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参皂苷Rg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杭 陈佳祺 +2 位作者 王首寒 杨洪军 王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5-1181,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Rg1处理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开腹后闭腹;模型组大鼠开腹后逆行向胆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0.15μL...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Rg1处理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开腹后闭腹;模型组大鼠开腹后逆行向胆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0.15μL·kg-1)诱导SAP;Rg1处理组大鼠术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Rg1 (4 mg·kg-1),制备SAP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术前30 min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内皮素1 (ET-1)、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及肌酸激酶MB (CK-MB)、肌钙蛋白I(cTnI)和淀粉酶活性。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心率(HR)、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NOX) 2、NOX4、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内毒素、 IL-1β和ET-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CK-MB、cTnI和淀粉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Rg1处理组大鼠血清中TNF-α、内毒素、IL-1β和ET-1水平降低(P<0.05),CK-MB、cTnI和淀粉酶活性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和LVDs明显增加(P<0.05),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Rg1处理组大鼠LVDs明显减小(P<0.05),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X2、NOX4、p-p38、p-ERK1/2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Rg1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X2、NOX4、p-p38、p-ERK1/2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Rg1对SAP大鼠心脏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Rg1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进而降低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重症急性胰腺炎 心脏损伤 NADPH氧化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下载PDF
SIRT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浸润水平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王首寒 武艳 孙小单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775-780,共6页
目的探索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7(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homolog protein 7,SIRT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浸润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Oncomine数据库和GEPIA数据库中SIRT7 mRN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收集27例... 目的探索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7(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homolog protein 7,SIRT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浸润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Oncomine数据库和GEPIA数据库中SIRT7 mRN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收集27例临床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IRT7蛋白水平表达情况。分析SIRT7与胰腺癌免疫浸润水平的关系。利用cBioPortal平台中胰腺癌样本的RNA测序数据,分析SIRT7基因突变情况。利用STRING数据库预测胰腺癌中与SIRT7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Oncomine、GEPIA数据库分析及临床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在胰腺癌组织中SIRT7的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SIRT7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浸润的效应记忆CD8^(+)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等表达呈负相关,与辅助性T细胞17呈正相关。cBioPortal平台检索到的749例胰腺癌样本中13例发生SIRT7基因变异,总变异率为1.73%。组蛋白脱乙酰酶1/2/4/6/8/11(HDAC 1/2/4/6/8/11)、肿瘤蛋白p53、叉头盒转录因子O3等蛋白与SIRT7有明显相互作用,上述蛋白参与了组蛋白去乙酰化、调节DNA转录等多种生物过程,且与细胞周期、Notch等多条肿瘤相关通路有关。结论SIRT7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水平密切相关,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参与胰腺癌相关分子通路。SIRT7可能成为胰腺癌诊断、治疗及免疫疗效评估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7 免疫浸润
下载PDF
PAK4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旭 张庆 +1 位作者 郭帅 李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年第21期5359-5365,共7页
随着对肿瘤的持续研究,P21活化激酶(PAK)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AKs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鸟苷三磷酸蛋白酶(Rho-GTPase)细胞分裂周期(Cdc)42和Rac相关C3肉毒菌毒素底物(Rac)1的下游效应分子〔1〕。其中... 随着对肿瘤的持续研究,P21活化激酶(PAK)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AKs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鸟苷三磷酸蛋白酶(Rho-GTPase)细胞分裂周期(Cdc)42和Rac相关C3肉毒菌毒素底物(Rac)1的下游效应分子〔1〕。其中PAK4是Ⅱ组PAK家族的代表性成员,在细胞水平上介导肿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包括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肿瘤的耐药和免疫逃逸,此外,小分子PAK4抑制剂已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对PAK4及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及靶向PAK4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筛选,对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1活化激酶 肿瘤进展 信使转导 肿瘤免疫
原文传递
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张旭 张庆 +3 位作者 郭帅 李木 王远发 李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3-1632,共10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手术仍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而新辅助治疗能够将最初不可切除的病变转化为可切除的病变,改善患者预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否将贝伐珠单抗常规用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 背景与目的:目前,手术仍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而新辅助治疗能够将最初不可切除的病变转化为可切除的病变,改善患者预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否将贝伐珠单抗常规用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患者接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吉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胃腹部肿瘤外一科行联合应用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LAR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26例行XELOX(奥沙利铂联合卡培宾)+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化疗+贝伐珠单抗组),19例行放疗同步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序贯治疗的新辅助方案(放化疗+贝伐珠单抗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显示,两组患者肿瘤缓解率分别为84.61%和94.74%,疾病控制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CEA、CA19-9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手术及术后病理评估中,化疗+贝伐珠单抗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Dixion切除+D2淋巴结清扫,其中的10例患者进行了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病理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18.3枚,转移淋巴结2.1枚;肿瘤退缩分级(TRG)0级2例(7.69%)、1级8例(30.77%)、2级10例(38.46%)、3级6例(23.08%)。放化疗+贝伐珠单抗组中15例患者实施了Dixion切除+D2淋巴结清扫,2例患者实施了Miles手术,1例患者因困难骨盆且盆腔粘连严重无法实施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盆底粘连严重术中探查无法切除,15例进行Dixion手术的患者均实施了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术后病理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18.5枚,转移淋巴结1.6枚;TRG 0级2例(10.53%)、1级7例(36.84%)、2级6例(31.58%)、3级2例(10.53%)。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显示,肿瘤上下切缘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无肿瘤残留。全组共55例次经历了新辅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所有的不良反应评估均为1~2级,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对于LARC患者,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有效,治疗中可以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同时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进行放疗或不进行放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概率,增加了保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
原文传递
槐耳清膏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关铁军 刘岩 +4 位作者 杨玉波 王斌 齐晓红 陈峰 李慧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中药槐耳清膏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其对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耳清膏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采用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Boyde... 目的中药槐耳清膏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其对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耳清膏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采用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Boyden趋化小室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对MMP-9表达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槐耳清膏对HCT1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具有药物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细胞共培养96小时后,槐耳淸膏的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10 mg/m L、20 mg/m L和30 mg/m L槐耳淸膏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5%(P=0.025),42%(P=0.032)和67%(P=0.018)。槐耳清膏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11 mg/m L药物的抑制率为63%(P=0.01);槐耳清膏(8mg/m L和11mg/m L)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中MMP-9的表达量下降(2.73±0.32 vs 4.8±0.36,P=0.02;1.46±0.25 vs 4.8±0.36,P=0.004);槐耳清膏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体外试验证实槐耳清膏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和下调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仙龙颗粒对大鼠癌变模型血清中分子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高尔基磷酸化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卓 李明晶 +1 位作者 郭环宇 景年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仙龙颗粒对于血清中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高尔基磷酸化蛋白2(GOLPH2)分子表达的调控效果及仙龙颗粒的抗癌机制。 方法选择250只SD大鼠予以致癌剂构建肝癌大鼠模型,将其平均分成5组各50只,分别为阳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仙龙颗粒对于血清中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高尔基磷酸化蛋白2(GOLPH2)分子表达的调控效果及仙龙颗粒的抗癌机制。 方法选择250只SD大鼠予以致癌剂构建肝癌大鼠模型,将其平均分成5组各50只,分别为阳性对照组[静脉注射顺铂(DDP),60 mg/m2]、低剂量组(喂养仙龙颗粒水溶液,1.0 g/ml)、中剂量组(喂养仙龙颗粒水溶液,2.0 g/ml)、高剂量组(喂养仙龙颗粒水溶液,6.0 g/ml)、阴性对照组(喂养蒸馏水),另取50只健康SD大鼠作空白组。对各组的大鼠进行肝脏肿瘤切除术,在手术前1周、手术后第6、12、24、36周分别按各组要求给药并每组处死1只SD大鼠作肝脏病理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剩余生存大鼠血液中的HBEGF、GOLPH2水平,统计HBEGF、GOLPH2阳性表达率。 结果死亡率方面,低剂量组术前1周为4.0%,术后36周为37.0%;中剂量组术前1周为2.0%,术后36周为2.4%;高剂量组术前1周为0.0%,术后36周为14.0%;GOLPH2阳性率,低剂量组术前1周为62.0%,术后36周为22.2%(χ^2=9.577,P=0.002);中剂量组术前1周为64.0%,术后36周为7.1%(χ^2=28.941,P=0.000);高剂量组术前1周为20.0%,术后36周为38.2%(χ^2=7.092,P=0.008);HBEGF阳性率,低剂量组术前1周为58.0%,术后36周为22.0%(χ^2=7.666,P=0.006);中剂量组术前1周为62.0%,术后36周为16.7%(χ^2=17.525,P=0.000);高剂量组术前1周为56.0%,术后36周为29.4%(χ^2=4.752,P=0.029)。不同剂量的仙龙颗粒均能显著降低大鼠的死亡率、血清中HBEGF、GOLPH2的阳性率,但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效果不及中剂量组。 结论仙龙颗粒可下调肝癌大鼠血清中HBEGF、GOLPH2的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达到抗癌、延长存活时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龙颗粒 大鼠癌变模型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高尔基磷酸化蛋白2 调控作用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关铁军 杨玉波 +9 位作者 王斌 陈峰 刘峰 王晓明 华南 周平 闫光志 吕牮 王帅 郝彦勇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及其在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随访的6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病理因素、组织学分化程度的...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及其在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随访的6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病理因素、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Ang-2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Ang-2表达率为70%;Ang-2表达与病理因素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Х^2=5.424,P=0.025);Ang-2高表达中低分化比例高(6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33.3%、16.7%和89.6%、50.0%、25.0%(Х^2=6.477,P=0.021)。高表达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结论Ang-2表达多寡与HCC组织分化程度相关,与病理因素无关;Ang-2高表达者生存期低。Ang-2是肝癌切除术后判定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2 肝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lncRNA ZSCAN16-AS1通过激活mTOR-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1
8
作者 牛凯 戴继鑫 +1 位作者 严京哲 张蕊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研究ZSCAN16-AS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临床数据库GEPIA和25例肝癌临床样本验证ZSCAN16-AS1在肝癌中的表达属性;利用siRNA介导敲低ZSCAN16-AS1表达,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其在肝癌发... 目的研究ZSCAN16-AS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临床数据库GEPIA和25例肝癌临床样本验证ZSCAN16-AS1在肝癌中的表达属性;利用siRNA介导敲低ZSCAN16-AS1表达,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ZSCAN16-AS1调控基因在25组肝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属性,通过细胞功能试验验证其作用。通过查阅文献探索ZSCAN16-AS1调控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ZSCAN16-AS1与其调控基因对信号通路中关键靶基因的调控情况。结果 GEPIA数据库和25组肝癌临床样本显示ZSCAN16-AS1在肝癌中显著高表达(P<0.05)。敲低ZSCAN16-AS1表达,肝癌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F=36.350,P<0.001),克隆形成速率明显减慢。核质分离实验结果验证,ZSCAN16-AS1位于细胞核内,ZSCAN16-AS1正调控其附近基因ZSCAN16的表达,但不调控附近ZNF165和ZKSCAN8的表达。ZSCAN16在25组肝癌临床样本中显著高表达(P<0.001),且高表达预后差(Logrank P=0.037);敲低ZSCAN16表达,肝癌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减慢(F=396.841,P<0.001)。在肝癌细胞内敲低ZSCAN16和ZSCAN16-AS1表达,AKT、PI3K不变,其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在敲低ZSCAN16-AS1表达的肝癌细胞内回补ZSCAN16,AKT、PI3K磷酸化水平恢复正常。在敲低ZSCAN16-AS1表达导致肝癌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减慢的细胞内回补ZSCAN16,细胞增殖速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ZSCAN16-AS1是通过调控ZSCAN16的表达参与mTOR-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ZSCAN16-AS1 ZSCAN16 mTOR-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