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哲学反思 |
林安梧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2
|
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 |
林安梧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7
|
|
3
|
从“刺马案”到《投名状》——由历史到文学的转折 |
林保淳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4
|
港大“中國經學”課程之退場——一個東亞視域的考察 |
金培懿
|
《人文中国学报》
|
2017 |
0 |
|
5
|
儒与墨的分歧在于经济而非伦理——以荀子对墨家节用思想之批判为线索的论证 |
曾暐杰
|
《邯郸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一、二、三、万物”问题之探讨 |
林安梧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7
|
中西易学乔梓雄──德儒卫礼贤、卫德明父子易学综论 |
赖贵三
|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8
|
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 |
钟宗宪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10 |
6
|
|
9
|
后新儒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向度──以“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思考 |
林安梧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0
|
求学问道七十年 |
陈新雄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0 |
1
|
|
11
|
“存有三态论”及其本体诠释学——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之一 |
林安梧
|
《人文论丛》
|
2006 |
1
|
|
12
|
唐人《诗》学观与柳宗元古文创作 |
王基伦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1 |
3
|
|
13
|
明清之际: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以阳明、蕺山与船山为例的探讨 |
林安梧
|
《船山学刊》
|
2006 |
0 |
|
14
|
承继与新变:韩愈柳宗元传状文研究 |
王基伦
|
《励耘学刊》
|
2016 |
0 |
|
15
|
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
王基伦
|
《惠州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6
|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组成要素的探讨 |
杨龙立
潘丽珠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17
|
柳宗元的京城符号 |
王基伦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8
|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
杨龙立
潘丽珠
|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19
|
《甘誓》“予则孥戮汝”的解释与经学 |
许华峰
|
《励耘学刊》
|
2006 |
3
|
|
20
|
“鬼派”小说平议 |
林保淳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