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性坎普:约翰·阿什伯里的《世俗的国度》政治维度(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包德乐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84,共14页
本文旨在探讨约翰·阿什伯里在2007年出版的诗集《世俗的国度》,尤其是其书名和内容所勾勒出来的政治面向,两者皆隐晦地呼应了他一直以来所讽刺和批判的美国态度。本文也通过探讨此诗集中的政治维度,阐明阿什伯里的诗作不仅止于自... 本文旨在探讨约翰·阿什伯里在2007年出版的诗集《世俗的国度》,尤其是其书名和内容所勾勒出来的政治面向,两者皆隐晦地呼应了他一直以来所讽刺和批判的美国态度。本文也通过探讨此诗集中的政治维度,阐明阿什伯里的诗作不仅止于自娱娱人,更具备在社会政治上关注性的批评,进而反驳对其泛泛的抑或轻蔑的解读,包括那些倾向于将他的作品或同性恋性向与毫无相干的唯美主义硬性关联的评论。通过论证阿什伯里诗性语言中的坎普风格,文章指出,诗人将形形色色的互文性与论述相互交织于社会场域,而绝非只是形式上的语意展演,只求跳脱语言的陈规旧律。他将这种坎普风格建立在意象与态度上,由衷体现一种批判的在场性。这与苏珊·桑塔格的坎普定义截然不同,因为后者旨在刻意展现社会中那些隐而不显的特质。阿什伯里的政治维度具有一种"反阐释学"的态度,强调诗性语言的困顿源自阐释学与其单一性——一个索绪尔留给后结构主义的遗产,即意义指涉的钳制与联结逻辑的制约是为保存中产阶级式的论述基础及其消费型态,但此举却忽略了对多元的社会关系的审视:一是巴赫金所谓的"众声喧哗",一种在社会交流、价值交换传播的互存依赖关系中体现的独特音调语气;二是福柯式的"三度空间思维",一种取决于权力关系机制中主体客体交相互动错置所衍生出意义的辩证更新。处于消费社会中的我们将不难察觉阿什伯里的诗因何被误解为哗众取宠之作。同时,他诗中自我蔑视的语言,也正是对美国社会与帝国主义的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阿什伯里 坎普 意识形态 话语载体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对《鬣鳞蜥之夜》中死亡之影响(英文)
2
作者 王绪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39,共11页
本文从比较视角检视中国文化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鳞蜥之夜》中死亡主题之影响。剧中所有和中国有关的细节形成了一个以道教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体系,此中国文化体系不但对剧作主题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主要人物的生活态度及死亡观... 本文从比较视角检视中国文化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鳞蜥之夜》中死亡主题之影响。剧中所有和中国有关的细节形成了一个以道教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体系,此中国文化体系不但对剧作主题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主要人物的生活态度及死亡观念也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东方生活态度及死亡观念和西方生活态度及死亡观念的对比,作者正面肯定东方坚忍自制的精神及宿命论的信仰优于西方过度内疚、痛苦及自责之道德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鬣鳞蜥之夜》 中国文化 道教 西方文化 死亡主题 影响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