语出自当代法国文论家惹内特1980年代的著作。惹内特融合了文本论同行如克莉斯特娃等人的理论,以及作者本人前后的类似概念及用语,提出一套涵盖面更广大的,关于“文本生成”的分析工具。本文拟援用此概念,重新检视北宋黄庭... “跨文本”术语出自当代法国文论家惹内特1980年代的著作。惹内特融合了文本论同行如克莉斯特娃等人的理论,以及作者本人前后的类似概念及用语,提出一套涵盖面更广大的,关于“文本生成”的分析工具。本文拟援用此概念,重新检视北宋黄庭坚著名的“换骨夺胎”诗法,进而将之纳入现代诗学所关注的文本生成现象。在论述过程中,笔者将点评西方传统之文艺“模仿”说,以及晚近取代影响研究的“文本衍生”理论,但出发点与回归点仍然为我国传统固有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法”实践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黄庭坚 惹内特 跨文本 诗法 文本生成机制
下载PDF
托玛斯?曼笔下走上不归途的颓废艺术家
8
作者 林倩君 《世界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97-104,共8页
文章就小说《魂断威尼斯》的叙事情节和主人公的艺术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托玛斯?曼借由主人公阿申巴赫极尽对美的片面追求的书写,指出了唯美主义艺术背后所潜藏的危机,由此承袭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艺术观中的警讯。曼经由对其主人公由... 文章就小说《魂断威尼斯》的叙事情节和主人公的艺术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托玛斯?曼借由主人公阿申巴赫极尽对美的片面追求的书写,指出了唯美主义艺术背后所潜藏的危机,由此承袭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艺术观中的警讯。曼经由对其主人公由苛求内省至放纵欲望,而几近“颓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的塑造,批评了当时的社会及文化现象。同时,文章对小说中所表达的尼采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借由尼采的日神与酒神精神说及揭露心理学来考察主人公的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欧洲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中的哲思 唯美主义
下载PDF
与莎士比亚的际遇:十四行诗的教学志
9
作者 邱锦荣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2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本文介绍在中文语境的课堂上如何带领大学生克服文化鸿沟,与莎翁建立有意义且个人化的关系。课堂以莎翁的商籁(十四行诗)诗串为学习英文的范例,课程设计模拟工作坊的形式,注重精读、跟读、商籁的格律分析与写作操练,以及协力编辑商籁日... 本文介绍在中文语境的课堂上如何带领大学生克服文化鸿沟,与莎翁建立有意义且个人化的关系。课堂以莎翁的商籁(十四行诗)诗串为学习英文的范例,课程设计模拟工作坊的形式,注重精读、跟读、商籁的格律分析与写作操练,以及协力编辑商籁日志。工作坊类似艺文沙龙的对谈交流,可以激发参与者分享观点和经验,逐渐内化商籁成为个人的语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商籁诗串/诗集 教学
下载PDF
探讨德语教学网站的构建与运用
10
作者 林倩君 《现代语言学》 2014年第4期225-231,共7页
本文旨在以德语教学实践探讨改善和提升大学第二外语的整体教学质量之途径。研究目标是将网络科技与网站功能融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之教学:经由为此目标而建构之稳定且持续的德语教学课程网站,使之与课程需求相配合,在支持和扩展传统的... 本文旨在以德语教学实践探讨改善和提升大学第二外语的整体教学质量之途径。研究目标是将网络科技与网站功能融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之教学:经由为此目标而建构之稳定且持续的德语教学课程网站,使之与课程需求相配合,在支持和扩展传统的课堂德语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兼备多媒体功能并且使用方便的自学平台,藉此激发和鼓励学生在德语学习上之主动性和自主性。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网站辅助之德语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提供了新视角和思考点,在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与求新上显示出仍待探索的潜力,亦为第二外语教学环境的改善及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仍待开拓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 数字学习 网站辅助之语言教学 外语习得
下载PDF
德语陈述句句法结构解析
11
作者 林倩君 《现代语言学》 2015年第2期46-55,共10页
语言在人们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直至精通他国语言,乃是了解与探究他国文化、历史、社会等的桥梁。德语隶属于印欧语系,作为欧洲的一个重要语言其与英语最为接近2 [1],唯德语语法较为复杂且有诸多的规则和变化... 语言在人们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直至精通他国语言,乃是了解与探究他国文化、历史、社会等的桥梁。德语隶属于印欧语系,作为欧洲的一个重要语言其与英语最为接近2 [1],唯德语语法较为复杂且有诸多的规则和变化。本论文旨在以德语语言的陈述句为中心来探讨德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语句的结构、功能及其使用条件。有别于目前坊间的德语语法参考书与专业文献对此类句法结构的阐述,本文在德语陈述句结构的解构与分析的基础上,在其句法构成的复杂性中找出其词序排列的规律性,提出具普遍意义的经验法则,同时归纳出语言实践中语句结构组织可能产生的变化及语者语意上所呈现的细微差异,由此以弥补目前对相应德语语法现象尚欠清晰的论述,期以让德语学习者在语句的掌握、表达与书写上更精准且能运用自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语法 德语句法学 德语教学 语言学
下载PDF
从《雁门集》漫谈中外文学批评
12
作者 梁欣荣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2年第1期3-11,共9页
当今,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研究,关键问题是立足于文本。如果需要引用西方理论,必须先考虑这些理论是否适当,有无必要,能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而不只是够不够时髦。研习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英美文学理论,更要能够有独立思考及判... 当今,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研究,关键问题是立足于文本。如果需要引用西方理论,必须先考虑这些理论是否适当,有无必要,能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而不只是够不够时髦。研习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英美文学理论,更要能够有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不应盲目套用大师或赶流行而不知所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门集》 文学理论 中国古典文学
原文传递
“诗辩”文类语境下的雪莱和皮科克对话
13
作者 张汉良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6-251,共16页
要探讨“诗辩”这种特殊文类,论者或可把它纳入更广大的“语用”范畴,进而检视语言一般的结构和规则。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诗艺”与“诗辩”为一体之两面,诗艺的立论基于诗辩的破论;诗辩凸显对话结构中互为主体的话语践行,而诗艺则关注... 要探讨“诗辩”这种特殊文类,论者或可把它纳入更广大的“语用”范畴,进而检视语言一般的结构和规则。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诗艺”与“诗辩”为一体之两面,诗艺的立论基于诗辩的破论;诗辩凸显对话结构中互为主体的话语践行,而诗艺则关注发言者的命题内涵。雪莱的《诗辩》回应友人皮科克匿名出版的诗贬论文“诗的四个时代”。诗人不自觉地透过“诗辩”文体——这种推动文学史的对话式渠道,反驳了皮科克由反演化论及循环论两种宏大叙述所结合的文学史。本文借皮科克作品的导读,以还原雪莱作品的论辩机制和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莱 皮科克 《诗辩》 语用学 文学史断代
原文传递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与茶叶的西传
14
作者 张汉良 《闽商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162-162,共1页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近五年来瑞典的形象相当突出。2005年,瑞典仿古重建的远洋帆船哥特堡号由哥特堡出发,循历史航线东行,造访广州与上海,当时我正在上海访学。2007年是瑞典自然学家林奈三百年诞辰(1707-2007),北京大学乐黛云教...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近五年来瑞典的形象相当突出。2005年,瑞典仿古重建的远洋帆船哥特堡号由哥特堡出发,循历史航线东行,造访广州与上海,当时我正在上海访学。2007年是瑞典自然学家林奈三百年诞辰(1707-2007),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筹画了中国瑞典文化交流专号,发表了与林奈有关的论文。当时我正在执行一个科研项目,题目是《自然历史与自然系统的文本初探:林奈、达尔文、李时珍》。林奈是近代生物分类学或系统学的开山祖,他替生物世界建立了分类系统,动植物的拉丁文名称亦由林奈再规范。举例来说,"人类"的拉丁名Homo sapiens(智人)便是根据林奈发明的双重命名法,这个命名法一直沿用至今;茶的拉丁文学名叫Csmellia sinensis,前面一个字(Camellia(茶)指其类(genus),后面的sinensis(中国的)指其种(species),属于较低的分支,限定并描述了它从属的类。东西交通史少不了茶的贸易故事。有关林奈与茶叶的报导也不少。为了促进瑞典的经济发展,他企图从中国引进茶株,移植到瑞典。在众多东来华,采茶取丝的欧洲人中,瑞典人倒是唯一成功移植活株茶树的。航海家卡尔?埃克伯格船长,出发前获得林奈有关栽培的锦囊妙计,竟然于1763年10月带回国存活的茶树。林奈大喜,准备把这株茶命名为Camellia Ekebergia(埃种茶)。当年运输的最大功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在瑞典家门口沈没的哥特堡号。偏执的林奈对命名有严格的规定,除了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其他语育尽量不要用,实在没有办法时,也要把那些?舌之音译为希腊语。茶的问题来了!拉丁学名固然没有问题,但现代欧语和拉丁普通话的/tea/(及其变奏),源自汉语(闽南语)可以说是很不理想的外来蛮语,林奈便把/t/与/th/改为拉丁语无法发音的希腊字母/θ/,如此一来,/dea/(/thea/)便成为/θεα/,和希腊女神同名,岂不妙哉?林奈曾为文指出:"理性和经验为人类知识的两大砥柱。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好医生。"就字源与内涵而论,他所谓的"经验"包括"实验"。这和李时珍秉承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实有异曲同工之趣味,《本草纲目》的"纲"和"目"体例,固然援用自朱熹;李时珍自序凡例曰:"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稗尔雅诗疏之缺。"也说明了致用与治人之学,小至草木鸟兽虫鱼名实之辨,大至望闻问切药石处方,舍实践则无能为功也。本论文透过林奈和茶的因缘,讨论福建在18世纪跨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奈 瑞典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哥特 跨国贸易 文化交流 乐黛云 蛮语 诗疏 拉丁文学名
原文传递
《鲁拜新诠》缘起
15
作者 梁欣荣 《东方翻译》 2014年第2期53-56,共4页
《鲁拜集》的中文翻译不下数十种,除了两种是从波斯文:直接翻译成中文及一本包括闽南语译文在内的《露杯夜陶》外,其余几乎全依赖费氏1889年的英译,而且迄今只有寥寥几种是用七言绝句的格式来诠释。其中除了黄克孙先生的翻译广受好... 《鲁拜集》的中文翻译不下数十种,除了两种是从波斯文:直接翻译成中文及一本包括闽南语译文在内的《露杯夜陶》外,其余几乎全依赖费氏1889年的英译,而且迄今只有寥寥几种是用七言绝句的格式来诠释。其中除了黄克孙先生的翻译广受好评外,其余的都不算很成功。而郭沫若等人用现代白话文翻译的部分作品,内容大抵都正确,意义亦与原文相差无几,但读来索然无味,没有诗的动人感觉。因此,我出版《鲁拜新诠》一书,冀望能透过诠释《鲁拜集》来捍卫七言绝句的传统,也希望我的译文能与费氏的英译一样,自成一个可以独立欣赏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拜集》 中文翻译 七言绝句 现代白话文 直接翻译 闽南语 郭沫若 译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