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解构文学批评家米勒学术思想流变之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青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0-131,共2页
米勒受教育于美国新批评的环境之中,任教于美国广泛接受欧陆思潮之时,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时代学术思潮的裹挟,造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两度转变。在转变中,热爱阅读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语言是其始终如一的关怀,细读法是他接近文本的方式。
关键词 米勒 解构主义 新批评 细读
下载PDF
浅析丹麦黑色喜剧
2
作者 刘园 刘月 《新闻传播科学》 2023年第4期768-774,共7页
黑色喜剧作为喜剧片的一个流变形式,在本质上与喜剧相同,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北欧的黑色喜剧又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本文以北欧五国之一的“丹麦黑色喜剧”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了丹麦黑色喜剧的源起与成因,丹麦黑色喜剧是在... 黑色喜剧作为喜剧片的一个流变形式,在本质上与喜剧相同,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北欧的黑色喜剧又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本文以北欧五国之一的“丹麦黑色喜剧”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了丹麦黑色喜剧的源起与成因,丹麦黑色喜剧是在“北欧黑色”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犯罪小说的强势崛起带动了黑色元素在影像中的展现,使得丹麦黑色喜剧常居国内票房榜首。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消费主义的阴霾与政治批判的需要,是丹麦的黑色喜剧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论述了丹麦黑色喜剧的具体表现,从形式、内容与表达意涵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边缘人物”、“兄弟喜剧”与“暴力冲突”三方面探究了托马斯•延森的黑色喜剧的特点。探究北欧喜剧,对于我国的影视创作与传播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丹麦黑色喜剧与托马斯•延森的“出圈”,激励着我们中国的影视制作者们要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在保持自己的风格的基础上加上创新元素,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电影 丹麦电影 黑色喜剧 托马斯?延森
下载PDF
暗淡生活里落进的一滴亮色——《十三棵泡桐》的“青春”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文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1-62,共2页
新片《十三棵泡桐》描写了在学校体制与家庭管制的夹缝中少年成长的生命经历和心灵变迁,他们的躁动、追求与叛逆谱写了一部真正的生命乐曲。青春的怒放,犹如暗淡生活里落进了一滴亮色,虽不甚光亮,却弥足珍贵。
关键词 青春 逃亡 爱情 自由
下载PDF
从电影《举起手来》丑化日本兵形象说起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小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24-25,共2页
2003年冯小宁导演了一部战争喜剧《举起手来》,该影片用戏谑的手法对日本兵形象进行了彻底地丑化。本文从这部影片说起,对比中国与西方战争文艺的不同取向,体察中西战争观念的不同,借此呼唤中国出现更好的反思战争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 戏谑 丑化 战争观念 反思 战争
下载PDF
《一一》——最后的杨德昌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如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7,共2页
杨德昌是重要的中国台湾电影人。《一一》是他真正意义上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运用多维的叙事理念,通过对中产阶级的家庭琐事的描写来展现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生活,从而表现出台湾真实生活。故事像结了冰的湖面,表面平静,却暗... 杨德昌是重要的中国台湾电影人。《一一》是他真正意义上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运用多维的叙事理念,通过对中产阶级的家庭琐事的描写来展现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生活,从而表现出台湾真实生活。故事像结了冰的湖面,表面平静,却暗藏玄机。通过《一一》我们可以再次观察中国台湾电影,关注杨德昌。杨德昌走了,无论带走了台湾电影还是一个时代,他的《一一》将成为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德昌 《一一》 中国台湾电影
下载PDF
《色·戒》中易先生的人性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4,共1页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并不是单一方面,而是多重甚至是矛盾的。影片《色戒》中的梁朝伟所饰演的易先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审视影片种种细节,会更好地解析这个人物。
关键词 人性 《色·戒》 本我
下载PDF
“红色经典”影片的电视栏目化传播——评长影频道《电影记忆》 被引量:1
7
作者 孔朝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5,共3页
《电影记忆》栏目创办的初衷就是抢救长影的老电影资源(包括电影、电影人),为正在消逝的历史留存一份真实的影像档案,并由此确立了真实纪记的标准和风格。每期节目均以采访对象本人的专访,第一手影片资料、照片资料以及实地拍摄为基础,... 《电影记忆》栏目创办的初衷就是抢救长影的老电影资源(包括电影、电影人),为正在消逝的历史留存一份真实的影像档案,并由此确立了真实纪记的标准和风格。每期节目均以采访对象本人的专访,第一手影片资料、照片资料以及实地拍摄为基础,凸现了内容的历史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记忆》 文献价值 视听享受 品牌化
下载PDF
静默中的暴力狂欢——谈北野武暴力电影的风格 被引量:1
8
作者 屈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57,共3页
北野武以其黑帮电影闻名于世界影坛,静默中的暴力是他一贯坚持的风格,他那种自在言说暴力的霸气,暴力所渗透出的死亡宿命感,的确是受到了日本传统审美观——《菊花与刀》的影响。
关键词 静默 暴力 传统审美观
下载PDF
“甄”功夫与香港功夫电影的回归——简评电影《导火线》 被引量:1
9
作者 孔朝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39-39,53,共2页
电影《导火线》2007年8月全球同步上映以来,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好评。影片以简洁清晰的故事情节、真功夫的充分展示,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形成了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并展现出硬朗暴烈的风格,同时强化了香港功夫电影的回归。
关键词 电影《导火线》 香港功夫电影 回归
下载PDF
一个笔名,一段历史——关于满映作家李民笔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7-157,共1页
笔名是作家个性化创作特征的一部分,笔名的产生与变化是研究作家思想经历的一条重要线索。东北沦陷时期的著名作家李民先生前后有过五个笔名,每个笔名都与他当时的生活命运以及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笔名入手,研究李民先生不同时... 笔名是作家个性化创作特征的一部分,笔名的产生与变化是研究作家思想经历的一条重要线索。东北沦陷时期的著名作家李民先生前后有过五个笔名,每个笔名都与他当时的生活命运以及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笔名入手,研究李民先生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映 作家 笔名
下载PDF
荒诞背后的揭示与关照
11
作者 赵准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18,共3页
影片《疯狂的石头》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情节,因而它的幽默风格别具特色。而其荒诞剧情背后对平民现实生活的真诚述说,那种对当下现实的真切关照,更有力地说明,它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回味的影片。如果说《疯狂的石头》的吸引力来自于它... 影片《疯狂的石头》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情节,因而它的幽默风格别具特色。而其荒诞剧情背后对平民现实生活的真诚述说,那种对当下现实的真切关照,更有力地说明,它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回味的影片。如果说《疯狂的石头》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荒诞和黑色幽默,那么,其更高价值在于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揭示以及对平民生活的真诚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幽默 揭示 关照
下载PDF
《原野》中花金子形象的符号学解读
12
作者 赵准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0-32,共3页
人物形象在曹禺戏剧中作为情感的载体,体现了剧作家对人物深层的透视,以及深沉凝重的人文关怀。本文从符号学角度,以人物的意象化、符号化的建构以及文化意义的生成这一脉络,阐释了《原野》中花金子的形象。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情感符号 人文关怀
下载PDF
生命是残酷的——从张爱玲看《色·戒》
13
作者 王学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33,共2页
李安的《色·戒》和张爱玲的《色·戒》在神态上完全一致。李安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将张爱玲的文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具有顽强的个人性体验,在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她采取了个人视角,以对人的悲悯为宗旨,表达了生命存在的... 李安的《色·戒》和张爱玲的《色·戒》在神态上完全一致。李安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将张爱玲的文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具有顽强的个人性体验,在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她采取了个人视角,以对人的悲悯为宗旨,表达了生命存在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张爱玲 《色·戒》 苍凉
下载PDF
倾听战争:《集结号》传递的影视美学
14
作者 李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78,共1页
从《天下无贼》、《夜宴》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在逐步实践着与早期都市喜剧风格大相径庭的尝试,题材和影视审美尺度也在拓宽,而战争商业电影《集结号》的战争题材又使他成为横扫千军万马的票房赢家。冯小刚用自己的感悟和激情吹响了战争叙... 从《天下无贼》、《夜宴》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在逐步实践着与早期都市喜剧风格大相径庭的尝试,题材和影视审美尺度也在拓宽,而战争商业电影《集结号》的战争题材又使他成为横扫千军万马的票房赢家。冯小刚用自己的感悟和激情吹响了战争叙事的号角,立足于本土并整合世界战争商业电影技术,给予了中国战争电影审美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绝对英雄主义和红色革命激情,而是全球通用的普适性观念,就是对人性价值和精神体验的寻找和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集结号 多维度 精神诉寻
下载PDF
血腥背后的心灵——美国电影《汉尼拔》赏析
15
作者 王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3-104,共2页
《汉尼拔》不应被视作单纯的惊悚剧情片,事实上应该列入情感片。影片最具内涵的也是汉尼拔和斯黛琳的情感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实际上体现了西方文化或者说西方人人性中所固有的矛盾和斗争。
关键词 汉尼拔 西方 宗教 文化
下载PDF
“海上旧梦”与“人性碎片”——光影世界中的都市演绎
16
作者 邱月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25,共1页
'旧梦'母题在电影艺术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它召唤着导演表达他心中的美好记忆和梦境,也召唤着观众在大银幕下重拾流逝的岁月。上海,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移民'城市,以20世纪'海上旧梦'为题材的电影文本,不仅因为... '旧梦'母题在电影艺术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它召唤着导演表达他心中的美好记忆和梦境,也召唤着观众在大银幕下重拾流逝的岁月。上海,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移民'城市,以20世纪'海上旧梦'为题材的电影文本,不仅因为老上海繁华的景象给我们提供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也因为其所杂陈的那些问题——生存或欲望、个人或民族、中国或世界——具有着某种与今日商品社会潜在的困境同质的特点,映照着当今繁华都市中人们身处的现实,蕴涵某种寓言的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旧梦 人性
下载PDF
从《德国行动》看国外电视节目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17
作者 赵如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3-115,共3页
国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进行本土化内涵的改造、加工和再创作。电视节目《德国行动》本土化过程表明,其中既有文化的冲突,也有着如何处理好'克隆'和'... 国外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进行本土化内涵的改造、加工和再创作。电视节目《德国行动》本土化过程表明,其中既有文化的冲突,也有着如何处理好'克隆'和'移植'的现象。本土化不是'克隆'、'移植',而是在两者之上的'再创作'和深加工。因此,电视节目的本土化途径应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尊重传统回归民间,制作出适应于我国观众口味的'本土化'节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行动》 国外电视节目 本土化
下载PDF
含蓄之美:论《三姊妹》
18
作者 苏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1-72,共2页
1907年问世的《三姊妹》正是集中体现契诃夫戏剧含蓄之美的一部杰作。《三姊妹》这部剧主要写的是三个高尚纯洁的姐妹,被庸俗而市侩的嫂子排挤出家门的故事。故事所体现的含蓄之美,主要体现在戏剧冲突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手段... 1907年问世的《三姊妹》正是集中体现契诃夫戏剧含蓄之美的一部杰作。《三姊妹》这部剧主要写的是三个高尚纯洁的姐妹,被庸俗而市侩的嫂子排挤出家门的故事。故事所体现的含蓄之美,主要体现在戏剧冲突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性 暗示 象征
下载PDF
文物考古与现代GIS技术的应用
19
作者 迟畅 《经济视野》 2013年第5期-,共1页
针对文物考古与现代GIS技术的应用问题,文中介绍了我国文物考古的现状,讨论了文物考古的现代技术GIS的应用,主要有建立“3S”技术系统进行文物考古、“3S”技术系统的优势和“3S”技术系统的利用方法.
关键词 文物考古 GIS技术 应用方法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的缘起及背景
20
作者 陈秋丽 《语文知识》 2008年第1期32-37,共6页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论争 文学危机 人文精神危机 思想背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