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知识的中国回应:认识、立场及其他──以政治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石之瑜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9年第4期54-61,共8页
关键词 政治学者 自由主义 后殖民主义 批判学派 主流政治学 国家概念 知识分子 新权威主义 民族主义 世界知识
下载PDF
笔谈: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二)
2
作者 朱云汉 杨光斌 杨阳 《中国政治学》 2023年第2期3-12,共10页
2022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政治学分论坛——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政治学家林尚立教授致开幕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台湾大学... 2022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政治学分论坛——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政治学家林尚立教授致开幕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台湾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政治学系所的专家围绕政治学知识体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前瞻性的研讨。此次研讨的成果经各位作者修订成文,以笔谈形式分两期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台湾大学 著名政治学家 开幕辞 重点高校 政治学
原文传递
台湾是如何看待海西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亚中 《中国报道》 2009年第10期94-95,共2页
海西经济区能否在未来的两岸政治经济关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如何将大陆"先行先试"方面的构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考验着海西的官员。
关键词 海西 台湾省 政治经济关系 经济区 大陆
下载PDF
新的群体政治与党的领导
4
作者 石之瑜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5,共2页
◆以党护群的时代不再,新时代要求的是以群护党 ◆保护并呼唤党在制度上转化成超然的群体象征,领导群众维系和谐。
关键词 党的领导 群体 政治 群众
下载PDF
台湾进入一个领袖不当舵手的时代
5
作者 张亚中 《中国报道》 2010年第1期55-56,共2页
未来一年两岸关系仍然不会有大的方向性调整,还是延续目前"只经不政"的做法。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缺乏大论述,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引领方向的舵手。
关键词 领袖 台湾 两岸关系 方向性 马英九 论述
下载PDF
台湾民主是“真民主”吗?——基于民主理论与经验指标的解释 被引量:1
6
作者 洪鑫诚 张华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9-54,共6页
基于西式民主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对台湾地区民主形态和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台湾的表现基本符合西式民主的基本逻辑,披上了西式民主的外衣;但同时,台湾尚未统一的政治疆界和身份认同、低下的"政府效能"、西式民主价值和文化的浅... 基于西式民主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对台湾地区民主形态和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台湾的表现基本符合西式民主的基本逻辑,披上了西式民主的外衣;但同时,台湾尚未统一的政治疆界和身份认同、低下的"政府效能"、西式民主价值和文化的浅层化以及选举的恶质化等,严重拖累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西式民主 评价 缺陷
下载PDF
政治语言的追溯与政治理性的捕捉——波考克与邓恩的历史与政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思贤 《政治思想史》 2012年第1期1-17,198,共17页
波考克与邓恩都从研究英国政治思想史起家,但是后来的发展路径却不同:波考克始终坚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职志,他主要研究英美及欧陆从文艺复兴以降的政治思想史,而其学术的顶峰则成就于对吉本之罗马史相关问题的研究;邓恩则不同,他从英... 波考克与邓恩都从研究英国政治思想史起家,但是后来的发展路径却不同:波考克始终坚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职志,他主要研究英美及欧陆从文艺复兴以降的政治思想史,而其学术的顶峰则成就于对吉本之罗马史相关问题的研究;邓恩则不同,他从英国政治思想史转及社会主义甚至比较政治的研究,最后则是仿佛成为一个综述人类政治前景的理论家。他们虽然因为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若干共识而被称为"剑桥学派"成员,但一位是将理论隐于叙事的历史学家,一位则为意图揭明人类政治本质的理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语言 政治理性 波考克 邓恩
下载PDF
从自治到动员:日据时期台湾农民运动的社会基础
8
作者 陶逸骏 赵永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7,共9页
1920年代,日本殖民的台湾各地发生大规模农民运动,进而串联为全岛"台湾农民组合",造成殖民统治危机。本文基于台湾农民运动组织的酝酿、兴衰与遗绪,追索台湾传统基层政治社会的脉络性质。由产权自治性与动员性质视角,搭配前... 1920年代,日本殖民的台湾各地发生大规模农民运动,进而串联为全岛"台湾农民组合",造成殖民统治危机。本文基于台湾农民运动组织的酝酿、兴衰与遗绪,追索台湾传统基层政治社会的脉络性质。由产权自治性与动员性质视角,搭配前现代体制构建过程的不同形态,可看出晚清台湾传统社会自治秩序逐渐成形,在受日本殖民前大致已脱离无序的械斗耗损。汉人社会与契约的正式及非正式制度将各拥利益的群众融入自治秩序体系,成为日据时期农民运动的基础,也在特定情境展现中国传统基层社会内生的治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自治性 台湾农民运动 农民组合
下载PDF
社会企业之发展经验与政策建议:以美国、英国、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衍儒 江明修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1年第1期94-114,共21页
梳理社会企业理论与实务之相关发展,从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社会企业的现况,可以发现社会企业具有政治经济面向,永续发展面向,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互动面向。各国从不同角度定义社会企业,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归纳其发展经验... 梳理社会企业理论与实务之相关发展,从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社会企业的现况,可以发现社会企业具有政治经济面向,永续发展面向,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互动面向。各国从不同角度定义社会企业,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归纳其发展经验,可以提出规范性和操作性两个层面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企业 全球化
下载PDF
原子论是国际政治学的本体?--“社会建构”与“民主和平”的共谋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之瑜 殷玮 郭铭杰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8,共10页
作者对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借用量子力学提出了两点回应:其一,社会建构主义所发展的历史情境是一个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适用,而由社会建构主义所加以统合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其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概念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不可能... 作者对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借用量子力学提出了两点回应:其一,社会建构主义所发展的历史情境是一个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适用,而由社会建构主义所加以统合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其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概念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不可能不与思想认知互动而径自抽象且稳定地存在。从这两点,作者推论出社会建构主义与民主和平论的共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论 本体 社会构建 民主和平
原文传递
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云汉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6,共9页
一、政治学的新征程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中国政治学者的学术任务是艰巨的,知识挑战的难度前所未有;然而,施展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历史机遇也是空前的。中国政治学者拥有宽广的思想与理论挥洒空间,有诸多的... 一、政治学的新征程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中国政治学者的学术任务是艰巨的,知识挑战的难度前所未有;然而,施展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历史机遇也是空前的。中国政治学者拥有宽广的思想与理论挥洒空间,有诸多的重大课题有待思想突破与理论开创,因为历史还远远没有终结,人类政治文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球社会的现状距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还有巨大的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人类政治文明 经世济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机遇 新征程 提升空间 挑战与机遇
原文传递
历史政治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云汉 《中国政治学》 2020年第1期13-22,共10页
非常感佩姚中秋老师和杨光斌院长的行动力,几个月前我们还停留在以清谈的形式来讨论历史政治学,而今日已经开始将其建制化。谢谢鼎新兄的提醒,他希望"历史政治学"的倡议不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这个草创的阶段,我们有九位... 非常感佩姚中秋老师和杨光斌院长的行动力,几个月前我们还停留在以清谈的形式来讨论历史政治学,而今日已经开始将其建制化。谢谢鼎新兄的提醒,他希望"历史政治学"的倡议不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这个草创的阶段,我们有九位学术委员,面对这个仍待开展的主题都还是"半瞎半聋"的,大家都来摸这头叫"历史政治学"的大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社会科学哲学 政治学 历史视野 科学哲学理论 原子论 世界经济地理 实证论
原文传递
中国研究的知识史与未来——对话政治学家
13
作者 石之瑜 黄晨 《中国政治学》 2019年第1期181-203,共23页
海外的'中国研究'(China Study)从冷战早期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从一项情报性的工作变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学科。中国研究的重要范式、权威学者、代表作品以及培养出的众多留学生都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 海外的'中国研究'(China Study)从冷战早期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从一项情报性的工作变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学科。中国研究的重要范式、权威学者、代表作品以及培养出的众多留学生都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政治学而言,学者们经常援引、发展或批评的'中国模式''威权主义韧性''晋升锦标赛''天下体系''东方专制主义'等概念均起源于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政治学发展到今日,应当如何看待中国研究的资源和方法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策略性 本质主义 西方话语霸权
原文传递
中国式不干预主义:治、治理性与全球治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石之瑜 皮查蒙.约范童 王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共9页
通过"治"的视角,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不干预主义路径。可以得出,中国对(不)干预的态度不一定会因对主权和人道主义原则的理解转变而变化。确切地说,中国决定是否赞成干预行动,更多是从"治"出发考虑,这种考虑强... 通过"治"的视角,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不干预主义路径。可以得出,中国对(不)干预的态度不一定会因对主权和人道主义原则的理解转变而变化。确切地说,中国决定是否赞成干预行动,更多是从"治"出发考虑,这种考虑强调维持目标国原有秩序,加强其"自我治理"能力,而非强加新秩序。这里,中国"治"的思想提供了国家间治理的新思路,超越了当前盛行的、源自自由主义治理性的全球治理实践和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治"理念在中国历史的起源,它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固有的"治"(有序)与"乱"(混乱)交替的历史周期律。如果模糊国内与国际政治的界限,这种理念就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新前景,这种前景并非基于建立治理性模式下的共时性规范和价值观,而是基于接受多样性和差异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干预主义 中国研究 治理性 全球治理
下载PDF
“西方中心论”与崛起后的中国——英美知识界如何评估中国模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石之瑜 李梅玲 《学术前沿》 2013年第5期15-24,共10页
探讨中国模式,关系到对中国和平崛起可能性的评估,这就是为什么应该掌握欧美知识界如何论证中国模式的普遍性。英美专家们对于中国模式"普遍性"的评价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中国模式有效、中国模式有前景、中国模式是威胁。... 探讨中国模式,关系到对中国和平崛起可能性的评估,这就是为什么应该掌握欧美知识界如何论证中国模式的普遍性。英美专家们对于中国模式"普遍性"的评价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中国模式有效、中国模式有前景、中国模式是威胁。英美专家所界定的中国模式聚焦于经济转型及政府作用,深受其价值体系指引。在这样的西方中心论下,中国模式的潜在普遍性就成为一种威胁,随之则将影响人们对中国和平崛起可能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普遍性 和平崛起
下载PDF
中国和平崛起的困境与因应之道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亚中 《学术前沿》 2013年第Z1期17-27,共11页
中国崛起应该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崛起。中国应建立完整而有系统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以补充现有西方价值体系的不足,让世界因中国的崛起而变得更为和平与繁荣。但主宰性的大国往往会用预防性战争、约束、遏制、交往等方式来因应崛起大国的... 中国崛起应该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崛起。中国应建立完整而有系统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以补充现有西方价值体系的不足,让世界因中国的崛起而变得更为和平与繁荣。但主宰性的大国往往会用预防性战争、约束、遏制、交往等方式来因应崛起大国的挑战。中国在现阶段必须遵守现有的国际建制与规则,必须要妥善处理与它周边的关系,让西方了解中国的崛起是东方文明大国的崛起,是对西方文明大国的警醒,是一个能够共同携手为人类创造福祉与和平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和平崛起 两岸关系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地方性学派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之瑜 《国际政治科学》 2010年第3期51-73,134,共24页
在亚太地区,许多学者在追求建立地区性学派。其学术探究的努力指向东西文明交会的历史时空,其目的是为了完善解释现有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亚洲国家行为。本文对亚洲的地方性学派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北京学派已经蔚然成风气,... 在亚太地区,许多学者在追求建立地区性学派。其学术探究的努力指向东西文明交会的历史时空,其目的是为了完善解释现有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亚洲国家行为。本文对亚洲的地方性学派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北京学派已经蔚然成风气,京都学派已有丰富思想基础,德里学派还缺乏学派意识,悉尼学派的建立尚难乐观,首尔学派依附于美欧的理论,东盟学派言之过早,台北学派还缺少自身的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亚洲地方学派 文明政治
下载PDF
知识观光:中国研究的知识伦理框架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之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79,共14页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知识论 中国研究 社会科学 文化研究
下载PDF
英国学派与两岸国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之瑜 《国际政治科学》 2005年第1期132-148,4,共18页
一、英国学派与国际关系四次大辩论美国国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出现过几次重要的辩论,曾留学美国的同仁都耳熟能详,即使仅受本土教育训练的硕士班毕业生也能琅琅上口。简言之,第一次辩论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国际关系研究 外交决策 教育训练 国际政治 无政府状态 留学美国 行为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 中国外交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中的“关系”理论与“后华性”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之瑜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17,152,共18页
在国际关系研究文献里,20世纪末发生了"关系"转向,不同知识社群之间展开了一种以"关系"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每一个国家在行动的时候,都必然表达出国家的身份认知,而这种国家的身份认知已经包含在该国的历史、地缘关... 在国际关系研究文献里,20世纪末发生了"关系"转向,不同知识社群之间展开了一种以"关系"为主题的学术对话。每一个国家在行动的时候,都必然表达出国家的身份认知,而这种国家的身份认知已经包含在该国的历史、地缘关系脉络里早已形成的与其他行为者及地缘生态之间的"关系"。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国家身份中已然具备的"关系性",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大家都拥有的"共同性",可以促成彼此接受,确保国际秩序。"共同性"可进一步分为"前置共性"和"即兴共性"。前置共性是在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影响自己身份认知的某种与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共性,这方面的讨论常见于英语的文献里。即兴共性是一种策略性的身份战略与角色安排,是在实践一种为了营造共性而不断开展的"后身份",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无异于是为了在他人的身份中开辟"中国性"或"华人性"而调整自己。如此因应他人而不断调整的后身份,在概念上无法加以定义,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后华性"的研究议程,追踪国家或地区行为者之间如何营造并识别彼此共享的中国性或华人性,以有利于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对难以捉摸的"即兴共性"进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转向 关系均衡 前置共性 即兴共性 后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