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政府的内涵解析与演进逻辑——从电子政府谈起
1
作者 雷刚 陈薇 李荣红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电子政府与数字政府分别是对特定时期政府治理形态的精要概括。从公共政策视角观测,早期信息技术的公共性应用是信息时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使电子政府得以形成与发展。电子政府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行政治理的电子化建构和信息公共服务... 电子政府与数字政府分别是对特定时期政府治理形态的精要概括。从公共政策视角观测,早期信息技术的公共性应用是信息时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使电子政府得以形成与发展。电子政府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行政治理的电子化建构和信息公共服务供给。与电子政府相比,数字政府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行政运行上趋向基于数据的决策执行和依托治理平台间组织结构的内外协同。总体而言,数字政府建设需要关注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推动数字化与法治化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政府 数字政府 政府治理 数字化转型 关系脉络
下载PDF
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构建
2
作者 肖志华 许小廷 +1 位作者 曹兴华 刘玉蓉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新时代公安院校要坚持“政治建校”根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育警铸魂”核心目标,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心理育人工作肩负了“润人心”“塑人格”的重要使命,也是“炼警盾”“铸警魂”的有效助力,在新时代公... 新时代公安院校要坚持“政治建校”根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育警铸魂”核心目标,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心理育人工作肩负了“润人心”“塑人格”的重要使命,也是“炼警盾”“铸警魂”的有效助力,在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要以“育警铸魂”为牵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与精进,形成“高位引领,多维互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以此融入公安院校育人使命、助推公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公安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西部基层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的现状及思考
3
作者 李臣 陈晓惠 《检察实践》 2005年第5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基层检察机关 经费问题 保障 西部 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培训工作 办案经费 政法经费 政法系统
下载PDF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4
作者 肖志华 白红杰 +1 位作者 刘玉蓉 许小廷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4-131,共8页
自杀意念反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探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19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累赘感知和归属受挫在内的人际需求量表(中文版)与Beck自杀意... 自杀意念反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探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19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累赘感知和归属受挫在内的人际需求量表(中文版)与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进行调查,通过SPSS22.0与Mplus 8.0软件进行中介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有五。一是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二是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累赘感知、归属受挫与自杀意念四个量表的评分均两两相关,三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和累赘感知,累赘感知可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累赘感知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四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累赘感知→自杀意念”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累赘感知→自杀意念”受归属受挫调节,五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仅在归属受挫高分组学生中有显著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杀意念
下载PDF
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玉林 张伟 《检察实践》 2004年第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监视居住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制度 适用对象 《刑事诉讼法》
下载PDF
挟子索财构成何罪?
6
作者 李臣 熊明清 《检察实践》 2000年第4期53-54,共2页
[基本案情] 张某(男)与赵某婚后生育一女,离婚后由张抚养,房产归张所有。之后,赵某在外打工与他人非婚生育一男孩。于1997年7月将子带回与张共同生活半年,又外出打工并寄回子女生活费用。1999年2月,张发现在外的赵对其隐瞒电话号码而发... [基本案情] 张某(男)与赵某婚后生育一女,离婚后由张抚养,房产归张所有。之后,赵某在外打工与他人非婚生育一男孩。于1997年7月将子带回与张共同生活半年,又外出打工并寄回子女生活费用。1999年2月,张发现在外的赵对其隐瞒电话号码而发生争吵,遂要求赵娘家将在该处玩耍的子女送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同居 挟子索财案 敲诈勒索罪 监护关系
下载PDF
浅议检委会办公室职责和工作程序
7
作者 陈永全 李臣 《检察实践》 2001年第1期28-29,共2页
检委会办公室是负责检委会日常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着检委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具体落实的重任。改进检委会工作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检委办开展工作的情况。目前,在很多基层院都设立了检委办,旨在保证检委会工作的改革,提高... 检委会办公室是负责检委会日常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着检委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具体落实的重任。改进检委会工作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检委办开展工作的情况。目前,在很多基层院都设立了检委办,旨在保证检委会工作的改革,提高检委会改革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职责不明确,工作程序不规范,没有真正发挥这一机构的作用,使之形同虚设。为此,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就检委办职责和工作程序略陈管见,试与同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检委会办公室 职责 工作程序
下载PDF
检察技术部门的鉴定人怎样做好出庭工作
8
作者 胡小萍 《中国检察官》 1999年第3期49-50,共2页
一、认真分析,做好出庭前的准备 检察技术部门鉴定人在接到出庭通知后,首先,要对所做出的鉴定结论及形成过程,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反复认真审查鉴定书的内容,查看鉴定结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确实充分,运用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是否科学严密;... 一、认真分析,做好出庭前的准备 检察技术部门鉴定人在接到出庭通知后,首先,要对所做出的鉴定结论及形成过程,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反复认真审查鉴定书的内容,查看鉴定结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确实充分,运用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是否科学严密;必要时,还可以对关键性的事实再次进行核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技术 鉴定结论 出庭通知 原理和技术 形成过程 人民检察院 鉴定人 部门鉴定 公诉人 四川省
原文传递
检察机关推广量刑建议的障碍分析及破解
9
作者 洪明贵 杨永 陈万鹏 《中国检察官》 2012年第17期78-78,共1页
作为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检察机关依法提起量刑建议问题已经在诸多争议声中逐渐被司法机关及学者所认同和肯定,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相对共识,例如检察机关提起量刑建议的法理基础、提起主体、范围、程序等等。然而。通过... 作为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检察机关依法提起量刑建议问题已经在诸多争议声中逐渐被司法机关及学者所认同和肯定,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相对共识,例如检察机关提起量刑建议的法理基础、提起主体、范围、程序等等。然而。通过进一步调研可以发现,基于对量刑建议功能的非理性认识,导致实践中检察机关提起量刑建议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真正发挥设置检察机关依法提出量刑建议机制的最大化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刑建议 检察机关 推广 非理性认识 司法机关 法理基础 提起主体 最大化
原文传递
我国追诉时效延长制度的立法分歧及解决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琦 郭庆 韩少华 《中国检察官》 2011年第16期18-19,共2页
本文案例启示: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的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延长,《刑法》第88条及第12条的规定与司法解释的规定有分歧,适用刑法规定或司法解释规定将会得出不同的处理结果,但刑法的规定更科学,应优先适用。
关键词 追诉时效 分歧 立法 制度 《刑法》 司法解释 犯罪行为 第12条
原文传递
对拘役犯“回家”权的思考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丽华 《中国检察官》 2008年第11期69-69,共1页
拘役犯刑期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不押送监狱收监强制执行劳动改造,主要是体现分管分教,致其恶习得到较好的矫正而不受犯罪恶性较大的有期徒刑罪犯的感染。
关键词 拘役 回家 公安机关 劳动改造 强制执行 有期徒刑 刑期 监狱
原文传递
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结构性改进 被引量:5
12
作者 雷长彬 杨永 《中国检察官》 2011年第22期18-20,共3页
对刑罚变更执行监督的“参与型”同步监督改革仍然属于游离于诉讼程序结构之外的“局外”性质的“旁观者式”监督,可以借鉴“公诉模式”的诉讼三角形结构原理,在刑罚变更执行的相关程序结构中嵌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赋予检察机关对... 对刑罚变更执行监督的“参与型”同步监督改革仍然属于游离于诉讼程序结构之外的“局外”性质的“旁观者式”监督,可以借鉴“公诉模式”的诉讼三角形结构原理,在刑罚变更执行的相关程序结构中嵌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赋予检察机关对刑罚变更执行建议的审查批准权和对法院裁决过程的同步监督权,形成‘‘双三角形”结构的“嵌入型”同步监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变更执行 程序结构 执行监督 同步 检察机关 结构原理 公诉模式 监督职能
原文传递
排除合理怀疑在公诉实践中的把握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庆 《中国检察官》 2016年第17期78-78,共1页
法彦有云"有100条法律,却有101个问题"。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 法彦有云"有100条法律,却有101个问题"。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确立到刑事诉讼立法中,是对我国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细化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合理怀疑这一标准的把握,既涉及客观问题,也有主观认识问题,更多的是依赖执法者的法学理论素养、价值观念及执法实践经验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确实 刑事诉讼立法 刑事诉讼法 经验法则 佘祥林 审查判断 有罪证据 无罪证据 提起公诉 审查证据
原文传递
什么是错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永全 《中国检察官》 1999年第6期61-61,共1页
从法律定义上讲,错案是指对无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错误地定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及对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案件:①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错误的案件。如作案是甲,结果将乙... 从法律定义上讲,错案是指对无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错误地定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及对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案件:①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错误的案件。如作案是甲,结果将乙逮捕、起诉、审判、处刑;②行为虽然是犯罪嫌疑人所为,但其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进行拘留、逮捕、起诉、判刑的案件;③犯罪嫌疑人虽然有犯罪嫌疑,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嫌疑 追究刑事责任 构成犯罪 法律定义 事实不清 被告人 证据不足 国家赔偿法 证据确实充分 法律规定
原文传递
诱导性询问规则在美国的实践发展及启示
15
作者 毛美菱 郭庆 韩少华 《中国检察官》 2015年第12期75-78,共4页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证诉权和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只要证人出庭作证,就要接受控、辨、审...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证诉权和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只要证人出庭作证,就要接受控、辨、审三方的询问。但在我国的庭审实践中,无论是控辩双方还是法官,在询问证人、提证的方式与顺序等方面,还缺乏全面准确的程序规范,尤其是对交叉询问中最常见的诱导性询问,既没有准确的界定依据,也没有形成运用规则。显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询问 出庭作证 交叉询问 控辩双方 查明事实 刑事诉讼法 控方 庭审程序 制度改革 程序规范
原文传递
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新途径
16
作者 谭林 李臣 梁丰 《中国检察官》 2006年第6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能力建设 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 现实矛盾 检察工作 执政地位 根本途径 长治久安 工作面 宪法
原文传递
试析民事抗诉的法律后果
17
作者 梁丰 《检察理论研究》 1996年第5期91-92,共2页
试析民事抗诉的法律后果梁丰民事诉讼中的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案件要求的一种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提起抗诉是一种事后监督形式。人民检察... 试析民事抗诉的法律后果梁丰民事诉讼中的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案件要求的一种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提起抗诉是一种事后监督形式。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民事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人民检察院 审判监督程序 民事抗诉 人民法院 再审程序 民事诉讼法 第二审程序 法律监督权 民事案件 当事人
原文传递
法医学鉴定结论存在问题初探
18
作者 李臣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9年第4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法医学鉴定结论 存在问题 伤情检验 鉴定书 侦查机关 客观性 本质特征 法医鉴定 人身伤害 证据
原文传递
试析受贿犯罪行为方式
19
作者 屈文榜 《检察理论研究》 1997年第5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受贿犯罪 犯罪行为方式 犯罪行为人 国家公职人员 形成变化 司法机关 职务权力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综合治理体系
原文传递
封存的犯罪记录能否作为酌定从重情节
20
作者 郭庆 王云琳 《中国检察官》 2015年第20期80-,共1页
[案情]被告人杨某在17岁时因两次盗窃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有期徒刑六个月。因杨某系未成年人,按照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上述犯罪记录被子以封存。被告人杨某在20岁时再次盗窃犯罪。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封存的犯罪记录能... [案情]被告人杨某在17岁时因两次盗窃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有期徒刑六个月。因杨某系未成年人,按照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上述犯罪记录被子以封存。被告人杨某在20岁时再次盗窃犯罪。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封存的犯罪记录能否作为酌定从重情节予以评价。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对未成年人实行的是"教育、感化、挽救"、"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酌定从重 犯罪记录 未成年人犯罪 盗窃犯罪 刑事政策 刑事诉讼法 从重处罚 争议焦点 前科消灭 人身危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