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RP1和miR-9在人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金霖霖 邵立虹 +6 位作者 魏威 董卓 袁天阳 高辉 韩海玲 从宪玲 金顺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0-294,共5页
目的: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神经纤毛蛋白1(NRP1)mRNA和miR-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收集2010—2011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匹配的NSCLC患者组织标本,包括45例... 目的: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神经纤毛蛋白1(NRP1)mRNA和miR-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收集2010—2011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匹配的NSCLC患者组织标本,包括45例正常组织、45例癌旁组织及45例肿瘤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NRP1mRNA和miR-9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癌旁组织中NRP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组织中NRP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织比较,癌旁组织miR-9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男性癌旁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低于女性(P<0.05)。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NRP1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联(P>0.05),但与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淋巴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联(P>0.05),而与性别因素有关联(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NRP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NRP1mRNA检测有助于判断NSCLC的分型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毛蛋白1 MIR-9 非小细胞肺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基因的P14ARF、DAPK、RARβ甲基化变异分析
2
作者 王凯臣 孙然 +3 位作者 倪培民 王亮 孔祥波 丛宪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4期647-64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新鲜冰冻膀胱癌组织中P14ARF、DAPK、RARβ基因的启动子CpG岛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探讨P14ARF、DAPK、RARβ在膀胱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48例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和其中13例相应癌... 目的通过检测新鲜冰冻膀胱癌组织中P14ARF、DAPK、RARβ基因的启动子CpG岛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探讨P14ARF、DAPK、RARβ在膀胱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48例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和其中13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7例非肿瘤患者正常膀胱组织中DAPK、RARβ、P14ARF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48例膀胱癌组织中发现P14ARF基因异常甲基化13例(27.0%),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13例(27.0%);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44例(91.6%);17例腺性膀胱炎组织中发现P14ARF基因异常甲基化0例,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2例(11.7%);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3例(17.6%);13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2例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P14ARF基因、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膀胱癌组织与腺性膀胱炎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P14ARF、DAPK、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膀胱癌发病密切相关,RARβ基因可作为正常膀胱组织与癌组织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P14ARF DAPK RARβ
下载PDF
银杏叶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明晖 孙然 +3 位作者 齐山 王羽丰 方美善 王长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0期105-106,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5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 目的观察分析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5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抗缺血、调脂、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25/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0/2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RP、TNF-α水平均有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下降程度更为明显(19〈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及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注射液 冠心病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膀胱癌组织中KIAA010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4
作者 刘明晖 王长宏 +1 位作者 晋学飞 孙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4期8312-8314,共3页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KIAA0101的表达情况,探讨KIAA010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检测63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KIAA0101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上述癌组织中KIAA0101...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KIAA0101的表达情况,探讨KIAA010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检测63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KIAA0101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上述癌组织中KIAA0101的蛋白表达水平。将KIAA010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组织中KIAA010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KIAA0101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浸润深度有关,KIAA010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P<0.001)。结论 KIAA0101基因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临床分期及其浸润深度有关,且有望成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KIAA010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印迹法 蛋白质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循环D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倪培民 孙然 +2 位作者 王雷 刘铁 丛宪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74,共3页
目前,对于恶性肿瘤,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经治疗后患者五年生存率极低[1],并且预后极易复发。所以建立一种方便、微创、灵敏、特异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手段势在必行,循环DNA极易获得,
关键词 恶性肿瘤患者 循环DNA 五年生存率 中晚期 断手 早期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EGFR表达与淋巴结及肝转移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孙鸿燕 孙然 +3 位作者 刘铁 王雷 杨宏凤 丛宪玲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分析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R)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万方、维普、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以"结直肠癌、结直肠肿瘤、大肠癌、EG-FR、表皮生长因子... 目的:分析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R)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万方、维普、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以"结直肠癌、结直肠肿瘤、大肠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2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关系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价,符合标准的文献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文献入选17篇,共2 09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1 040例,523例EGF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者1 052例,327例EGFR阳性,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χ2=43.48,P=0.000 2,I2=6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OR=3.17,95%CI=2.19~4.60,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显示z=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EGFR表达与肝转移相关文献入选4篇,共385例患者,其中肝转移患者154例,90例EGFR阳性,无肝转移者231例,65例EGFR阳性,异质性检验存在异质性(χ2=14.44,P=0.002,I2=7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OR=3.99,95%CI=1.04~15.36,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显示z=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有肝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肝转移者。结论: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明显升高,EGFR检测对筛选高危转移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淋巴结转移 肝转移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和尿沉淀细胞抑癌基因DNA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然 王凯臣 +2 位作者 孙鸿燕 孔祥波 丛宪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54-2056,共3页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视黄酸受体13(RAR13)、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ITGA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技术检测112例膀胱癌患者...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视黄酸受体13(RAR13)、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ITGA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技术检测112例膀胱癌患者及对应的尿沉渣细胞中DAPK、RARβ、HPP1、ITGA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DAPK、RAR13、HPP1、ITGA4基因在膀胱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9.4%、91.0%、48.2%和75.0%,在尿沉渣细胞中比例分别为26.7%、87.5%、27.6%和69.6%;膀胱癌组织中和尿沉渣细胞中DAPK、HPP1和RARB基因甲基化明显高于腺性膀胱炎(P〈0.05)。膀胱癌患者和腺性膀胱炎患者ITGA4基因的甲基化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P1、DAPK1、RAR1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膀胱癌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沉渣细胞 抑癌基因 甲基化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宏凤 高鸽 +1 位作者 孙然 丛宪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43-1544,共2页
瘢痕疙瘩,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一种皮肤损伤后的病理性瘢痕愈合,易进行性增长,逐渐侵蚀正常组织。瘢痕疙瘩的侵袭性生长和永生性类似于肿瘤,常以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殖和胶原大量合成为特征,表现为局部皮肤纤维组织增生,并蔓... 瘢痕疙瘩,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一种皮肤损伤后的病理性瘢痕愈合,易进行性增长,逐渐侵蚀正常组织。瘢痕疙瘩的侵袭性生长和永生性类似于肿瘤,常以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殖和胶原大量合成为特征,表现为局部皮肤纤维组织增生,并蔓延至伤口外。病程进展缓慢,无自愈倾向。瘢痕疙瘩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会频繁地引起瘙痒和疼痛。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故切除后极易复发。目前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手术、局部注射、放射线照射、激光治疗及加压治疗等。单一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较高,目前国内外主张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效果均优于单一疗法。现介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发病机制 外科治疗 纤维组织增生 治疗方法 组织增生症 侵袭性生长 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SF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与皮肤鳞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亮 王伟 +3 位作者 杨宏凤 孙然 孙鸿燕 丛宪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65-2066,共2页
目的探讨O^6_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SF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与皮肤鳞癌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0例皮肤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MGMT... 目的探讨O^6_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SF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与皮肤鳞癌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0例皮肤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MGMT、SFN两组基因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表达。结果鳞癌组织中的MGMT、SFN基因启动子附近甲基化频率分别为42.5%、35.0%,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鳞癌组织中MGMT和SFN的mRNA表达则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皮肤鳞癌组织中MGMT、SFN基因启动子区附近高甲基化与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癌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化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策略
10
作者 窦逾常 孙然 刘明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935-3936,共2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发病因素,以及使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进行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独使用拉米...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发病因素,以及使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进行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和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联合组,两组分别为21例和24例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给予随访,观察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情况,两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发生率为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对照组发生率为100.00%,联合组发生率为50.00%,HBV-DNA定量值>103拷贝/ml的患者,比较HBeAg和HBV-DNA阴性患者获得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风险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前HBeAg阳性、HBV-DNA阳性且定量值>103拷贝/ml是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和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再感染 防治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