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伟 王斐 +2 位作者 秦启生 胡俊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33-134,137,共3页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痉挛 肌红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死后自家消化致胃穿孔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良 彭东兵 刘艳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死后 自家消化 胃穿孔 法医鉴定
下载PDF
华-佛氏综合征猝死3例分析
3
作者 夏胜海 陈新山 +1 位作者 秦启生 宋连芳 《刑事技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43,共2页
华-佛氏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s syn-drome)为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一种类型,五、六十年代较常见,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目前在法医工作中并不多见,现将笔者所遇3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案例资料例1 黄某,男,7个月.1999年2... 华-佛氏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s syn-drome)为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一种类型,五、六十年代较常见,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目前在法医工作中并不多见,现将笔者所遇3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案例资料例1 黄某,男,7个月.1999年2月25日零时许,黄因出现发热,到一诊所就医,诊断为“感冒”,给予柴胡、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用药后无明显好转,当日上午10时其父母发现黄全身出现紫黑色的出血点,仍发热,精神极差,急送某大医院,经抢救无效于上午11时40分死亡.尸检见颈部、胸腹部及双下肢有点状出血点.脑重950克g,脑膜血管淤血明显,脑水肿;镜下蛛网膜内及其下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或渗出(图1).肾上腺呈暗红色,切面明显出血;镜下肾上腺皮质、髓质出血,以髓质明显,部分区域正常结构消失,皮质细胞脂质脱失.其它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尸检诊断:华-佛氏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 脑膜炎双球菌 肾上腺出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性白细胞 例分析 法医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 脑水肿
下载PDF
迁延性缢死并发心肌梗死一例
4
作者 李玲 M.Golle JE.Smialek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1期36-37,共2页
病例介绍死者,白人,男,29岁。因抢劫罪被关进监狱。两天后监狱看守查房时,发现犯人将床单撕成条状一端缠绕颈部形成闭锁式的固定绳结,另一端系在牢房窗子的保险杠上,头向前倾垂,身体斜带着墙壁,双脚着地,呼吸停止。同时在水池边发现一... 病例介绍死者,白人,男,29岁。因抢劫罪被关进监狱。两天后监狱看守查房时,发现犯人将床单撕成条状一端缠绕颈部形成闭锁式的固定绳结,另一端系在牢房窗子的保险杠上,头向前倾垂,身体斜带着墙壁,双脚着地,呼吸停止。同时在水池边发现一遗书。当看守剪断缢绳.解开绳套,放下此人时,心跳、呼吸均已停止,深浅反射消失。救护人员对其立即进行心脏复苏、人工呼吸,并送到急诊室进行气管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延性缢死 并发心肌梗死 法医鉴定学
下载PDF
实验性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时间性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高举 秦启生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7-11,共5页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酸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物,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存活时间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伤后3h可见NSE和GFAP染色变化,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脑皮质...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酸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物,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存活时间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伤后3h可见NSE和GFAP染色变化,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脑皮质内挫伤处周围神经元逐步减少,而星形胶质细胞则逐渐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后早期存活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免疫组化 神经元 胶质纤维 病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