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克琴 王颖频 庞文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6-62,共7页
以同济大学德语专业100名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职业素养问卷调查反馈数据为依据,探索分析了目前德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指出其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己之见以及应对方略。
关键词 德语专业本科生 调查反馈 职业素养培育
下载PDF
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的相互影响——以德语计算机专业词汇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亘 朱建华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第5期22-27,共6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专用语一方面可以说已经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却与共同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旨在浅述德语中计算机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专用语 共同语 计算机语言
下载PDF
德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动态研究
3
作者 黄崇岭 陈晓芸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74-80,共7页
以四所大学100名德语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先后对他们的德语学习动机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前后时隔两年。研究表明,(1)两年前七个动机类型强度普遍不高,两年后八个动机类型强度均较高,其中,五个共同动机类型的强度比两... 以四所大学100名德语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先后对他们的德语学习动机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前后时隔两年。研究表明,(1)两年前七个动机类型强度普遍不高,两年后八个动机类型强度均较高,其中,五个共同动机类型的强度比两年前提高,而且差异显著。(2)两年后男女在动机类型强度上没什么差异,在动机强度上女生比男生略高。一本学生八个动机类型的强度比二本学生高;在动机强度上一本学生比二本学生也要高且差异显著。高分组不仅在动机类型的强度还是动机强度上均高于低分组。(3)除了外界影响外其他的七个动机类型的强度均与动机强度呈正相关,四个动机类型的强度与成绩呈正相关,动机强度与成绩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专业 动机类型 动机强度 成绩
下载PDF
浅析动态顺应视角下文化因素的翻译方法——以中德文化网汉语版和德语版为例
4
作者 周乐伟 张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使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语言文本本身转向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就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研究演变成为文化研究,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使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语言文本本身转向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就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研究演变成为文化研究,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它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动态顺应的视角出发,以加强中德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中德文化网汉语版和德语版为例,探究其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动态顺应 文化因素 翻译方法
下载PDF
基于语料的德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错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范振健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年第5期52-54,75,共4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过渡语的概念和特点,接着引入了错误分析这个概念,通过对2008年全国大学生德语辩论赛决赛中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以期为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德语 过渡语 错误分析 僵化
下载PDF
弃绝人类此在的哀诗——保尔·策兰诗文《线条太阳》之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建广 寇潇月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策兰的诗学总体呈现出一种转折:语言的转折、呼吸的转折、生命的转折,这种本质性转折不仅是策兰中后期诗学的主导性主题和本质性内涵,也显现在诗学结构之中。这一攸关生死的转折在《线条太阳》一诗中得到充分彰显。《线条太阳》一诗从... 策兰的诗学总体呈现出一种转折:语言的转折、呼吸的转折、生命的转折,这种本质性转折不仅是策兰中后期诗学的主导性主题和本质性内涵,也显现在诗学结构之中。这一攸关生死的转折在《线条太阳》一诗中得到充分彰显。《线条太阳》一诗从主题到结构都在表述对人类此在的否定,对光音彼在的向往。这就是呼吸转折之本义,也是诗人在人性灾难之后难以在此在生存,而走向彼在的诗学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兰 线条太阳 光音 彼在
下载PDF
中德高校双语教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崇岭 石丽荣 《科教导刊》 2011年第2期37-38,共2页
笔者于2006-2008年对我国上海和德国的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作了大量经验性调查,发现中德高校不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同,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实施过程也大不相同。具体来看,两国的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语言水平和对教学的态... 笔者于2006-2008年对我国上海和德国的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作了大量经验性调查,发现中德高校不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同,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实施过程也大不相同。具体来看,两国的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语言水平和对教学的态度以及授课和测试环节都有明显差别。总体而言,我国的双语教学的质量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中德对比研究 国际化
下载PDF
名不从实的迷昧大戏——释歌德喜剧《大科夫塔》
8
作者 张克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共13页
歌德喜剧《大科夫塔》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卡廖斯特罗事件”的诗学回应,但喜剧本身已超出“政治剧”范畴,实则是对18世纪末欧洲思想文化领域迷昧现象的反思,“名不从实”是其关键表征。剧中意大利假伯爵搬演“道成肉身”的神学经典... 歌德喜剧《大科夫塔》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卡廖斯特罗事件”的诗学回应,但喜剧本身已超出“政治剧”范畴,实则是对18世纪末欧洲思想文化领域迷昧现象的反思,“名不从实”是其关键表征。剧中意大利假伯爵搬演“道成肉身”的神学经典,借古埃及智者“大科夫塔”之名,施虚名诈伪之术。歌德喜剧以此揭示出欧洲晚期人本-启蒙理性文化的危机:从语词概念获取认识的进路并不能通达事物的本质,反而容易落入宗教幻景与政治权谋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大科夫塔》 虚名诈伪 语词信仰 人本启蒙理性的危机
下载PDF
古典美学的诗意融合——论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4-58,共5页
德国古典文学从古希腊的美学理想中汲取养分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其创作的成熟性在于对典型塑造的追求,寻求人和世界的现象下的最高原型,以封闭和谐的艺术形式表达世界和人性形象中内在的和谐性。歌德在魏玛古典时期的重要戏剧作... 德国古典文学从古希腊的美学理想中汲取养分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其创作的成熟性在于对典型塑造的追求,寻求人和世界的现象下的最高原型,以封闭和谐的艺术形式表达世界和人性形象中内在的和谐性。歌德在魏玛古典时期的重要戏剧作品《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是对古典艺术美学思想的诗学彰显。由散文到韵文的诗学改编为古典戏剧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外衣,韵文的格律性展现了古典美学对纯洁和谐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歌德 《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 和谐
下载PDF
海伦娜的“心盲”与姜长安的“心锁”——比较《午间女人》与《金锁记》中两个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 被引量:2
10
作者 饶贝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
《午间女人》中的海伦娜本是一个聪明伶俐,坚韧顽强的姑娘,但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后逐渐失语,变成了一位"心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姜长安本是天真烂漫,单纯质朴的少女,因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戴上了"... 《午间女人》中的海伦娜本是一个聪明伶俐,坚韧顽强的姑娘,但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后逐渐失语,变成了一位"心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姜长安本是天真烂漫,单纯质朴的少女,因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戴上了"心的枷锁"。女性身份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最显著的共同点,也成了解读她们悲剧命运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娜 姜长安 女性 悲剧
下载PDF
诠释歌德叙事谣曲《渔夫》中的“水”之魔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饶贝蕾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8-81,97,共5页
1778年,歌德创作了叙事谣曲(Ballade)《渔夫》,该谣曲于1779年收录在由赫尔德编撰的《各民族人民的声音》一书中。《渔夫》是歌德创作的第一首以自然魔力为主题的叙事谣曲。在短短的四个诗节中,水作为贯穿始终的母题,从起初的波澜不惊,... 1778年,歌德创作了叙事谣曲(Ballade)《渔夫》,该谣曲于1779年收录在由赫尔德编撰的《各民族人民的声音》一书中。《渔夫》是歌德创作的第一首以自然魔力为主题的叙事谣曲。在短短的四个诗节中,水作为贯穿始终的母题,从起初的波澜不惊,到暗潮涌动,最终吞噬一切。本文通过对谣曲语词和结构的具体分析,诠释了"水"元素散发的奇幻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谣曲 渔夫
下载PDF
梦魇中的多重暴力——诠释《马利纳》第二章节中的“死亡方式”
12
作者 饶贝蕾 黄克琴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2-76,99,共6页
《马利纳》是巴赫曼晚期"死亡方式"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也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对研究巴赫曼晚期的文学创作理念有着重大意义。小说的第二章节又称为梦之篇章(Traumkapitel),由35个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的梦... 《马利纳》是巴赫曼晚期"死亡方式"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也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对研究巴赫曼晚期的文学创作理念有着重大意义。小说的第二章节又称为梦之篇章(Traumkapitel),由35个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的梦境组成,集中展现了女主人公记忆深处的内容,是理解第一、第三章节的核心所在。文章从巴赫曼的战争观和"死亡方式"的概念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母题的梦境系列,旨在展现梦之篇章中的多重暴力以及女主人公由自我认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境 死亡方式 战争 暴力
下载PDF
“人与书籍生活的地方”——布科维纳德意志文学的发展史及研究价值
13
作者 宋芸 《科教导刊》 2012年第8期107-109,共3页
布科维纳位于欧洲东部的东喀尔巴阡山脉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历史上它曾经几易其主。来自不同民族的布科维纳人共同努力,使当地的德意志文学达到了一... 布科维纳位于欧洲东部的东喀尔巴阡山脉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历史上它曾经几易其主。来自不同民族的布科维纳人共同努力,使当地的德意志文学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高度。回顾历史,可以说,布科维纳是对德意志文化兼容并蓄的一个完美范例。如今,政治意义上的布科维纳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文学国度"的布科维纳却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成为了布科维纳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科维纳德意志犹太民族
下载PDF
从功能翻译角度分析《茵梦湖》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14
作者 王周凤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2-65,共4页
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交际行为,翻译目的是实现译文的功能。人类的交际行为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必然受到源文和译文文化的双重制约。为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时,会根据译文... 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交际行为,翻译目的是实现译文的功能。人类的交际行为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必然受到源文和译文文化的双重制约。为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时,会根据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作者分析《茵梦湖》两个中译本,探究其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将其分为三类,并从功能翻译的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翻译 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 功能
下载PDF
简析洪堡语言哲学思想——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
15
作者 洪妍 《品位·经典》 2020年第6期16-17,共2页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这一观点是洪堡语言哲学研究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神性,也指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分节音作为语言和思维的平衡杠杆,在语言构造思维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分节音的介绍,试图对“...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这一观点是洪堡语言哲学研究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神性,也指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分节音作为语言和思维的平衡杠杆,在语言构造思维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分节音的介绍,试图对“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这一论断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 语言哲学思想 思维 官能 分节音
下载PDF
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颖频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研究从MTI教育目标出发阐述了翻译决策能力的重要性,运用语用顺应论的四个分析维度探讨了顺应论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通过翻译实践与译本评价说明顺应论提升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的可行性和意义。
关键词 MTI教学 翻译决策能力 译者主体性 顺应理论
原文传递
历史反思与德国新身份构建:施林克“代际小说”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施显松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 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从衔接与连贯谈《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的翻译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建广 聂馨蕾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64-74,112,F0003,共13页
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Proletarier aller L?nder,vereinigt euch!"的理解与翻译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一点睛之笔对我们准确理解《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意义。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从修辞学、诗韵学、篇章语言学以... 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Proletarier aller L?nder,vereinigt euch!"的理解与翻译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一点睛之笔对我们准确理解《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意义。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从修辞学、诗韵学、篇章语言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方面入手。本文着重探讨"统一"这个概念在文本中的互文性、语文衔接和思想连贯以及最后一句中"所有"与"一"的反差修辞形式(Kontrast)。我们认为,译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商榷余地。建议翻译为:"所有国家无产者,统一起来"或"所有国家普罗大众,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最后一句 翻译
原文传递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德国浪漫派诗人沙米索著有一首改编自中文的叙事诗《尼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未能获知其确切出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罗泽确定该诗参照了法国汉学家儒莲所译汉诗《尼姑恩凡》,但他并未找到所对应的中文诗作。本文经考证,推... 德国浪漫派诗人沙米索著有一首改编自中文的叙事诗《尼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未能获知其确切出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罗泽确定该诗参照了法国汉学家儒莲所译汉诗《尼姑恩凡》,但他并未找到所对应的中文诗作。本文经考证,推断儒莲的《尼姑思凡》译自同名明清小曲,并且儒莲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索 《尼怨》 儒莲 《尼姑思凡》 明清小曲
原文传递
神秘与理念——试论歌德1797年叙事谣曲诗学特征
20
作者 段懿玲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5期525-539,560,共16页
歌德与席勒在1797年对文学原初形式的深入探讨最终呈现为绚丽斑斓的叙事谣曲,完成诗人从魏玛时期自然魔力叙事谣曲到1797年理念叙事谣曲的风格转折,因此,1797年也被称为"叙事谣曲年"。歌德将长年埋藏于心的素材与形象转换为... 歌德与席勒在1797年对文学原初形式的深入探讨最终呈现为绚丽斑斓的叙事谣曲,完成诗人从魏玛时期自然魔力叙事谣曲到1797年理念叙事谣曲的风格转折,因此,1797年也被称为"叙事谣曲年"。歌德将长年埋藏于心的素材与形象转换为诗的语言,充满奇幻色彩的素材来源与彰显歌德精神的密托斯特征为1797年叙事谣曲注入不朽的诗学灵魂。而在神与魔的外衣下,诗歌又蕴含着歌德对真理与谬误的诗学思考。同年,歌德写下续作《浮士德》的框架,出现在叙事谣曲中的神与魔的对立,也再次显现在《浮士德》中,因此1797年叙事谣曲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歌德总体思想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叙事谣曲 理念叙事谣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