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艾春红 冯晓凡 《吉林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47-48,共2页
本文分析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 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论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在东北生态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
作者 雷加雨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7-59,共3页
对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在东北生态体系建设中对国土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大坝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和工业经济发展等多元化战略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妥善解决好林、农、牧矛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在东北生态体系建设中对国土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大坝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和工业经济发展等多元化战略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妥善解决好林、农、牧矛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展科学研究与落实保护区管理权限实现科学管理等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三湖保护区 生态区位 战略地位 建设对策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模式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青宇 程岩 迟岩 《吉林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24-28,共5页
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其运行也偶遇惑境。本文辅以吉林省三湖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实践,从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支持、缺失、运行、氛围等多重角度,佐证其可行,分析其阻碍,把握其关键,论述其参与,客观地对自然保护区共管共... 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其运行也偶遇惑境。本文辅以吉林省三湖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实践,从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支持、缺失、运行、氛围等多重角度,佐证其可行,分析其阻碍,把握其关键,论述其参与,客观地对自然保护区共管共建模式进行探讨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共管共建 模式
下载PDF
三湖保护区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及其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4
作者 衣财 高巍 孔祥木 《吉林林业科技》 2003年第5期49-51,共3页
本文论述了三湖保护区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进行污染防治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三湖保护区 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 发展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下载PDF
社区共管下保护区发展战略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雷加雨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70,共6页
从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即林经矛盾、林牧矛盾、林农矛盾、林企矛盾、林旅矛盾以及社区对水体污染的矛盾,从而引入了社区共管的参与式保护区管理方式。探讨了社区共管下的保护区发... 从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即林经矛盾、林牧矛盾、林农矛盾、林企矛盾、林旅矛盾以及社区对水体污染的矛盾,从而引入了社区共管的参与式保护区管理方式。探讨了社区共管下的保护区发展战略措施,并对其成效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三湖保护区 社区共管 发展战略 成效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森林植被固碳现状与速率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春楠 韩士杰 +2 位作者 郭忠玲 郑金萍 程岩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53,共13页
通过对吉林省森林植被的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以及植被样品含碳率测定,结合吉林省2009年和2014年森林清查数据,估算了区域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在不同林分和同类林分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 通过对吉林省森林植被的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以及植被样品含碳率测定,结合吉林省2009年和2014年森林清查数据,估算了区域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在不同林分和同类林分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不足乔木层生物量的3%,灌木植物的生物量略高于草本植物和幼树。不同林分类型的乔木含碳率介于45.80%–52.97%之间,整体表现为针叶林高于阔叶林;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为39.79%–47.25%和40%左右。吉林省森林植被碳转换系数以0.47或0.48更为准确,若以0.50或0.45作为植被的碳转换系数计算碳储量,会造成±5.26%的偏差。吉林省森林植被不仅维持着较高的碳库水平,而且极具碳汇能力;2009年和2014年碳储量分别为471.29 Tg C和505.76 Tg C,累计碳增量34.47Tg C,平均每年碳增量6.89 Tg C·a–1;碳密度由64.58 t·hm^(–2)增至66.68 t·hm^(–2),平均增加2.10 t·hm^(–2),固碳速率0.92 t·hm^(–2)·a–1。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增长主体是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和阔叶混交林,合计碳增量占总体的90.34%。受植被发育引起的生物量增长、林分龄组晋级以及森林经营所引起的面积变化影响,各龄组植被碳增量为幼龄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表现为负增长;固碳速率为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市/区分布整体表现为自东向西明显的降低变化;碳增量以东北和中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固碳速率整体以南部的通化地区和白山地区相对较高,中部的吉林地区和东部的延边地区次之,西部的白城地区、松原地区等地呈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林下植被 含碳率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速率 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早春类短命植物生物量研究(Ⅱ)——多被银莲花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范春楠 程岩 +2 位作者 郑金萍 杨学东 王月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采用全收获法研究多被银莲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多被银莲花在株高达12 cm以上时开花、结果;随株高级的增大,茎叶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果生物量增长明显,花生物量呈单峰型变化;根冠比呈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物候期的推移... 采用全收获法研究多被银莲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多被银莲花在株高达12 cm以上时开花、结果;随株高级的增大,茎叶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果生物量增长明显,花生物量呈单峰型变化;根冠比呈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物候期的推移,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增加4.31,5.30和3.45倍;生物量分配表现出由地下向地上转移和由生长向繁殖转移的特点,体现了多被银莲花将有限资源再分配于生长和繁殖之间的生存策略.采用直线、指数、对数和幂函数拟合的多被银莲花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方程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但验证结果仅有幂函数均达到了建模标准,为多被银莲花生物量预测的最优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类短命植物 多被银莲花 生物量 分配特征 模型构建
下载PDF
早春类短命植物生物量研究(Ⅰ)——齿瓣延胡索生物量特征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范春楠 程岩 +2 位作者 郑金萍 刘彬 刘鹤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790-795,共6页
以早春类短命植物齿瓣延胡索为对象,采用全收获法研究其生物量及分配特征,构建株高与生物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齿瓣延胡索的高生长在进入花果并存期后基本停止,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随生长发育不断增加,在花果并存期达到最高,但在果... 以早春类短命植物齿瓣延胡索为对象,采用全收获法研究其生物量及分配特征,构建株高与生物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齿瓣延胡索的高生长在进入花果并存期后基本停止,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随生长发育不断增加,在花果并存期达到最高,但在果期下降;生物量分配在营养生长期至花期由地下向地上转移,进入花果并存期和果期又转为地下积累.茎叶生物量比例在营养生长期和花期增大,在花果并存期和果期趋于稳定.花果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大,表明了齿瓣延胡索在发育过程中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的生活对策.以株高为自变量构建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4种线性回归方程均具有较高的R2值,拟合结果显示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优于地下生物量,其中总生物量的直线、指数和幂函数拟合方程和地上生物量的指数方程均达到建模标准,可为齿瓣延胡索资源储量的估算及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类短命植物 齿瓣延胡索 生物量 分配比例 模型构建
下载PDF
早春类短命植物生物量研究(Ⅲ)——顶冰花生物量特征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郑金萍 范春楠 +2 位作者 程岩 刘彬 李金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以早春类短命植物顶冰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顶冰花的单株生物量平均为0.316 2 g,地下部分较地上部分平均高出37.92%.随着叶长的增大,叶生物量、果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 以早春类短命植物顶冰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顶冰花的单株生物量平均为0.316 2 g,地下部分较地上部分平均高出37.92%.随着叶长的增大,叶生物量、果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而花生物量显著减小.有性生殖生长与植株个体大小的关系密切,占总生物量的5.47%~19.42%,平均为11.92%;占营养器官的比例平均为14.41%,表现出随叶长的增大呈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根冠比介于0.93~1.86,平均为1.33,随叶长的增大呈单峰型变化.整体来看,顶冰花的生物量有随生长发育由地上生长转为地下生长,再由地下生长转为地上为主的变化和从营养生长逐渐转向有性生殖的趋势.以叶长为自变量拟合顶冰花地上、地下和全株的4种生物量估测模型,除地下生物量的指数模型外,拟合和验证结果均达到相关建模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类短命植物 顶冰花 生物量 模型构建
下载PDF
关于森林培育技术现状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岩 沈垭琢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第32期269-269,共1页
人工森林的培育与利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有限的林地和环境资源高效地培育人工森林,就要求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回顾了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分析了已颁布的森林培育技术标准的特点,指出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存在门... 人工森林的培育与利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有限的林地和环境资源高效地培育人工森林,就要求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回顾了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分析了已颁布的森林培育技术标准的特点,指出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存在门类不全,战术性标准多,战略性标准少等问题,提出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 培育技术 现状分析
下载PDF
早春类短命植物生物量研究(Ⅳ)——荷青花生物量及其模型构建
11
作者 范春楠 程岩 +2 位作者 郑金萍 刘彬 赵哲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基于荷青花在药用、观赏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利用全株收获法采样,经分选、烘干、称重和数据统计后,获得了荷青花生物量及分配特征,并以其易测生长指标为自变量构建了总生物量的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基于荷青花在药用、观赏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利用全株收获法采样,经分选、烘干、称重和数据统计后,获得了荷青花生物量及分配特征,并以其易测生长指标为自变量构建了总生物量的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荷青花群丛在营养生长停止期,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配在个体间有较大差异,但平均丛高和根冠比变化较小;地下部分所支持的丛幅冠、丛株数和花果数等存在一定的供给限制,且这种限制与地下生物量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荷青花生物量随各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根冠比的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荷青花存在权衡有限光合资源分配的能力.荷青花生物量模型以多元线性回归的拟合结果较好,但考虑自变量过多带来的系统误差,生物量预估模型可选用以丛株数和花果数为自变量的拟合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类短命植物 荷青花 生物量 分配比例 模型构建
下载PDF
红松果林建立与培育的若干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洪彪 张德平 李伟东 《吉林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52-55,共4页
以培育和栽植嫁接苗方式建立红松果林是建设高质量红松果林的唯一途径,选择和繁殖种子高产无性系是最重要的基础,适宜的园址立地因子是母树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足够的无性系数量和科学配置以及抚育管理是实现种子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红松果林 结实性状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美味牛肝菌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艾畅 高巍 《吉林林业科技》 2005年第6期46-47,共2页
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美味牛肝菌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初步摸清了美味牛肝菌的生态习性以及不同生态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美味牛肝菌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油松抑制细菌作用年变化的规律
14
作者 高巍 《吉林林业科技》 2005年第6期30-30,45,共2页
应用撞击平皿法,采用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对油松抑制细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抑制细菌能力8-10月份最强;1月份、12月份抑制细菌能力最弱。
关键词 油松 抑菌作用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的评估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杨树春 杨楠 《科技与生活》 2009年第24期101-101,共1页
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的投资过程中,以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托,针对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给出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建议,使得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的投资决策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 评估 效益评估 群体决策 招标 后评估
下载PDF
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建议
16
作者 杨树春 杨楠 《科技与生活》 2009年第23期97-97,共1页
电力行业的改革包括政府职能和对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就是对电力企业的改革。
关键词 电力改革 政府职能 监管职能 市场化
下载PDF
电力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17
作者 杨树春 杨楠 《科技与生活》 2010年第1期99-99,共1页
电力市场化改革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机遇和风险的分析,针对电力市场的供求变化,确立新的营销观。
关键词 市场化 改革 机遇 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