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化语境下社会科学传播普及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晓雨 《东西南北》 2022年第16期20-22,共3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不再是大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而是呈现双向互动甚至多元互动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语境才能使社会科学获得更好的传播。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科学传播的内涵着手,通过...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不再是大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而是呈现双向互动甚至多元互动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语境才能使社会科学获得更好的传播。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科学传播的内涵着手,通过分析社会科学传播的模式演进以及意义变化来进一步探讨信息化语境下社会科学传播普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社会科学 传播普及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戚萌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70-73,91,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发展的深度变革,对于如何处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式工业建筑,如何有效保护并活化利用遗留下来的大批量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工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工...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发展的深度变革,对于如何处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式工业建筑,如何有效保护并活化利用遗留下来的大批量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工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工业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命脉,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及经济价值。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统筹城市的文化特性、审美特性、地域习俗等关系,加强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复合、更新以及延伸,保存工业文化印记,激活传统老工业区,可以为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工业文化遗产 保护与活化利用
下载PDF
微流控技术在抗感染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柳博洋 朱琳静 +2 位作者 方芳 齐妍 崔雪玲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涉及多种免疫细胞活化、迁移及病原体清除过程。因此,免疫细胞行为及病原体检测就成为疾病诊断和预测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基于微流控芯片开发的多种免疫细胞行为检测技术,以及...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涉及多种免疫细胞活化、迁移及病原体清除过程。因此,免疫细胞行为及病原体检测就成为疾病诊断和预测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基于微流控芯片开发的多种免疫细胞行为检测技术,以及细菌生长和药物筛查方法,因具有微型化、高通量、高敏感度、快速分析及低消耗等优势,已经在生物学、药理学及临床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广泛使用。因此,本文对微流控技术在固有免疫细胞迁移、细胞核变形、致病菌及病毒快速检测等抗感染免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微流控技术在抗感染免疫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感染免疫 细胞迁移 细菌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科研教学协同思维的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石岩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1-82,共2页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科研资源共享与整合、以科研成果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等方式的可行性,探索了将科研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科研教学协同思维 本科院校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构建与效应分析
5
作者 邓晓雨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第21期25-26,共2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普传播体系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文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对线上科学普及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展开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科普传播体系机制的构建路径与新媒体传播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传播 科学普及 新文化传媒
下载PDF
时代书写与史诗品格——评王火《战争和人》
6
作者 戚萌 《阿来研究》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王火卷帙浩繁、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是一部高屋建瓴地对中国抗战历史进行真实回顾和严肃反思的史诗级巨著。作者以近乎纪实的严谨态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其深邃高远的立意及辽阔宽广的视野,将中国抗... 王火卷帙浩繁、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是一部高屋建瓴地对中国抗战历史进行真实回顾和严肃反思的史诗级巨著。作者以近乎纪实的严谨态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其深邃高远的立意及辽阔宽广的视野,将中国抗日战争中各种政治力量复杂斗争下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以丰厚的艺术内蕴和史诗魅力,为中国抗战小说提供了新范本。作者以童霜威一家人的生活为中心,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舞台,以父子二人的心理转变和命运轨迹揭示了蕴藏在历史巨幕之后的悲怆国史,具有深广壮阔、宏伟丰繁的史诗品格,其独特的审美张力,彰显出纯粹、持久的审美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品格 《战争和人》 抗战小说 中国近现代历史 审美内蕴 命运轨迹 民族解放 审美张力
原文传递
论严歌苓《芳华》中的后革命叙事
7
作者 戚萌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8年第1期183-188,共6页
对于'文革'的伤痕记忆使书写革命成了几代作家笔耕不辍的主题,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编织着特殊时代的'文革记忆',从最初的宏大叙事到后期的日常叙事,革命历史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遭遇了多重书写,进入了后革命叙事时代。旅... 对于'文革'的伤痕记忆使书写革命成了几代作家笔耕不辍的主题,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编织着特殊时代的'文革记忆',从最初的宏大叙事到后期的日常叙事,革命历史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遭遇了多重书写,进入了后革命叙事时代。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其童年亲历'文革'的经历一次次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中国政治的波诡云谲、风云变幻。她用狂欢的故事与狂欢的语言,细数不仅仅是'芳华'时代的美好青春韶光,更为重要的是展示出了我们从未曾发掘的内心黑洞到恍然的幽秘心理。在严歌苓笔下恣肆飞扬的文字中,有举重若轻的幽默、攻城略地的反讽、最终审视于'人性'这个终极的命题,审视于我们终归与心同在、难以启齿、难于关注的'自我'。当日常隐于荒诞,荒诞形变为日常,穿梭周而复始在不同年代,但不可或缺的是清醒、批判以及反思和救赎。严歌苓正是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视人类生存的本质,深度剖析了个体在群体强权面前的无助以及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沦丧,边缘身份以及双重文化的视野更是拓宽了严歌苓独具的视野,使其新作《芳华》更加凸显出其独特的后革命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芳华》 后革命叙事 人性 反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