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议题表达传播的解构与思考
1
作者 鞠惠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0,共6页
东北议题的表达传播具备独特的信息传播路径。这一内容模式的形成与信息霸权的输出控制有关,与经济议题的遮蔽覆盖有关,并受到社交网络话语市场的影响,呈现出消极表达不断积累、刻板印象迎合受众、本土文化极端娱乐化等特点。探索这些... 东北议题的表达传播具备独特的信息传播路径。这一内容模式的形成与信息霸权的输出控制有关,与经济议题的遮蔽覆盖有关,并受到社交网络话语市场的影响,呈现出消极表达不断积累、刻板印象迎合受众、本土文化极端娱乐化等特点。探索这些声音的形成逻辑,须回到最初即借助信息传播基本规律,对国内外媒体的表达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社交网络话语生产加以阐述,以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东北议题表达。同时,选取技术与文化的冲突融合视角,可生成针对东北现象更为丰富立体的文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议题 表达传播 信息霸权 社交网络 文化自觉
下载PDF
短视频时代“超级个体”传播现象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翟琨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85,共2页
超级个体作为短视频时代的一种新型群体,主要指一部分拥有强传播力、强内容制造力、强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这些用户非公众人物、非明星,却拥有自己的内容产品与庞大的粉丝群,在注意力稀缺的互联时代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传播现象 个体 视频 公众人物 传播力 制造力 自媒体 影响力
下载PDF
国际文学翻译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汝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西方文学翻译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戈吉奥(Emilio Goggio)于1925年在美国Modern Language Journal(《现代语言杂志》)上发表的题为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in Modern Language Courses的文章,据考证是文学翻译研... 西方文学翻译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戈吉奥(Emilio Goggio)于1925年在美国Modern Language Journal(《现代语言杂志》)上发表的题为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in Modern Language Courses的文章,据考证是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历经近50年的发展,西方文学翻译研究日趋成熟,并在2000年以后形成爆发式增长态势。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文章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研究的正式建立。与一般翻译不同,文学翻译作为一项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文学翻译同时也是一项历时久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翻译 翻译学研究 一般翻译 知识图谱分析 名与实 跨文化传播 文学翻译研究 历时久远
下载PDF
基于5W传播模式的高校在线教学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邹艳雪 刘惠莉 《新闻世界》 2020年第7期85-89,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了教育模式由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向在线教学的转变,而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教育平台的成熟搭建为线上教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与平台环境。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高...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了教育模式由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向在线教学的转变,而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教育平台的成熟搭建为线上教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与平台环境。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环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策略,以期更好地持续推进高校开展在线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5W传播模式 大学生群体
下载PDF
文化符号在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晔 王天娇 王壮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5-88,共4页
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儿童图画书的主要引进国。本研究在分析图画书所肩负的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儿童图画书的畅销数据,选取其中的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符号进行剖析,深入发掘美、日两国儿童图画... 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儿童图画书的主要引进国。本研究在分析图画书所肩负的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儿童图画书的畅销数据,选取其中的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符号进行剖析,深入发掘美、日两国儿童图画书中常见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特征,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发挥中华文化传承功能,为推动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走出去"的理论研究及出版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画书 文化符号 “走出去”
下载PDF
“轻”社交与“重”互动——美国社交媒体Snapchat的发展策略分析
6
作者 席树芃 武靖宇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120,共2页
美国社交媒体Snapchat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体验。Snapchat主打“轻”社交传播理念,与之相应的是推出“阅后即焚”功能。同时,它推出了许多“重”互动手段。本文围绕“轻”社交和“重”互动来进行论述,分析Snapchat的发... 美国社交媒体Snapchat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体验。Snapchat主打“轻”社交传播理念,与之相应的是推出“阅后即焚”功能。同时,它推出了许多“重”互动手段。本文围绕“轻”社交和“重”互动来进行论述,分析Snapchat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pchat 发展策略 “轻”社交 “重”互动
下载PDF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7
作者 翟琨 《东南传播》 2019年第4期42-45,共4页
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本文通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目前所处的困... 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本文通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目前所处的困境与不足,同时探讨中式大片的美学架构在电影中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大片 《影》 中式美学 困境与思考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作品中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8
作者 林海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5-199,共5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家在考察现实社会基础上,一方面突出法律秩序维护者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刑事犯罪事件的增多现状,撰写许多有关刑事犯罪的文学作品。刑事犯罪,即包括侵害人身性杀人、强奸等犯罪,侵害财产类抢劫、盗窃等扰乱公...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家在考察现实社会基础上,一方面突出法律秩序维护者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刑事犯罪事件的增多现状,撰写许多有关刑事犯罪的文学作品。刑事犯罪,即包括侵害人身性杀人、强奸等犯罪,侵害财产类抢劫、盗窃等扰乱公共治安等犯罪。形形色色的犯罪对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民众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对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对罪犯必须绳之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新世纪文学 英雄形象 文学作家 公共秩序 社会治安 公共治安 维护者
原文传递
代际冲突与文学介入——电影《狗十三》的反类型策略与美学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汝蕙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第1期193-198,共6页
在青春片逐渐成为商人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一种商业类型的同时,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曹保平利用独特的方式对青春成长进行了新颖大胆的叙述。与大多数国产青春片的怀旧叙事和刺激元素的呈现有所不同,《狗十三》展现了一... 在青春片逐渐成为商人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一种商业类型的同时,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曹保平利用独特的方式对青春成长进行了新颖大胆的叙述。与大多数国产青春片的怀旧叙事和刺激元素的呈现有所不同,《狗十三》展现了一段与我们的生命体验相关联的一位普通中学生足够曲折和无奈的内心景观。本文力图解读影片中呈现的反物质化的情感依赖与寻求意义下的代际冲突、现实主义背后的反类型策略与文学介入理论的应用,以及影片中关于青春叙事的美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十三》 文学介入 反类型策略 美学表达
原文传递
当代时空视域下“法治”文艺创作初探
10
作者 林海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171,共6页
当代“法治”文艺创作热,是国家导向、群众基础与创作需求共同推动下的产物。对“法治”文艺创作的研究,既要把握时代性因素,也要以学科交叉方式进行深层探索。本文以当代为时空视域,关注法治背景下文艺创作热潮兴起特征与概念梳理、传... 当代“法治”文艺创作热,是国家导向、群众基础与创作需求共同推动下的产物。对“法治”文艺创作的研究,既要把握时代性因素,也要以学科交叉方式进行深层探索。本文以当代为时空视域,关注法治背景下文艺创作热潮兴起特征与概念梳理、传承路径之脉络及创作方法之思考,试图勾勒“法治”文艺创作的态势与趋向。一、“法治”文艺创作的特征与概念现阶段“法治”文艺创作,在全面依法治国主旋律引领的社会环境下,作品门类繁多、平台相继涌现,其创作主题呈现多元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文艺创作 法治背景 多元化特征 传承路径 学科交叉 国家导向 概念梳理
原文传递
视觉审美眼动实验与美育原理
11
作者 孟凡君 王杰 +1 位作者 孙翀 高晓芳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30-340,448,共12页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普通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22)对“形式—感官”关系的微观规律给予了充分重视。然而,当前美育研究在具体微观规律的探索、提炼、总结、运用方面,却缺乏明晰的理论支撑和具...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普通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22)对“形式—感官”关系的微观规律给予了充分重视。然而,当前美育研究在具体微观规律的探索、提炼、总结、运用方面,却缺乏明晰的理论支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导致视觉审美教学在内容、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细致的视觉规律指导,也使得教学语言欠缺内蕴。眼动实验是探索微观视觉审美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本次研究中,眼动实验使用Tobii眼动仪(TX300),邀请6至70岁之间的52位被试者观察4幅绘画,并记录下眼动轨迹。通过实验观察,我们验证了以下假设:第一,审美偏好在面孔表情、文字符号、运动方向等因素方面的时长比重具有明确排序;第二,眼动中的动觉曲线一般贯穿视觉观察全过程,凝合着审美认知和审美情绪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眼动规律 视觉美育原理
原文传递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去经典化”与“经典焦虑”
12
作者 王健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1期55-61,共7页
在"经典问题"的文化场域,经典化理论从传统的"本质主义"中跳出来,"文化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研究奉行"去经典化"策略,着力探寻经典建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等所起的作用,注重... 在"经典问题"的文化场域,经典化理论从传统的"本质主义"中跳出来,"文化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研究奉行"去经典化"策略,着力探寻经典建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等所起的作用,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历史化考察。这对于"经典问题"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解放性,但却无法重构经典。与审美本质主义一样,"文化研究"在去经典化和解构经典的话语叙述中,同样不可避免地催生出"经典焦虑"。而究其根本,则在于经典的经典性价值和功用在当下已被削减到了历史的最低点。随着文学资源的丰裕化,文学的观念与价值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去经典化 审美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经典焦虑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的世界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解析——评任传功新著《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与多元文化》
13
作者 刘迎新 《华夏文化论坛》 2015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与多元文化》是任传功的最新著作,该著作于2015年5月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主要想通过《华夏文化论坛》向相关读者介绍该书。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与多元文化的著作,它既解读了广义的参政... 《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与多元文化》是任传功的最新著作,该著作于2015年5月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主要想通过《华夏文化论坛》向相关读者介绍该书。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与多元文化的著作,它既解读了广义的参政,也阐释了狭义的参政。该书阐述了诸多学术上较为热点问题:如世界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政治与文化、传媒与文化、传媒与政治、跨国文化传播、移民与多元文化、国际与中国问题研究等。本文主要围绕以上问题,结合实际,试图对该书进行较为客观翔实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参政 多元文化 国际传媒 跨国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试论主持人的“内力”发挥
14
作者 任传功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2期277-283,共7页
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中国大体上已经红火了十年左右,毋庸置疑,这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十多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高等院校,还有一些民办私校,为了眼前的所谓效益,争先恐后地跟风创办相关专业,盲目扩大招生。由于师资力量... 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中国大体上已经红火了十年左右,毋庸置疑,这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十多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高等院校,还有一些民办私校,为了眼前的所谓效益,争先恐后地跟风创办相关专业,盲目扩大招生。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相关专业之就业市场堪忧……今年七月份,教育部把播音与主持专业归类为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十五个本科专业之列。难道中国各大乃至中小广播电视媒体真的不缺乏主持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笔者实际调研发现,现今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奇缺的是专业的、有"内力"的主持人。本文试图从主持人"内力"的发挥展开论证,阐明中国的主持人队伍不是过剩过多,而是缺乏真正专业的主持人。那么,什么是专业的主持人呢?笔者通过自己十多年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具体实践与教学科研体会,较为详细地阐释了专业主持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期望本文所表述的点滴体会,能够为主持人的培养教育、为有志成为成功的主持人的朋友们,提供些许的启发与鼓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 内力 国际传播 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