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眠疗法对中枢性高热治疗的护理体会
1
作者 韩素华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1年第1期191-192,共2页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报而出现的临床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及脑部手术等。其发热特点是:①体温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高热数小时甚至数天,无寒战;②体温多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体温高而肢体体温...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报而出现的临床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及脑部手术等。其发热特点是:①体温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高热数小时甚至数天,无寒战;②体温多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体温高而肢体体温不高,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③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④一般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效果不好;⑤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加重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细胞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以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织的损害。传统的药物和物理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慢且极易弹,护理工作繁琐。因此,我科多次以冬眠疗法为主的中和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效果显著。关键词:冬眠疗法中枢性高热临床资料和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成功的为22例重型颅脑外伤、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行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8例手术后出现中枢性高热,经过应用冬眠疗法及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将冬眠疗法对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高热 冬眠疗法 高热治疗 护理工作 体温调节中枢 物理降温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重型颅脑外伤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仲丛江 翟振宏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12期114-114,共1页
目的: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炎性反应介质的研究,探讨重度创伤伴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多发伤的患者,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均≥16分。根... 目的: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炎性反应介质的研究,探讨重度创伤伴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多发伤的患者,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均≥16分。根据是否伴有失血性休克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创无休克组(B组)和重创伴休克组(C组);另外,随机选取1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后的第1天(T1)、第3天(T2)、第5天(T3)、第14天(T4)晨间空腹抽取静脉血6~8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介素一2(IL-2)、白介素一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在实验组中TIL-6的血清水平峰值出现在伤后第3天,IL-10的峰值出现在第5天,之后渐降低,二者峰值较对照组(A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二者在C组各时点的水平往往高于B组同时点的水平;IL-2的水平则是降低的,最低点出现在第5天。结论:在实验组中IL-6的血清水平峰值均出现在伤后第3天,IL-10的峰值出现在第5天,之后渐降低,二者峰值较对照组(A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二者在C组各时点的水平往往高于B组同时点的水平;IL-2的水平则是降低的,最低点出现在第5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失血性休克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脑出血微创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后的护理体会
3
作者 韩素华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214-215,共2页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术后常伴有高热、感染等...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术后常伴有高热、感染等并发症,其至导致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软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