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合肥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研究——基于长三角中心城市杭州、南京的对比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妍妍 邵萍英 何永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8-22,共5页
创新驱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标志。以创新要素聚集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阶段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杭州、南京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实践效果之上,对合肥加快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提出... 创新驱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标志。以创新要素聚集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阶段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杭州、南京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实践效果之上,对合肥加快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经济 合肥 杭州 南京
下载PDF
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评估与路径优化研究
2
作者 汪晓梦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5-47,51,共4页
非公有制经济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推动就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2017年度安徽省统计数据,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进行主成分定量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认识,落实政策;深入分析,切中症结;东向发展,抱团取... 非公有制经济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推动就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2017年度安徽省统计数据,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进行主成分定量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认识,落实政策;深入分析,切中症结;东向发展,抱团取暖;创新驱动,增质提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有制企业 发展水平 评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合肥、北京、上海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晓梦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38-41,共4页
以合肥、北京、上海为例,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城市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创新能力都很强,合肥创新总量指标不及北京和上海,部分比例指标领先。合肥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负值,... 以合肥、北京、上海为例,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城市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创新能力都很强,合肥创新总量指标不及北京和上海,部分比例指标领先。合肥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负值,低于平均值。合肥创新能力优于上海,但与北京差距较大。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合肥要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激活创新要素活力、等高对接国内外创新前沿、推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 主成分分析 合肥市
下载PDF
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研究——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4
作者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 何永义(执笔) 《新丝路(下旬)》 2018年第22期49-51,共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自2016年规划的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自2016年规划的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级的新支柱.其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合肥作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其对GDP的贡献率得到众多关注.作为安徽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合肥的区位、人才、科技等优势突出.但发展中存有不少问题,如何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产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并就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合肥制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西南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与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汪晓梦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69,共4页
基于统计指标原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主成分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绩效与东部先发地区高校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创新要素投入强度偏低,创新人才和科技投... 基于统计指标原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主成分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绩效与东部先发地区高校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创新要素投入强度偏低,创新人才和科技投入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需进一步提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加大投入强度、开放创新系统、做好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五期间 西南地区高校 科技创新 绩效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