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齐然 白一玄 +2 位作者 魏玉华 许艳 施宝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普遍存在于组织间质中,对组织损伤修复、机体免疫调控等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称为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且与正常组织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调控功能、基因表型等方面有所区别。可以... 间充质干细胞普遍存在于组织间质中,对组织损伤修复、机体免疫调控等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称为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且与正常组织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调控功能、基因表型等方面有所区别。可以说,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是独立于正常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殊亚型。本文对肿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转化、功能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 调控
下载PDF
联合用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7
2
作者 龚凯 黄道景 +1 位作者 范跃祖 蒋米尔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14-416,共3页
目的 观察联合用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DVT )的溶栓效果。方法 将 9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 3组。第一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 ,平衡液 5 0 0ml加尿激酶 2 5万U ;第二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尿... 目的 观察联合用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DVT )的溶栓效果。方法 将 9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 3组。第一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 ,平衡液 5 0 0ml加尿激酶 2 5万U ;第二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尿激酶 2 5万U ;第三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加尿激酶 2 5万U ,平衡液 5 0 0ml加蝮蛇抗栓酶 0 .2 5U为主。 45例患肢静脉给药 ,45例上肢静脉给药。以B超检查及患肢消肿时间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第三组疗效明显优于第一、二组 (P <0 .0 5 )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联合应用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是治疗A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疗法 下肢静脉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凯 姚巧珍 +2 位作者 顾秀敏 黄道景 范跃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76-676,共1页
关键词 中医病理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丹毒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坦 施宝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14期2231-223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的早期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ABP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43例)和手术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在两...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的早期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ABP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43例)和手术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在两组ABP中,手术治疗组患者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较保守治疗组低(6.5 d±3.2 d vs 8.3 d±4.3 d,7.3 d±4.2 d vs 10.2 d±3.7d,15.2 d±4.3 d vs 18.3 d±5.5 d,P<0.05);手术治疗组有并发症的患者为5例,保守治疗组有并发症的患者为7例(P>0.05).结论:早期手术对于治疗ABP合并急性胆管炎,具有及时、安全、有效,是治疗ABP合并胆管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手术治疗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低剂量胸腺肽联合化疗治疗胃癌 被引量:6
5
作者 沈祖刚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31-32,43,共3页
目的 评价低剂量胸腺肽贯序免疫 -化疗治疗胸部肿瘤的作用。方法  84例胃癌在化疗前连续滴注低剂量胸腺肽 2周 ,4周重复一次 ,共 3个周期。结果 全部病人能耐受治疗 ,没有严重的毒副反应 ;低剂量胸腺肽联合化疗 3个月后 ,病人外周血... 目的 评价低剂量胸腺肽贯序免疫 -化疗治疗胸部肿瘤的作用。方法  84例胃癌在化疗前连续滴注低剂量胸腺肽 2周 ,4周重复一次 ,共 3个周期。结果 全部病人能耐受治疗 ,没有严重的毒副反应 ;低剂量胸腺肽联合化疗 3个月后 ,病人外周血CD3、CD4 、CD4 /CD8表达及NK细胞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低剂量胸腺肽联合化疗 (CDDP、EPI、5 Fu等 )对胃癌有疗效 ,毒性可耐受 ;并增强NK细胞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胸腺肽 胃癌 化疗 联合治疗 低剂量
下载PDF
E-cadherin、nm23-H_1在胃癌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晖 胡祥 +1 位作者 童晓文 范耀祖 《实用癌症杂志》 2006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钙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E-cadherin和nm23-H1的表达。结果54.3%(25/46)胃癌中E... 目的探讨钙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E-cadherin和nm23-H1的表达。结果54.3%(25/46)胃癌中E-cadherin表达减弱至无表达;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Borrmann分型有关(P<0.05);50%淋巴结转移癌E-cadherin表达强度高于其原发病灶。45.7%(21/46)胃癌中nm23-H1表达减弱至无表达;nm23表达与Borrmannn分型、胃癌组织学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54.5%的原发病灶中nm23-H1表达强度较淋巴结转移癌强。E-cadherin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E-cadherin与nm23-H1在抑制胃癌浸润转移方面一定作用,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E-cadherin与nm23-H1对胃癌浸润、转移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发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CADHERIN蛋白 NM23-H1蛋白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内镜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7
作者 鲁星燧 刘凯 +1 位作者 姚英 张宗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 总结内镜对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初步体会和经验。方法 对 44例胆胰疾病患者行内镜进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检查 ,明确诊断。 36例行鼻胆管引流术 (ENBD)、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EST)、2例行胆道扩张术。结果 ERCP成功率 95... 目的 总结内镜对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初步体会和经验。方法 对 44例胆胰疾病患者行内镜进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检查 ,明确诊断。 36例行鼻胆管引流术 (ENBD)、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EST)、2例行胆道扩张术。结果 ERCP成功率 95 % ,ERCP准确率 97% ,ENBD术后阻塞性黄疸患者血SB ,SB′下降幅度 30 %~ 5 0 % (引流 1周以内 )。ERCP术后高血尿淀粉酶发生率为 11%。结论 ERCP在胆胰疾病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熟练的ERCP操作可降低ERCP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诊断 治疗 胆疾病 胰腺疾病 ERCP
下载PDF
nm23-H_1与胃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
8
作者 刘晖 范跃祖 胡祥 《江西医药》 CAS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分析nm23-H1(简称nm2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nm23-H1的表达。结果 45.6%(21/46)的胃癌nm23-H1表达下降。nm23-H1的... 目的 分析nm23-H1(简称nm2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nm23-H1的表达。结果 45.6%(21/46)的胃癌nm23-H1表达下降。nm23-H1的阳性表达与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胃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另外54.5%的分化型胃癌nm23-H1表达高于其淋巴结转移癌,而在低分化型胃癌中有53.8%。结论 nm23-H1可能对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分化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NM23-H1
下载PDF
24例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春球 尹路 +6 位作者 彭承宏 叶敏 赵任 陈桂明 周慧江 李宏为 范跃祖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的临床病理特征、CD10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小肠DLBCL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经Ann Arbor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结果Ⅰ和Ⅱ期患者15例(62.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的临床病理特征、CD10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小肠DLBCL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经Ann Arbor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结果Ⅰ和Ⅱ期患者15例(62.5%),Ⅲ和Ⅳ期9例(37.5%),Karnofsky状态分析平均为75.5%(40%~100%)。24例患者中,20例(83.30%)行手术治疗,16例(66.7%)接受化疗,无放射治疗患者。在1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CD10阳性7例(36.8%),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但CD10阳性表达更多在Ⅰ期患者中(P=0.013)。19例患者获随访,平均生存期32.7个月(1~111个月),5例(26.3%)死亡。统计分析显示,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7),而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小肠DLBCLs中,Ⅰ、Ⅱ期患者的预后(包括手术和化疗)比Ⅲ、Ⅳ期更好,CD10阳性更多的表达在Ⅰ期淋巴瘤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淋巴瘤 CD10表达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