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超薄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冯奇斌 肖慧丽 +2 位作者 杨玲 朱标 吕国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48-2555,共8页
为了降低背光模组厚度,设计了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表面具有微结构的光学膜。首先分析了基于扩散粒子和折射式透镜的两种扩散原理,发现在混光距离(OpticalDistance,OD)很小的情况下,两种方式都无法直接将光源进行充分扩散以满足均匀性... 为了降低背光模组厚度,设计了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表面具有微结构的光学膜。首先分析了基于扩散粒子和折射式透镜的两种扩散原理,发现在混光距离(OpticalDistance,OD)很小的情况下,两种方式都无法直接将光源进行充分扩散以满足均匀性要求。然后基于全反射原理将扩展光源离散为点光源,分析单个点光源返回灯板的能量,并对所有离散点光源的返回能量累计,得出扩展光源经微结构全反射后的能量达到最大时的微结构形貌。仿真结果表明:将双层微结构光学膜放置在MiniLED芯片上表面,仿真的亮度均匀性为79.9%,在OD=0.9 mm位置再添加一层扩散膜,可以将亮度均匀性提升到89.2%。采用无掩模直写光刻技术制备了光学膜样片。实验结果表明:将双层微结构光学膜放置在MiniLED芯片上表面的亮度均匀性为79.6%,在OD=0.9 mm位置添加一层扩散膜后亮度均匀性提升为88.7%。本文设计的微结构光学膜实现了背光模组超薄化,使用时无需精确对位,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背光模组 MiniLED 微结构 全反射
下载PDF
基于表面微结构的超薄背光模组透镜设计
2
作者 冯奇斌 孙启宇 +2 位作者 李可敬 王梓 吕国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1-198,共8页
根据全反射原理设计了一款基于表面微结构的超薄透镜,由自由曲面将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准直,随后利用微米级表面微结构将准直光线反射到底部,再配合底部的反射膜将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从而能够在较小的混光距离(OD)下有效增大光斑尺寸。利... 根据全反射原理设计了一款基于表面微结构的超薄透镜,由自由曲面将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准直,随后利用微米级表面微结构将准直光线反射到底部,再配合底部的反射膜将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从而能够在较小的混光距离(OD)下有效增大光斑尺寸。利用边缘光线原理,改善了扩展光源下光线经自由曲面后准直性劣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透镜应用于超薄背光模组时,能够在OD为3mm、距离-高度比(DHR)为15mm的3×3阵列下获得82%的均匀性,相比传统双自由曲面透镜均匀性提升40.7%。该透镜设计方法简单,避免了双自由曲面透镜尺寸较小时加工误差的影响,无需后期大量复杂的优化工作,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超薄背光源 边缘光线理论 全反射 微结构
原文传递
应用于Mini‑LED背光的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
3
作者 冯奇斌 杨玲 +3 位作者 张乐 靳鹏 王梓 吕国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6-356,共11页
提出了一种单个透镜目标面照度分布的设计方法,根据背光中Mini-LED光源数量及阵列排布间距、混光距离、目标面光斑半径等信息,建立了背光目标面上照度值与单颗透镜目标面照度分布之间的映射矩阵,通过LSQLIN迭代优化算法得到单颗透镜目... 提出了一种单个透镜目标面照度分布的设计方法,根据背光中Mini-LED光源数量及阵列排布间距、混光距离、目标面光斑半径等信息,建立了背光目标面上照度值与单颗透镜目标面照度分布之间的映射矩阵,通过LSQLIN迭代优化算法得到单颗透镜目标面照度分布,最后采用光源-目标面能量映射法设计双自由曲面透镜。以Mini-LED阵列排布间距为39 mm×30 mm、混光距离为6 mm且目标面光斑半径为40 mm为例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透镜阵列应用于光源数为5×5的Mini-LED背光时,目标面照度均匀性达到87.45%,对比常用的均匀分布及高斯分布分别提升6.24%和3.34%。本方法在确保背光照度均匀性的前提下降低了透镜设计的计算复杂度,无需大量的后续优化工作,为Mini-LED背光中双自由曲面透镜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背光模组 双自由曲面透镜 目标面照度分布 迭代优化算法
原文传递
基于带宽匹配的复用体全息光栅设计
4
作者 冯奇斌 蔡佳豪 +3 位作者 郭裕嵩 郭敏 王梓 吕国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5-71,共7页
体全息光栅作为全息波导显示器的出/入耦合元件,其性能严重影响波导系统的视场。因其角度选择性,当光束偏离布拉格角入射体全息光栅时,其衍射光角度会产生较大的偏移,使得其与出耦合光栅的响应带宽不匹配,限制了波导系统的视场。首先基... 体全息光栅作为全息波导显示器的出/入耦合元件,其性能严重影响波导系统的视场。因其角度选择性,当光束偏离布拉格角入射体全息光栅时,其衍射光角度会产生较大的偏移,使得其与出耦合光栅的响应带宽不匹配,限制了波导系统的视场。首先基于Kogelnik理论对波导系统中体全息光栅的带宽匹配进行了分析。为了扩展波导系统的视场,提出了一种复用体全息光栅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旨在扩展出耦合光栅的响应带宽并同时收缩入耦合光栅的衍射光角度,使得出/入耦合光栅的带宽相匹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设计的复用体全息光栅后,波导系统的视场能达到22.9°。本文设计的复用体全息光栅制备简单,可以有效拓展波导系统的视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全息光栅 响应带宽 波导 复用
原文传递
基于双片锯齿电极的宽带声光偏转器
5
作者 汪昱聪 王梓 +2 位作者 梁力 冯奇斌 吕国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6-223,共8页
传统具有单片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存在布拉格带宽与衍射效率的权衡关系。为了增加布拉格带宽而又不降低衍射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双片锯齿电极的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首先采用双片换能器结构实现超声跟踪,使超声波方向能随频率改变... 传统具有单片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存在布拉格带宽与衍射效率的权衡关系。为了增加布拉格带宽而又不降低衍射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双片锯齿电极的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首先采用双片换能器结构实现超声跟踪,使超声波方向能随频率改变,提高布拉格带宽。在此基础上应用锯齿形电极增大超声波的发散程度,进一步提高布拉格带宽。仿真结果表明,电极的锯齿边缘使声波波动性增大,即增大了超声波的发散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具有双片锯齿电极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的3 dB带宽比单片矩形电极换能器结构的声光偏转器高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光偏转器 超声跟踪 锯齿电极 布拉格带宽 衍射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