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场的、动态的和本土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变迁中的“大众文化”,方法论的“文化理论”在场的“文化批评”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共3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学术界和批评界,几成显学。但这个虽来自于域外、却具有本土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或“学科”,似乎并没有如其外观显现的那样,获得预期的效果。一种批判反思性的理论,自身却成为批判...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学术界和批评界,几成显学。但这个虽来自于域外、却具有本土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或“学科”,似乎并没有如其外观显现的那样,获得预期的效果。一种批判反思性的理论,自身却成为批判反思的对象,这对理论本身并无坏处。这里刊登的这组笔谈便是这种反思的结果。文章先后涉及到了“大众文化”涵义在当代的变迁,及其如何成为人文学界不得不细加审视的知识难题;如何将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不是当作一门具体理论,而是视为类同方法论一样的开放系统,使大众文化的知识研究成为可能:文化批评如何通过现场的话语批判,来纠正日常的文化精神缺损,保持文化本身的创造性活力;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可能——包括文化研究本身的悖论以及中国文化研究“后发型”的机会及其丧失问题:本土大众文化的诸种态势,它的身体化、娱乐化、反智化的双面性以及“哄客社会”的应然和实然状态:如何坚持文化批评,同时又破除文化幻想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 “中国学派” 文化想象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渔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0,共4页
2002年6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关闭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此举只是该校重组计划中的一部分,却在国际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该系的前身即被视为文化研究重镇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以... 2002年6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关闭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此举只是该校重组计划中的一部分,却在国际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该系的前身即被视为文化研究重镇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以伯明翰学派而闻名于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国问题” 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学派 社会学系 重组计划 研究中心 当代文化 for
下载PDF
文化批评,破除文化想象
3
作者 张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4,共3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学术界和批评界,几成显学。但这个虽来自于域外、却具有本土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或“学科”,似乎并没有如其外观显现的那样,获得预期的效果。一种批判反思性的理论,自身却成为批判反思...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学术界和批评界,几成显学。但这个虽来自于域外、却具有本土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或“学科”,似乎并没有如其外观显现的那样,获得预期的效果。一种批判反思性的理论,自身却成为批判反思的对象,这对理论本身并无坏处。这里刊登的这组笔谈便是这种反思的结果。文章先后涉及到了“大众文化”涵义在当代的变迁,及其如何成为人文学界不得不细加审视的知识难题;如何将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不是当作一门具体理论,而是视为类同方法论一样的开放系统,使大众文化的知识研究成为可能;文化批评如何通过现场的话语批判,来纠正日常的文化精神缺损,保持文化本身的创造性活力;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可能———包括文化研究本身的悖论以及中国文化研究“后发型”的机会及其丧失问题;本土大众文化的诸种态势,它的身体化、娱乐化、反智化的双面性以及“哄客社会”的应然和实然状态;如何坚持文化批评,同时又破除文化幻想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文化想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 破除 公共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 权力体制 批评实践 “五四” 民主科学
下载PDF
加缪:中国文化的局外人——荒谬美学在汉语世界的历史踪迹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大可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共4页
加缪在中国的精神之旅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中国之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汉语本《鼠疫》(“外国文艺丛书”),由顾方济等人翻译,他的另一部小说杰作《局外人》,则在第二年现身于袁可嘉等... 加缪在中国的精神之旅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中国之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汉语本《鼠疫》(“外国文艺丛书”),由顾方济等人翻译,他的另一部小说杰作《局外人》,则在第二年现身于袁可嘉等人编译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此引发西方现代文学的启蒙浪潮。虽然身染“鼠疫”的“局外人”的荒谬表情,与对未来充满“新启蒙”幻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格格不入,但人们仍然宽容地接纳了加缪,把他视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伟大哲人和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外人》 中国文化 加缪 上海文艺出版社 汉语 荒谬 历史 世界 美学 中国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上海世博的器物叙事——器物文化遗产的遗忘、拯救与复兴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大可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9,共6页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日常生活告别。"世博会"被"发明"出来之后,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新器物爆炸的主要策源地,导致新行业——现代零售业及其大批零售商店的兴起。而高效的工业复制能力,成为器物市场兴旺的强大后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迅速接纳了来自西方世博会的各种新奇物品,这是器物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伟大革命。世博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纠缠,向中国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堂。器物发达国家的参与,它们卓越的器物与技术、优秀创意及叙事、严密的会展管理水平,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叙事 非物文化 器物体系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本土大众文化的三种态势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大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2,共3页
一、身体化:文化市场的消费核心 从卫慧、经过木子美到竹影青瞳,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色语"运动的清晰印迹,它起源于文学语体,推进于日记语体,变得愈来愈感官化、大众化和公共化,最终被图像语体引向了高潮.这是叙事策略的迅疾飞... 一、身体化:文化市场的消费核心 从卫慧、经过木子美到竹影青瞳,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色语"运动的清晰印迹,它起源于文学语体,推进于日记语体,变得愈来愈感官化、大众化和公共化,最终被图像语体引向了高潮.这是叙事策略的迅疾飞跃,仿佛是一列失控的飞船,在"加速效应"中奔赴肉欲的天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本土 文学语体 叙事策略 木子美 感官化 公共化 大众化
下载PDF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大可 《同舟共进》 2015年第1期3-5,共3页
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旅游大国,全民旅游每年都在升温一组组惊爆眼球的数据,让本来属于旅游行业的事情,变成了公众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中国游客足迹之广、沿途消费之大、探索往来之频繁,甚至让目的地的政治、经济、... 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旅游大国,全民旅游每年都在升温一组组惊爆眼球的数据,让本来属于旅游行业的事情,变成了公众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中国游客足迹之广、沿途消费之大、探索往来之频繁,甚至让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行业 景观社会 灵魂 文化 旅行 中国游客 目的地 热门
下载PDF
文化2006:颠覆与“粉丝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闳 《人民论坛》 2007年第1期58-59,共2页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无可避免地被粉丝化了……回眸凝望2006年这一系列文化争鸣事件,人们在论争中留下了几许笑骂、叹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粉丝 《三国》 《论语》 易中天 缔造
下载PDF
旁观和嬉戏 60年代生人的文化身份与精神特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闳 《时代建筑》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 文章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较,描述出这一代人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文章认为,60年代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文化精神史上的"断裂"处境,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以一种"嬉戏"精神来表达他们对于历史时间整体性的反叛。表现在建筑师如李晓东、王澍等人那里,则以一种偶然性的相遇来传达他们特有的空间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生人 文化身份 旁观姿态 嬉戏精神 建筑师
下载PDF
言辞、文化然后道成肉身——文学与公共性的悖论
10
作者 张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150,共4页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剥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剥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学与古典政治学的向度并无多大差异,表现为对永恒、价值以及真理的追问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公共性 时代性 公共空间 价值 永恒
下载PDF
香港流行文化得了什么病
11
作者 王晓渔 《同舟共进》 2007年第7期54-55,共2页
2001年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一位香港老导演过生日,这本是充分感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温暖时刻,谁料7个徒弟中的5个突然每人端起一杯薄酒,双膝跪下,无奈地说:“
关键词 流行文化 香港电影 全球化 商业化 世俗化 世俗文化 保守主义 边缘化 导演 相对主义
下载PDF
桥与门“新三届”群体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
12
作者 张闳 《时代建筑》 2015年第1期10-12,共3页
"新三届"指"文革"后1977年、1978年、1979年入学的三届大学生。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新三届"群体对"文革"后社会文化的断裂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同时,他们作为20世... "新三届"指"文革"后1977年、1978年、1979年入学的三届大学生。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新三届"群体对"文革"后社会文化的断裂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同时,他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新文化"的开创者,对曰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持续的、久远的影响。考察这一群体在当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不仅对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三届” 高考 20世纪80年代 文化传承 新文化
下载PDF
公共舆论的历史、现实与反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纪霖 唐小兵 +2 位作者 王晓渔 宋宏 裴自余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12期22-31,共10页
唐小兵:拙著《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出版后,有些朋友认为我描述的现代中国的舆论有很强的价值偏向,比较偏向于“星期论文”那样理性的、以学院为基础的,然后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 唐小兵:拙著《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出版后,有些朋友认为我描述的现代中国的舆论有很强的价值偏向,比较偏向于“星期论文”那样理性的、以学院为基础的,然后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公开表达,对于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所代表的这样一种激进的舆论形式缺乏“同情的理解”。这种批评,以及当下公共舆论发展的态势,让我重新思考胡适、傅斯年代表的这样一种精英主义的舆论形式在当下中国遭逢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历史 反思 现代中国 学术共同体 重新思考 精英主义 大公报
下载PDF
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大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9,共9页
关键词 国家修辞 母亲叙事 多重反讽
下载PDF
物之梦与巴什拉的诗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103,共3页
巴什拉在中国 对于中国知识界来说,巴什拉来得太早了,而对于文化热潮中的阅读大众来说,他又来得太迟了。第一部巴什拉著作的中译本,出现在1992年,名字叫做《火的精神分析》,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文库”的第52... 巴什拉在中国 对于中国知识界来说,巴什拉来得太早了,而对于文化热潮中的阅读大众来说,他又来得太迟了。第一部巴什拉著作的中译本,出现在1992年,名字叫做《火的精神分析》,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文库”的第52种.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杜小真主译。当时的中国批评界正在忙碌另一些事情。一些人在精心缝补“人文精神”的破裤。另一些人则在忙于编织“后现代”的新衣。这种种单向度的头脑.尚无法承担巴什拉式的繁复丰硕的思想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什拉 中国知识界 诗学 “人文精神” “后现代” 精神分析 北京大学 三联书店 中译本 第一部
下载PDF
学术共同体的消逝与重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渔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5,共4页
从自由职业者到单位人 近代以来,学者通常供职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但是教授(这里所说的教授不是指职称,而是指在大学任教者)这一身份在1949年前后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单位人。自由职业者,这个词语目前也在中国... 从自由职业者到单位人 近代以来,学者通常供职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但是教授(这里所说的教授不是指职称,而是指在大学任教者)这一身份在1949年前后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单位人。自由职业者,这个词语目前也在中国大陆通用,意思却与民国时期或者台湾地区截然不同。现在大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往往指有文化的非单位人,比如以写作谋生的自由撰稿人就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可是民国时期(台湾地区部分沿袭了民国时期的界定)的自由职业者并非没有职业,只是被雇用者和雇用机构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自由。1929年,国民党官方文件首次使用“自由职业者”界定包括医生、律师、会计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共同体 自由职业者 民国时期 科研机构 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 自由撰稿人 单位人
下载PDF
通识教育的本土困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晓渔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84-89,共6页
19世纪,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knowledge)的地方。在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急剧减少,专业性大学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合并,专业性大学纷纷回归综合性大学,虽... 19世纪,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knowledge)的地方。在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急剧减少,专业性大学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合并,专业性大学纷纷回归综合性大学,虽然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学向综合性的回归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经过漫长又损失惨重的尝试,大学终于摆脱过度专业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 综合性大学 困境 19世纪 普遍知识 院系调整 大学合并
下载PDF
意见空间的文学挣扎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大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133,共4页
消费主义制造的垃圾化效应,迫使我们反思文学过度谋求公共性的立场。仅仅以销售量、点击率和票房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与否,非但不能拯救文学,反而会更彻底地断送它的前程。文学的公共性,恰恰在于它的非公共性,也即起始于作家最孤独的反思... 消费主义制造的垃圾化效应,迫使我们反思文学过度谋求公共性的立场。仅仅以销售量、点击率和票房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与否,非但不能拯救文学,反而会更彻底地断送它的前程。文学的公共性,恰恰在于它的非公共性,也即起始于作家最孤独的反思。这样,文学才能最终回归到公共空间,完成弘扬普世价值的艰难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意见空间 文学丑角 广场效应
下载PDF
《半夜鸡叫》:时间与阶级意识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28-31,共4页
《半夜鸡叫》的故事出自一本叫做《高玉宝》的自传体中篇小说。自1950年代起,通过强大的文宣机器的推动,《高玉宝》的故事已经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要读书""半夜鸡叫"诸章节,已经成为革命文学的经典段落,并被收... 《半夜鸡叫》的故事出自一本叫做《高玉宝》的自传体中篇小说。自1950年代起,通过强大的文宣机器的推动,《高玉宝》的故事已经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要读书""半夜鸡叫"诸章节,已经成为革命文学的经典段落,并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语文课本。196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夜鸡叫》 阶级意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高玉宝》 时间 中篇小说 50年代 中国当代
下载PDF
“样板戏”的舞台艺术风格及其美学逻辑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7-104,共8页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文革”戏剧 美学 样板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