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朱鹤 石凡超 +7 位作者 安澜 殷晓莎 付梅花 王昱丹 周艺林 杨芳 姚燕 张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5-611,共7页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新时代下提高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月15日—3月5日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新时代下提高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月15日—3月5日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以有效调查问卷781份作为样本。社交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行为和心理学量表。根据网络欺凌行为参与及实施情况,将样本分为网络欺凌行为仅受害者组、仅施害者组和受害-施害者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组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段、登陆社交网络频率、在社交网络上的活动时间、熟人所占的比例及朋友人数等级资料各组网络欺凌发生率。结果:研究对象781人中,306人(39.18%)参与过网络欺凌,其中53人(17.32%)实施过网络欺凌行为,111人(36.27%)受到过网络欺凌,142人(46.41%)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416人(53.27%)存在自我同一性危机,419人(53.65%)对生活不满意。男性、来自西部地区、社交网络登陆频率≥2次、自我同一性危机和生活满意度是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95%CI:1.97-3.83;OR=3.09,95%CI:1.88-5.07;OR=3.22,95%CI:1.14-9.08;OR=1.55,95%CI:1.11-2.16;OR=1.47,95%CI:1.05-2.06)。结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管理,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对减少网络欺凌行为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欺凌 社交网络 大学生 身心健康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分析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落落 孙逊 +3 位作者 时阳 李慧 张清淋 孟祥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70-272,共3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少见病,自1937年Kalantar等[1]首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仅有300余例报道,国内有100余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该病的文...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少见病,自1937年Kalantar等[1]首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仅有300余例报道,国内有100余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该病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该病误诊率仍较高。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接诊的2例EG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机制 临床特点 诊治
下载PDF
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银泽 宋晶 +2 位作者 刘小敏 孙逊 孟祥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68-472,477,共6页
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ampullary neuroendocrine neoplasm,A-NEN)发病率低、分类复杂且临床病理特点多样。随着A-NEN报道数量的增加,研究者对本病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然而,由于一些临床工作者对A-NEN的认识存在不足,使得部分患者未能... 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ampullary neuroendocrine neoplasm,A-NEN)发病率低、分类复杂且临床病理特点多样。随着A-NEN报道数量的增加,研究者对本病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然而,由于一些临床工作者对A-NEN的认识存在不足,使得部分患者未能获得最佳的诊治。A-NEN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许多患者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提高A-NEN的早期诊断率、明确A-NET的内镜治疗指征,以及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治疗靶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各种类型A-NEN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出发点,对诊断及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A-NEN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胰管壶腹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特点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vacA多态性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江海洋 赵春燕 +4 位作者 范聪聪 铁丹丹 赵亚楠 武晓琳 王丽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毒力基因vac A的分布,分析H.pylori主要毒力基因vac A的多态性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方法将胃黏膜标本培养分离H.pylori菌株提取DNA,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毒力基因vac A的分布,分析H.pylori主要毒力基因vac A的多态性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方法将胃黏膜标本培养分离H.pylori菌株提取DNA,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毒力基因vac A及其亚型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H.pylori的毒力基因型vac A与胃肠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分离H.pylori 69株,标本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3组:消化性溃疡组(peptic ulcer disease,PUD)29株、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non-ulcer dyspepsia,NUD)29株和胃癌组(gastric cancer,GC)11株。vac A基因s1的检出率为78.3%,s2为21.7%,mixs1为14.5%。m区m1和m2检出率分别为46.4%和53.6%。i区i1和i2的检出率分别为71.0%和29.0%。vac A基因亚型组合以s1m1i1(40.6%)和s1m2i1(34.8%)为主。结论本地区分离的H.pylori vac A s1m1i1基因型引起的疾病比例较高,是胃肠疾病的优势基因型,且vac A基因亚型组合s1cm2i2在各组疾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或基因组合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毒力基因 VACA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下载PDF
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长丽 程洪晶 +3 位作者 白焕焕 白蔷薇 孙逊 孟祥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IHES诊断标准的9例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IHES患者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22.66±12.86)... 目的:探讨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IHES诊断标准的9例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IHES患者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22.66±12.86)岁,男女比例1.25∶1,以腹痛、腹泻和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9例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66±19.88)%和(39.33±15.99)%。腹水为渗出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胃镜或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斑和暗红色颗粒增生,组织活检可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且结肠最易受累。6例患者腹部CT检查示胃壁或肠壁增厚。9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腹部症状消失,腹水吸收。随访2年,2例复发,余7例未见复发。结论:临床医生对胃肠道疾病进行常规诊疗时应考虑IHES的可能,以避免误诊、漏诊及延误治疗。该病确诊后首选类固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骨髓 腹腔积液 类固醇
下载PDF
粪便微生物移植与胃肠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白焕焕 周长丽 +2 位作者 刘立坤 程洪晶 孟祥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5-1008,共4页
肠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主要包括拟杆菌、厚壁菌门、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门等,约1 000~1 150种,数量可达1014左右〔1〕。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 肠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主要包括拟杆菌、厚壁菌门、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门等,约1 000~1 150种,数量可达1014左右〔1〕。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组成能维持长期相对稳定性,然而,人类肠道菌群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微生物移植 肠道菌群 胃肠外疾病
下载PDF
吉林地区1911枚大肠小息肉内镜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永 徐红 +2 位作者 孙岩 徐为然 张帆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10 mm的大肠小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将大肠小息肉分为〈6 mm小息肉组和6~10 mm小息肉组,对两组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及单发还是多发进行分析,并将大肠小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10 mm的大肠小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将大肠小息肉分为〈6 mm小息肉组和6~10 mm小息肉组,对两组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及单发还是多发进行分析,并将大肠小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分析两组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在肿瘤性大肠小息肉中分别对两组中的"高危"肿瘤及癌所占比例进行分析。结果:1911枚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为71%。与〈6 mm的大肠小息肉相比,6~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较高(84%)。在肿瘤性大肠小息肉中,6~10 mm的小息肉以多发息肉居多、"高危"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大(29%)及癌变率较高(2.5%)。肿瘤性息肉均好发于右袢结肠。总体上,"高危"肿瘤在大肠肿瘤性息肉中所占的比率是10%,癌在大肠肿瘤性息肉中的比率是0.9%。结论:〈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及"高危"肿瘤所占的比率均较高,与〈6 mm的大肠小息肉相比,6~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高危肿瘤及癌变率均较高,所以发现大肠小息肉后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6~10 mm的大肠小息肉发现后应尽早内镜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小息肉 肿瘤性息肉 内镜 病理
下载PDF
血清circDUSP16预测可切除胃癌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时阳 张路遥 +2 位作者 曹婷婷 张建广 金国花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 探讨血清circDUSP16是否可作为预测可切除胃癌(GC)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226例GC患者的血清样本。另在我院选择209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 目的 探讨血清circDUSP16是否可作为预测可切除胃癌(GC)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226例GC患者的血清样本。另在我院选择209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血清circDUSP16表达水平。化疗结束6个月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纳入化疗不敏感组,其余则纳入化疗敏感组。结果 GC组血清circDUSP1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01)。血清circDUSP16用于诊断G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95%CI:0.843~0.906)。95例(42.0%)GC患者在化疗结束6个月内复发。化疗不敏感组血清circDUSP1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敏感组(P<0.001)。血清circDUSP16预测化疗敏感性的AUC为0.898(95%CI:0.854~0.941),在最佳截断值1.870时,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9.8%和8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ircDUSP16是GC患者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因素(P<0.001)。根据GC患者血清circDUSP16中位值分为低表达组(<1.64)和高表达组(≥1.64)。GC患者基线血清circDUSP16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总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4.2%,低表达组患者中位OS期更长(P<0.001)。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circDUSP16是G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 血清circDUSP16高水平与GC辅助化疗耐药及生存预后不良有关,有希望作为GC辅助化疗疗效和不良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circDUSP16 可切除胃癌 辅助化疗 预后
下载PDF
联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24 h pH监测评估内镜阴性的老年胃灼热患者食管功能及其临床价值
9
作者 马坦坦 刘曼 +2 位作者 陈棒 徐红 王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676-3679,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及24 h pH监测评估内镜阴性的老年胃灼热患者疾病分布特点和食管运动功能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胃镜、HREM和24 h pH监测的老年胃灼热患者91例,分析其食管动力障碍类型及HREM相关参数变... 目的探讨联合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及24 h pH监测评估内镜阴性的老年胃灼热患者疾病分布特点和食管运动功能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胃镜、HREM和24 h pH监测的老年胃灼热患者91例,分析其食管动力障碍类型及HREM相关参数变化,并结合24 h pH监测对病因进行诊断和评估。结果基于HREM芝加哥分类标准v4.0,筛选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患者21例(包括5例贲门失弛缓症,4例EGJ流出道梗阻,8例食管无收缩,3例远端食管痉挛,1例高收缩食管)和食管裂孔疝2例。其余68例患者食管测压正常者45例(66.2%),无效食管动力(IEM)23例(33.8%);进一步根据罗马Ⅳ标准结合pH监测诊断分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24例,反流高敏感(RH)组15例,功能性胃灼热(FH)组29例。各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食管动力类型和EGJ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ERD组、RH组和FH组远端收缩积分(DCI)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阴性的老年胃灼热患者临床诊断异质性大,不能单独依靠内镜及症状诊断,有必要通过HREM排除严重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联合pH监测可以鉴别功能性食管疾病和筛选真正的GERD。IEM是最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但绝大部分患者食管测压是正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 反流高敏感 测压 PH值监测
下载PDF
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在消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更 李欣彤 +2 位作者 杨栋 赵卓 杨落落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00-503,共4页
目的本研究借助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探讨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研究生内镜教学及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9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学习内镜操作的研究生30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内镜虚... 目的本研究借助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探讨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研究生内镜教学及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9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学习内镜操作的研究生30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实例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边学边做。对比两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可独立完成时间、单独操作时间、熟悉度等技术指标,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经内镜模拟机学习后,操作考核、独立完成时间、单独操作时间及熟练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经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在学习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教学模式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镜教学过程中,采用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学生内镜操作能力,缩短学习时间,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虚拟仿真模拟系统 消化内镜 研究生教学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欣彤 汤赢 +1 位作者 唐彤宇 陈更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4-1399,共6页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所致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在中老年人群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更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HHT发病机制主要与ENG、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 (ACVRL4)、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 (ALK1)和母亲DPP同源物4 (Sma...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所致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在中老年人群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更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HHT发病机制主要与ENG、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 (ACVRL4)、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 (ALK1)和母亲DPP同源物4 (Smad4)基因突变有关,消化道出血作为HHT的少见并发症,考虑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常伴有家族遗传史和鼻出血病史。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并需与其他毛细血管疾病相鉴别。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但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就HHT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HHT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提高疾病诊断率,为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消化道出血 老年 内镜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12
作者 徐徐 刘曼 王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371-5375,共5页
老年人群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高危人群,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的GERD患病率从6.0%升高至10.6%,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增加[1],这可能与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老年GERD患者病因复... 老年人群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高危人群,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的GERD患病率从6.0%升高至10.6%,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增加[1],这可能与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老年GERD患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易误诊或漏诊,而且容易伴随多种并发症或合并心理障碍,由于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限制,具有不易痊愈的特点[2],给患者及家人、卫生服务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药物治疗 抑酸药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佳 杨落落 +3 位作者 周长丽 何平 孙逊 孟祥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和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检测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OR=6.26,95%CI:3.79~10.33)、高水平甘油三酯(TG)(P=0.043,OR=1.63,95%CI:1.02~2.63)、男性(P=0.001,OR=2.05,95%CI:1.35~3.11)及年龄大于66岁的高龄患者(P=0.005,OR=1.90,95%CI:1.21~2.98)结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升高,2组研究对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t=-4.497,P<0.01)、TG水平(t=-2.116,P=0.036)、TC水平(t=-3.843,P<0.001)及高脂血症(HLP)比例(χ~2=9.458,P=0.002)明显高于右半结肠息肉患者,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高于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t=2.049,P=0.042),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H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及HLP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高水平LDL-C及高水平TG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升高与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发病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丽波 何平 +1 位作者 吴双 刘玉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0-251,共2页
关键词 经鼻肠梗阻导管 炎性肠梗阻 术后
下载PDF
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措施对老年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琪 钱东华 +1 位作者 郑爽 王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842-5843,共2页
目的分析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措施对老年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目的分析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措施对老年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浆D-D和Fb水平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标志物CA72-4和CA19-9的水平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两组血清CEA、CA72-4、CA19-9水平在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第4周,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且观察组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D-D、Fb水平在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第4周,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且观察组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缓解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M自理理论 肺癌 临床护理 肿瘤标志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诊断治疗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坦坦 徐红 +1 位作者 王京 张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7-229,共3页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是周围神经干中常见的肿瘤,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5—2):1,该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小于40岁人群少见。发病部位以脑和脊髓为主,在四肢、颈部等部位的大神经也较多见,但消化系统及腹腔者少...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是周围神经干中常见的肿瘤,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5—2):1,该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小于40岁人群少见。发病部位以脑和脊髓为主,在四肢、颈部等部位的大神经也较多见,但消化系统及腹腔者少见。Pasquazzi等第一次报道该肿瘤,顾乃敏等报道该肿瘤30余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间质瘤 双镜联合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相关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长丽 白焕焕 +4 位作者 程洪晶 张盼盼 白蔷薇 孙逊 孟祥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86-1787,共2页
目前,我国老年人非甾体类抗感染药(NSAIDs)的使用率逐年增高,其主要用于抗风湿治疗、抗凝治疗、止痛、感冒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即使使用小剂量的NSAIDs也会使上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增加约3倍[1]。NSAIDs并发溃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 目前,我国老年人非甾体类抗感染药(NSAIDs)的使用率逐年增高,其主要用于抗风湿治疗、抗凝治疗、止痛、感冒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即使使用小剂量的NSAIDs也会使上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增加约3倍[1]。NSAIDs并发溃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60岁;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大剂量或应用多种NSAIDs;合并使用类固醇药物;合并使用抗凝剂;伴心血管病或肾病。NSAIDs中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性溃疡比例最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感染药 阿司匹林 消化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
下载PDF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佰花 王丹 +2 位作者 王京 马丽红 唐彤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症状、胃镜及24 h食管pH监测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资料完整的老年人30例和非老年人40例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典型反酸、胃烧灼积分低于非老年组(P<0...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症状、胃镜及24 h食管pH监测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资料完整的老年人30例和非老年人40例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典型反酸、胃烧灼积分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重度食管炎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24 h食管pH监测结果中pH<4的总时间百分比、pH<4的卧位总时间百分比、反流持续≥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典型胃烧灼、反酸症状少见,但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高,胃镜下食管黏膜损害程度较重,24 h食管pH监测食管酸暴露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pH监测 胃镜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36
19
作者 徐佰国 王英凯 +2 位作者 王策 孟祥伟 王丽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65-2667,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基因易感个体决定,免疫反应增强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并且许多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动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基因易感个体决定,免疫反应增强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并且许多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动作用,环境、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可能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基于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益生菌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世平 徐红 +1 位作者 王琇 李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4-1036,I0006,共4页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病变充分隆起,沿标记点外缘将黏膜层环周切开,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病变至整块剥离,最后进行必要的止血及钛夹闭合创面。结果:术后病理显示,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且含有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NSE(+)/(-),CK(-),SMA(-),CD117(-),desmin(-),证实为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术后顺利恢复,术后16个月复查,2例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颗粒细胞瘤 超声胃镜 免疫组织化学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