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评介
1
作者 代琪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04,共2页
The Bioarchaeology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Second Edition)《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第2版)由Megan B.Brickley,Simon Mays和Rachel Ives编著。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指导致正常骨形成、吸收或矿化发生系统性改... The Bioarchaeology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Second Edition)《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第2版)由Megan B.Brickley,Simon Mays和Rachel Ives编著。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指导致正常骨形成、吸收或矿化发生系统性改变的疾病或疾病组合。代谢性骨病多与营养不良和激素失调有关,如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或软骨病)、缺乏铁微量元素(贫血症)、骨质疏松症等。此外,在欧洲,佩吉特氏骨病已成为仅次于骨质疏松症的第二大代谢性骨病。作为一种影响骨骼的疾病,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的骨骼上均有发现代谢性骨病的存在。由于生物考古学以古代人类遗骸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古代人类遗骸上的代谢性骨病可以称为“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的研究”。近年来,坏血病、佝偻病、贫血症和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骨病在古代人类遗骸上留下的永久且可诊断的病变特征引起了古病理学家的重视,代谢性骨病逐渐成为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骨病 生物考古学 骨质疏松症 佝偻病 维生素D 病变特征 贫血症 软骨病
下载PDF
古代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崔银秋 张昊 +2 位作者 武喜艳 孙冰 周慧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4-774,共11页
古代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对病理学、微生物学、考古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过去的十年里,高通量测序和靶向富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古代微生物基因组的获取成为可能,通过对古代人群样本中获取的宏基因组进行筛查,使得引发古代疫... 古代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对病理学、微生物学、考古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过去的十年里,高通量测序和靶向富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古代微生物基因组的获取成为可能,通过对古代人群样本中获取的宏基因组进行筛查,使得引发古代疫情的相关病原体的基因组得以重建,为研究人类传染病的起源、传播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发及再发传染性疾病的出现频率促使我们回顾过去,以便更好地了解现代病原菌出现和古代病原菌重新出现的过程和生态环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总结了近十年古代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水平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这项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靶向富集技术 古代病原微生物 瘟疫 基因组
下载PDF
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缠足女性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
3
作者 孙晓璠 张全超 +2 位作者 牟萍媛 杨及耘 曹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3,共13页
女性缠足是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埋葬人群中一处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相关人骨遗存为研究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缠足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本文主要对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出土的93例女性人骨标本中与缠足行为关系较为密切的骨骼损伤... 女性缠足是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埋葬人群中一处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相关人骨遗存为研究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缠足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本文主要对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出土的93例女性人骨标本中与缠足行为关系较为密切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以窥探缠足与未缠足女性的健康状况。统计结果显示:1)在膝关节和足部骨关节上,缠足女性有更高的骨性关节炎发生率;2)在肘关节和左侧腕关节的患病程度上,缠足女性与未缠足女性群体基本相当;在右侧和双侧腕关节以及手部关节的患病等级上,缠足女性略大于未缠足女性;3)西冯堡墓地各椎段椎体周缘骨赘患病率上,缠足女性均高于未缠足女性,颈椎和腰椎是所有女性患病最严重的部位;4)两个群体的骨骼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下层平民家庭对女性经济价值追求的背景下缠足与未缠足女性均需承担体力劳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 西冯堡 墓地 缠足 关节炎
下载PDF
浅论耳石与鱼类死亡年龄鉴定方法
4
作者 张红玉 王春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4,共10页
鱼类遗存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动物遗存之一,目前针对鱼类遗存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种属鉴定与量化统计、表面改造痕迹研究、体长复原、肉量估计、捕鱼工具推测及环境重建等,而死亡年龄鉴定的相关工作的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材料以脊椎等骨... 鱼类遗存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动物遗存之一,目前针对鱼类遗存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种属鉴定与量化统计、表面改造痕迹研究、体长复原、肉量估计、捕鱼工具推测及环境重建等,而死亡年龄鉴定的相关工作的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材料以脊椎等骨骼为主。耳石是随鱼类年龄增长稳定沉积在淋巴系统中的碳酸钙结构,其形成原理与特殊性质使得耳石成为有效鉴定鱼类死亡年龄的绝佳材料。利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在国内外渔业研究中已经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国外的考古遗址中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也日益普遍,已经产生许多成功案例。本文拟从鱼类死亡年龄研究简史,耳石基本特征及采集方法,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耳石在鱼类遗存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鱼类死亡年龄鉴定 生长环 死亡季节
下载PDF
哈民忙哈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全超 孙语泽 +2 位作者 侯亮亮 吉平 朱永刚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_(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_(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_(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_(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C、N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生业经济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的母婴合葬现象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安琦 张雯欣 +2 位作者 邹梓宁 王龙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3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其年代大致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本文结合人类骨骼考古学、死亡考古学与临床医学的方法,对其中4例疑似的母婴合葬墓(M31、M70、M222、M224)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墓葬中...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3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其年代大致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本文结合人类骨骼考古学、死亡考古学与临床医学的方法,对其中4例疑似的母婴合葬墓(M31、M70、M222、M224)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墓葬中遗骸的生物学信息以及埋藏位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判断这4座墓葬中的个体关系应当为母亲和其婴儿。其中,3座墓葬中的母婴个体为分娩后死亡,1座墓葬中的母亲和胎儿个体死于孕期或者分娩过程中。造成这些个体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难产和产褥期疾病,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等因素也增加了他们的死亡风险。这4座墓葬一方面体现了古代女性生育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体现了加依先民们对于母婴联结以及"灵魂"的认识,将母婴葬于一室不仅是对死者的关怀,更是对生者的告慰。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解读古代遗址中的母婴合葬墓提供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依墓地 母婴合葬 葬俗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
下载PDF
长春龙动物群中的兽脚类材料及其多样性
7
作者 王珑翰 李晓波 陈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44-1854,共11页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系泉头组中保存了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以基干鸟脚类娇小长春龙为代表,还包括禽龙类、角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真兽类,以及恐龙蛋等8类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笔者将其定名为长春龙动物群。为了研究...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系泉头组中保存了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以基干鸟脚类娇小长春龙为代表,还包括禽龙类、角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真兽类,以及恐龙蛋等8类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笔者将其定名为长春龙动物群。为了研究该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笔者对该动物群中的兽脚类牙齿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研究。我们将测量获取的化石特征数据绘制成二维散点图进行分析,并结合牙齿特征开展标本的骨骼形态学对比与鉴定。研究发现在该动物群中至少存在4种不同类型兽脚类恐龙,分别为跃龙类、驰龙类、暴龙类和未定类。其中,驰龙类材料在松辽盆地中生代地层中是首次发现。长春龙动物群中兽脚类的分异性,从侧面说明了长春龙动物群应为一个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的脊椎动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龙动物群 兽脚类 牙齿化石 多样性
下载PDF
辽宁省朝阳市十家子村西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8
作者 李霞 侯佳岐 +2 位作者 魏天旭 陈全家 王春雪 《草原文物》 2022年第1期11-17,共7页
为进一步丰富辽西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推进辽宁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进程,2021年4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辽宁省朝阳市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主要集中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为进一步丰富辽西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推进辽宁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进程,2021年4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辽宁省朝阳市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主要集中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和北票市三个县区。其中包括十家子村西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点。此次调查共发现石制品28件,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三类,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综合推断,该遗址工业类型应属小石器工业类型,文化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绝对年代在距今2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朝阳市 十家子村西山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小石器工业类型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人骨的牙齿微磨耗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诗雨 张群 +1 位作者 王龙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_(h)/L_... 本文使用不同倍率的超景深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中出土的13例臼齿的颊侧微磨耗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臼齿颊侧表面凹坑和条痕形态微磨耗的测量和统计,计算出每例牙齿的微痕数量、均长、均宽、凹坑百分比和L_(h)/L_(v)比值,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人群内的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中年龄较大的个体摄入更高比例的植物类食物;两性的食物结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摄入植物类食物比例略高,女性的食物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差异。将胜金店墓地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人群的L_(h)/L_(v)比值进行人群间的差异性分析,并结合胜金店墓地的随葬品特点推测,胜金店墓地人群的食物结构以肉类食物为主,其生计模式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种植类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金店墓地 牙齿微磨耗 电子显微镜 食性分析
下载PDF
毛庆沟墓地与饮牛沟墓地出土人骨的再研究
10
作者 杨诗雨 朱泓 《草原文物》 2022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毛庆沟墓地与饮牛沟墓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毛庆沟村的两处地理位置相近、年代接续、考古学文化相似的墓地,且均蕴含着北方草原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随着两处墓地发... 毛庆沟墓地与饮牛沟墓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毛庆沟村的两处地理位置相近、年代接续、考古学文化相似的墓地,且均蕴含着北方草原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随着两处墓地发掘材料的不断丰富,对其人群内的不同人种因素分析也逐渐有了愈加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毛、饮两处墓地目前出土的所有男性颅骨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假设按照墓向所代表的不同葬俗而分组与合并,从而增加样本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在验证分组假设可行性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两处墓地所代表人群内部的体质特征差异,以及与相关古代人种之间的距离关系,最终从古人种学的角度来探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早期的人群迁移与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庆沟墓地 饮牛沟墓地 古人种学 体质人类学
下载PDF
陕西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大墓从葬坑K12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11
作者 胡松梅 杨曈 +3 位作者 杨苗苗 丁岩 张天恩 蔡大伟 《考古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48,I0020,I0021,共28页
目次一缘起二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相关问题讨论|缘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 目次一缘起二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相关问题讨论|缘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土隔墙分为南、北二区,设有内外五门;带有四墓道的“亞”字形大墓(M1)及所附十三座从葬坑位于北区,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南区东北靠隔墙处(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基址 战国秦 动物骨骼 财经大学 动物遗存 陵园 K12 五门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12
作者 孙语泽 侯亮亮 张全超 《边疆考古研究》 2023年第2期273-285,共13页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一支以彩陶为特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并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马家窑文化早中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社...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一支以彩陶为特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并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马家窑文化早中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这时期的窖穴中出土了大量稷、粟、大麻等农作物^([2])。此外,甘肃武山傅家门、青海民和核桃庄等马家窑文化遗址均发现有猪、羊、牛等家畜和其他兽类骨骼,生产工具多以石刀、石锛为主,兼有研磨器、磨棒等^([3])。这一时期的人骨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人们的δ^(13)C值较低^([4]),说明人们虽然以粟黍类食物为主,但家畜饲养和狩猎采集仍占有重要地位。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马厂类型),粟类农作物仍然是出土植物遗存中的大宗,墓葬常见出土家畜或兽骨^([5]),人骨的δ^(13)C值较高^([6]),说明以粟作农业为主,辅以家畜饲养和狩猎的经济形态基本贯穿马家窑文化始终。古环境研究也显示,马家窑文化整体上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晚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以粟为代表的禾本科植物孢粉较之前显著增多,反映了人类的农业活动在这一时期逐渐频繁,强度不断加大^([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家畜饲养 人骨 研磨器 稳定同位素 粟作农业 甘青地区
原文传递
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机场墓葬群出土人骨研究
13
作者 王安琦 张全超 朱永明 《边疆考古研究》 2022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巴音布鲁克机场墓葬群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西南方向的乌兰恩格场址,2020年6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发掘,据发掘者判断,其年代应不晚于中原地区的汉代,该墓地共有九座... 巴音布鲁克机场墓葬群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西南方向的乌兰恩格场址,2020年6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发掘,据发掘者判断,其年代应不晚于中原地区的汉代,该墓地共有九座墓葬,地表可见土石封堆,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此次发掘共采集人骨标本八具,现将保存情况与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管理所 直肢葬 巴音布鲁克 发掘者 葬式 墓葬群 和静县 人骨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