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大学医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利 马天罡 耿志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60-160,I0001,共2页
采用挤刮涂片法调查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为50.0%(81/162),男女生间及城乡籍学生间感染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潮湿、不通风环境下居住者和油性皮肤及常使用保湿、美白类化妆品者蠕形螨感染率较高。
关键词 蠕形螨感染 居住条件 皮肤状况 化妆品
下载PDF
多位点测序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分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金华 贺丹 +2 位作者 杨艳秋 张波 王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8-1191,共4页
多位点测序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是一种以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病原菌分型方法,它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成熟的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强,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对某一致病菌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多位点测序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是一种以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病原菌分型方法,它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成熟的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强,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对某一致病菌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分布情况进行追踪监控。目前,MLS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原核病原菌及一些真核病原菌(如真菌)的分型鉴定中。主要对MLS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一些常见病原菌分型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点测序分型 病原菌 分型鉴定
下载PDF
葡萄糖酸-δ-内酯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施雨露 侯芳玉 +2 位作者 耿志辉 韩淑梅 盛学成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03-605,共3页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 -δ-内酯 (Glucono-δ- lactone,G-δ- L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 ,在体外检验了 G-δ- L对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福氏痢疾杆菌、乳酸杆菌和阴道毛滴虫的抑制作...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 -δ-内酯 (Glucono-δ- lactone,G-δ- L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 ,在体外检验了 G-δ- L对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福氏痢疾杆菌、乳酸杆菌和阴道毛滴虫的抑制作用。结果 :G-δ- L对上述致病菌和阴道毛滴虫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对乳酸杆菌抑制作用较弱。结论 :G-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Δ-内酯 病原生物 抑制
下载PDF
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凡 李菁华 +2 位作者 李淑红 刘利 侯芳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2年第4期286-287,共2页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临床教学为学生将病原生物学知识与临床问题结合提供了一座桥梁.为此我们在五年制、六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与临床传...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临床教学为学生将病原生物学知识与临床问题结合提供了一座桥梁.为此我们在五年制、六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与临床传染病学的密切相关性,在传授基础课内容同时,从临床精心挑选了系列病例,针对这些病例组织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早期接触临床,掌握有关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被认为是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临床 病原生物学 医学教育 改革
下载PDF
对我院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分析
5
作者 李菁华 李凡 史红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年第4期342-342,共1页
为了搞好病原生物学教学,对我院已学过这门课的医学生进行了病原生物学教学教改内容的问卷调查.直接听取学生对这门课的安排和教改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调整改革.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教学改革 调查 教改内容 病历讨论 医学教育
下载PDF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被引量:8
6
作者 耿志辉 施雨露 +1 位作者 刘利 李淑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6-226,230,共2页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实验课教学 带教 观察 体会 培养学生 形态学 理论课
下载PDF
儿童真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波 贺丹 +4 位作者 王爽 张云峰 杨艳秋 王丽 横山耕治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布、易感因素、防治对策。方法:统计50例儿童真菌感染病例,通过真菌培养、涂片鉴定、药敏试验,分析小儿真菌感染病原体特点、发病高危因素及肪治措施。结果: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感... 目的:探讨小儿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布、易感因素、防治对策。方法:统计50例儿童真菌感染病例,通过真菌培养、涂片鉴定、药敏试验,分析小儿真菌感染病原体特点、发病高危因素及肪治措施。结果: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以皮肤和消化道多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的敏感率为88.0%。96.0%,结论:小儿真菌感染与原发、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激素、抗生素应用密切相关。这5种抗真菌药物是治疗儿科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真菌感染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快速定性检测人呼吸道样本中冠状病毒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8
作者 郑皓宇 郑文学 +6 位作者 谷奕诺 安一鸣 张嘉琪 张雨涵 张姗姗 孟晓婷 王放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基因芯片的研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定性检测人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感染样本中的7种冠状病毒和2种流感病毒核酸的方法。方法根据互联网公布的10种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相应的引物和探针序列,经...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基因芯片的研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定性检测人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感染样本中的7种冠状病毒和2种流感病毒核酸的方法。方法根据互联网公布的10种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相应的引物和探针序列,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验证后,将探针点样于醛基修饰基片,完成了检测芯片制作。结果将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产物用10倍梯度稀释法稀释后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表明可形成杂交斑点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3copies/mL。结论研制的冠状病毒基因芯片具有良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可同时对SARS-CoV-2及其他呼吸道病毒同时进行高通量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流感病毒 基因芯片
下载PDF
SARS主要病原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继丽 李凡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7-539,共3页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 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短期内对于SARS病毒的各方面基础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作者仅对 SARS病毒引起肺组织损伤及
关键词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肺炎 病毒性/病因学
下载PDF
长春工业大学4325名2003级学生人体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冬元 熊志宏 +6 位作者 照丽香 耿志辉 侯元 刘永茂 魏清 刘利 李淑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0-980,共1页
关键词 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2003级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学生 大学 工业 长春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检测及RAPD分析
11
作者 韩淑梅 贺丹 +5 位作者 张晓霞 张宇 许丽波 田庄 横山耕治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1~10)对分离病原菌进行RAPD分析。结果:①分离获得假丝酵母7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56株(77.78%),非白假丝酵母16株(22.22%),包括光滑假丝酵母6株(8.33%)、热带假丝酵母4株(5.56%)、克柔假丝酵母1株(1.39%)及其他假丝酵母5株(6.94%);②RAPD分析表明:有2种引物(RAPD2和RAPD5)可以获得较清晰、稳定的特异性带型,具有较明显的种间遗传变异性和种内遗传相似性。结论: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随机引物RAPD2和RAPD5比较适于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的分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性阴道炎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下载PDF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12
作者 李咏梅 李凡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1-43,共3页
为了解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 producingEscherichiacoli ,STEC)stx1,stx2 ,eaeA ,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以及分离株对 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PCR(multiplexPCR ,m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 为了解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 producingEscherichiacoli ,STEC)stx1,stx2 ,eaeA ,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以及分离株对 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采用多重PCR(multiplexPCR ,mPCR)法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用WHO推荐的K 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共有 4 6株 ,其中 2种毒素均产生的有 2 2株 (4 7.8% ) ;单纯产生stx1的有 16株 (36 .9% ) ,stx2 的有 8株 (17.4 % ) ;4种毒力基因均存在的有 19株 (4 1.3% ) ,血清型为O15 7∶H7,而非O15 7∶H7血清型的菌株 (2 3/46 )中 ,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的仅有 3株 (6 .6 % ) ,但有 13株 (5 6 .9% )hlyA基因阳性。全部STEC对复方新诺明耐药 ,对链霉素耐药率为 2 8.3% ,氨苄西林为 30 .4 % ,红霉素为 6 9.6 % ,而且有 5株对至少 4种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 ,耐药谱为复方新诺明 链霉素 红霉素 氨苄西林。非O15 7型STEC耐药菌次为 12 2 ,而O15 7型为 6 3。可见 ,mPCR法可以快速检测STEC特征性毒力基因 ,以判定其致病性能。非O15 7型STEC对抗生素较易形成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毒素 大肠埃希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耐药性 食物中毒
下载PDF
吉林省某乡村部分居民面部蠕形螨感染调查
13
作者 刘利 李东杰 施雨露 《吉林医学》 CAS 2007年第13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调查乡村居民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受检者鼻部和额部进行检查。结果:蠕形螨感染率为45.0%,男女间及不同皮肤类型人之间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共用毛巾以及洗脸次数均影响蠕形螨感染率(P<... 目的:调查乡村居民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受检者鼻部和额部进行检查。结果:蠕形螨感染率为45.0%,男女间及不同皮肤类型人之间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共用毛巾以及洗脸次数均影响蠕形螨感染率(P<0.05),且皮肤病患者蠕形螨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乡村居民蠕形螨感染率较高,同时,蠕形螨的感染与年龄及皮肤病有一定关系。蠕形螨感染存在家庭聚集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感染率 家庭 年龄 皮肤病
下载PDF
微生物感染对瘦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放 翟利琴 李凡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产物,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它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同时还参与多种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活动。感染是影响啮齿类动物瘦素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响血浆瘦素水平,从而参与...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产物,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它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同时还参与多种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活动。感染是影响啮齿类动物瘦素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响血浆瘦素水平,从而参与影响机体的脂肪代谢;而内毒素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却并不影响人的血浆瘦素水平;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提高人胃基底部瘦素的表达。本文就还此作一简要回顾,并根据各类文献报道着重就感染对人和啮齿类动物血浆瘦素水平的影响作一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感染 瘦素 影响 肥胖基因 编码
下载PDF
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边疆 李凡 易世红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麻疹野病毒 核蛋白基因 基因特征 吉林 麻疹病毒 急性传染病 副粘病毒科 血凝素蛋白
下载PDF
吉林省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颖 刘彬 李凡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和IOTF标准(欧洲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0.07%,肥胖率为6.90%,超重加肥胖率为18.51%;按IOTF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1.74%,肥胖率为4.30%,超重加肥胖率为16.05%。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7~22岁男生超重率为8.20%,肥胖率5.07%;女生超重率4.61%,肥胖率2.6%)比较,吉林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增高。11~14岁是肥胖症的高发阶段,12岁是肥胖症发生最危险年龄。对于同年龄段,男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按WGOC标准,9~18岁男生超重率为11.94%,肥胖率为10.05%;9~18岁女生超重率为8.50%,肥胖率为4.27%。在12岁时男生超重率为19.77%,肥胖率为20.53%;12岁女生超重率为12.84%,肥胖率为10.89%。结论:吉林省青少年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状况明显重于女生,学校、家长等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肥胖症 体重指数
下载PDF
2007年吉林省散发野型麻疹病毒H基因序列分析
17
作者 胡钰 李凡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分析2007年吉林省散发野型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对2007年吉林省分离到的3株散发麻疹野型病毒,经RT-PCR扩增血凝素(H)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分析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22个代表... 目的分析2007年吉林省散发野型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对2007年吉林省分离到的3株散发麻疹野型病毒,经RT-PCR扩增血凝素(H)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分析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22个代表株H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RT-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大小约为570bp的片段,克隆至pMD19-T载体后,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相符。3株麻疹病毒均属H1基因型,其H基因之间同源性为98.5%~99.6%,与其他已知麻疹病毒的22个基因代表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上最大变异为9.7%。3株病毒与H1a参考株Chin93-2、H1b参考株Chin94-5和H1c参考株Chin94-7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7~0.015、0.013~0.021和0.015~0.023。结论H1a基因型毒株是导致吉林省2007年春季麻疹散发的优势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血凝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2006年吉林省野生型麻疹病毒分离鉴定及核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18
作者 胡钰 李凡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研究吉林省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特征,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B95 a和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bp... 目的:研究吉林省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特征,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B95 a和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bp)片段,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并与基因库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各代表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分离到8株麻疹病毒,N基因与H1基因型代表株[1]相比同源性为98.8%。结论:吉林省麻疹流行株属于H1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核蛋白N基因 基因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改革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医学人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凡 李菁华 +2 位作者 李淑红 刘利 关显智 《医学教育》 2002年第5期61-62,共2页
本文介绍了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 ,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增加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讲座式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安排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等方式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行了探索 。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教学方法 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
原文传递
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易世红 王放 +3 位作者 王丽萍 赵春燕 魏强 李凡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效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