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1 位作者 王开发 李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7-1321,共5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探讨古环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花粉 海洋地质 古环境变化 海陆相互作用 海洋沉积物 海面升降
下载PDF
南海晚渐新世滑塌沉积指示的地质构造事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前裕 郑洪波 +1 位作者 钟广法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4,共6页
南海北部ODP1 1 4 8站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沉积以滑塌堆积和长时间沉积缺失为主要特征 .由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始于渐新世中期 2 8.5Ma至早中新世 2 3Ma左右结束 .主间断面位于 2 5Ma ,亦即滑塌沉积层的底界 .4次沉积间断总共造成至少... 南海北部ODP1 1 4 8站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沉积以滑塌堆积和长时间沉积缺失为主要特征 .由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始于渐新世中期 2 8.5Ma至早中新世 2 3Ma左右结束 .主间断面位于 2 5Ma ,亦即滑塌沉积层的底界 .4次沉积间断总共造成至少 3Ma沉积记录的缺失 .综合岩性、古生物年代测定、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 ,表明南海晚渐新世的海底扩张模式呈多次跳跃式 ,并以“2 5Ma事件”为型变高峰 .这一系列构造活动是欧亚、澳大利亚、菲律宾 -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直接导致南海向前期裂谷更发育 ,红河大断裂左擦拉张更强的南部扩张的转型 .1 1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底扩张 ODP1148站 渐新世 板块构造 滑塌沉积 岩性生物地层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马在田 耿建华 +1 位作者 董良国 宋海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射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 ,后来被深海钻探证实 ,从此地震方法成为大面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水合物既是潜在能源 ,也是影响环境和形成灾害的因素之一 ,因此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在 2 1世纪的重要课题。探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 ,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 ,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果 ,在此只能根据我们仅有的工作和参照国外公开的出版物 ,以及出国访问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提出我们的一些基本设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观测 BSR 识别方法 海洋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裂变径迹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祖翼 郭彤楼 +1 位作者 许长海 杨风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退火温度。样品Shw-1、SW027、SW025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大于样品的地层年龄,反映的是源区的锆石年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的时间-温度历史模拟表明,十万大山地区的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各个样品在41~85Ma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古地温值(介于98~175℃之间),此后各个样品的热演化史总体上呈冷却的趋势。自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各地普遍遭受了抬升剥蚀过程,估算的地层剥蚀量在2281~4484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中生代地层 地质意义 磷灰石裂变径迹 广西 裂变径迹分析 裂变径迹年龄 十万大山地区 地层年龄 年龄数据 热演化史 地层剥蚀量 中国南方 退火温度 锆石年龄 历史模拟 晚白垩世 剥蚀过程 样品 低温段 古地温
下载PDF
大地电磁偏移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被引量:6
5
作者 于鹏 王家林 +1 位作者 吴健生 陈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8-244,共7页
总结和分析了大地电磁场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Zhdanov等对偏移电磁场的研究和成像技术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差分法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技术 ,使差分方程精度和成像分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将前人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结和分析了大地电磁场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Zhdanov等对偏移电磁场的研究和成像技术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差分法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技术 ,使差分方程精度和成像分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将前人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的模型试验研究推进到适用于复杂地电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解释的阶段 ,并通过松辽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偏移成像处理和解释展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偏移成像技术 松辽盆地 地电模型 偏移电磁场 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构造运动与中国沿岸平原的地质灾害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1 位作者 邓兵 王德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3,共6页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带的数十倍,且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隆起带河流泥沙来量少.而且砂质沉积物占了压倒的优势.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决定了中国沙质和淤泥质海岸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沉降带和隆起带松散沉积层的厚度和结构,山此产生了中国沿岸与第四纪沉积层有关的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有规律的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沉降带内,而地下海水入侵多出现在依赖地下水的隆起带内,底辟构造、浅层天然气往往在大河三角洲构成灾害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沉降带和隆起带断陷盆地内的海岸低地通常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地区.此外,丰富的河流泥沙使中国海岸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响应也不相同,如海岸湿地的再生和海岸侵蚀原因的复杂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带 隆起带 中国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 脆弱性评估 湿地再生 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大洋“生物泵”——海洋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丽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79,共7页
海洋浮游植物承担着目前地球上光合作用的一半任务 ,对大气CO2 浓度和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从“铁假说”到“硅假说” ,反映了大洋“生物泵”尤其是海洋中的不同浮游植物群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根据不同浮游植物产生的... 海洋浮游植物承担着目前地球上光合作用的一半任务 ,对大气CO2 浓度和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从“铁假说”到“硅假说” ,反映了大洋“生物泵”尤其是海洋中的不同浮游植物群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根据不同浮游植物产生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可以定量再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如岩藻黄素、C2 8甾醇主要来自硅藻 ;而 19′ 己酰氧基岩藻黄素、C3 7—C3 9烯酮主要来自定鞭藻中的颗石藻。许多研究已成功利用现代环境中的色素和古代沉积物中的类脂物质 ,恢复水体中不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组成。虽然目前海洋浮游植物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完善 ,但与其他方法相比仍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植物 群落组成 颗石藻 类脂 硅藻 生物标志物 光合作用 大洋 古气候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荣华 郑玉龙 +4 位作者 WIESNER M G 金海燕 赵庆英 郑连福 成鑫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80,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在季风转向期出现低值.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ita glutinat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含量也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都出现高值,但Globigerina bulloides,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种则在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分析还发现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orotalia menardii等种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有孔虫总通量和碳酸盐通量等从1993到1996年存在下降趋势,而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生物蛋白石通量等在该期间显示为上升趋势,浅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比深层的高.研究表明海洋沉降通量和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与东亚季风相关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海洋水文条件变化所控制,深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低应与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 季风 季节和年际变化 稳定同位素 南海中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4MaB.P.以来古海洋变迁的长链烯酮记录 被引量:5
9
作者 宋建中 于赤灵 +3 位作者 贾国东 彭平安 翦知湣 赵泉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2-520,共9页
通过对ODP1 84航次 1 1 47/1 1 48站位 4MaB .P .以来沉积物中来源于定鞭金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对南海北部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生产力、表层海水温度及CO2 分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定鞭金藻生产力与硅藻生产力一样在 0 .9MaB... 通过对ODP1 84航次 1 1 47/1 1 48站位 4MaB .P .以来沉积物中来源于定鞭金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对南海北部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生产力、表层海水温度及CO2 分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定鞭金藻生产力与硅藻生产力一样在 0 .9MaB .P .以前比较稳定地保持在较低水平 ,而 0 .9MaB .P .后定鞭金藻生产力较高 ,且呈现冰期低间冰期高的波动 ,硅藻生产力则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由C37烯酮不饱和度指标获得的南海北部 4MaB .P .以来表层海水的UK′37温度与浮游有孔虫壳体δ1 8O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能显示出 0 .9MaB .P .以来的 1 9个氧同位素期 ,表明将UK′37温标应用到晚第四纪以前基本上是可行的。由δ1 3C37:2 计算的表层海水pCO2 显示 ,晚上新世的pCO2 要高于 30 0 μL/L ,而第四纪的pCO2 尽管存在波动 ,却基本上在 30 0 μL/L以下。计算出的晚第四纪的pCO2 十分稳定 ,与同期的大气pCO2 历史变化不一致。这可能与计算中简单地假定某些参数 (如生长速率 )为常数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长链烯酮 古生产力 CO2分压 U37^k'温度 沉积物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整体冲淤平衡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曙光 李从先 +2 位作者 丁坚 李希宁 Ivanov V V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7,共5页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高潮线的对比分析 ,研究整个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 ,三角洲的造陆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对 195 0~ 1998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来水来沙资料的分析 ,发现近年来水沙呈递减趋势 ,这可能是三角洲造陆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 ,从而得出当来沙量为 2 .45亿 t/ a时 ,三角洲面积整体趋于不冲不淤的平衡。若来水来沙量继续减少 ,黄河三角洲将走向全面蚀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平衡 海岸侵蚀 黄河三角洲 气候变化 造陆面积
下载PDF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南海ODP 1144站的高分辨率记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3 位作者 成鑫荣 刘志飞 徐建 夏佩芬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本文对采自南海北部 ODP114 4站 (2 0°3.18′N,117°2 5 .14′E,水深 2 0 37m) 385 .8— 386 .4 m层段的 2 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玻陨石、浮游有孔虫及其同位素分析 ,以评估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微玻陨石见于孔深 3... 本文对采自南海北部 ODP114 4站 (2 0°3.18′N,117°2 5 .14′E,水深 2 0 37m) 385 .8— 386 .4 m层段的 2 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玻陨石、浮游有孔虫及其同位素分析 ,以评估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微玻陨石见于孔深 386 .12— 386 .38m,而集中分布在 386 .2 2— 386 .2 5 m厚约 3cm的地层中。研究结果表明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很可能只是小幅度和短时间 (百年左右 )的 ,尽管引起了南海表层海水温度约 2°C的下降及其相应的δ1 8O的加重、浮游有孔虫冷水种含量的上升和暖水种含量的减少 ,但没有造成海水稳定同位素重大偏移和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影响 ,也没有引起浮游有孔虫在生物演化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事件 微玻陨石 浮游有孔虫 同位素 中更新世 南海 海洋环境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淡水藻类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的研究有深远的古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淡水藻类 盘星藻 双星藻 环纹藻 古环境 海面变化 藻类化石
下载PDF
南海更新世以来Botryocyrtis scutum(放射虫)的丰度变化及其地层和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汝建 Andrea Abelmann 黄宝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3-556,共4页
试图通过南海更新世以来 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scutum (放射虫 )的研究 ,探讨其地层和古海洋学意义 .根据南海更新世以来 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scutum的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氧同位素 18期以来Botryocyrtisscu... 试图通过南海更新世以来 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scutum (放射虫 )的研究 ,探讨其地层和古海洋学意义 .根据南海更新世以来 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scutum的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氧同位素 18期以来Botryocyrtisscutum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其丰度变化随冰期与间冰期旋回而波动 .冰期丰度降低 ,间冰期丰度增加 .其丰度变化基本上与氧同位素记录一样 ,反映了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并且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ryocyrtisscutum 丰度变化 古海洋学 更新世 放射虫
下载PDF
(U-Th)/He年代学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邬宁芬 周祖翼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4-457,共4页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测年技术 磷灰石 锆石 抬升剥露 古地形
下载PDF
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与环境演变中的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8-222,共5页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展过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世纪初期,应当从国际、国内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着眼选题,以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暖池作为主战场,和陆地工作、和现代过程相结合展开研究。文章对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方向、措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研究 中国海 古环境 海陆相互作用 海洋地质
下载PDF
西太平洋DSDP451孔晚中新世—第四纪的微体化石群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泉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西太平洋 DSDP45 1孔 (18°0 0 .88′N、143°16 .5 7′E,水深 2 0 6 0 m)的微体化石群和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变及其重大事件。介形类化石群由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超微化石 NN11- 13... 西太平洋 DSDP45 1孔 (18°0 0 .88′N、143°16 .5 7′E,水深 2 0 6 0 m)的微体化石群和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变及其重大事件。介形类化石群由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超微化石 NN11- 13/ 14带 )的 Cytheropteron组合向早上新世—第四纪 (NN15~ 2 1带 )的 K rithe组合转变及 K rithe丰度的连续上升 ,很可能指示了西马里亚纳海岭自中新世以来下沉幅度达千米左右 ,水团由早期的中层水逐渐被深层水替代。底栖有孔虫 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δ1 8O在 NN11带晚期至 NN12带早期急剧变轻 ,反映了中新世末期碳偏移的全球事件。在 NN12带晚期至 NN16带早期 ,δ1 8O比其现代值轻 0 .5 5‰ ,推测早—中上新世暖期时底层水温要比现代高约 2℃左右 ;介形类的新生速率大于灭绝速率指示当时为有利底栖生物的时期。 δ1 8O最急剧的转变发生在 NN16和 NN17的过渡带 (距今约 2 .5 Ma) ,增值达 1.0‰ ,并在此后保持高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晚中新世-第四纪 同位素 古海洋学
下载PDF
极地海洋钻探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汝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7-705,共9页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以及冰期表层水温与深层水的耦合颤动,说明冰期旋回中冰消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检验了新近纪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历史,并揭示了南极新生代的气候变冷和冰盖的演变历史,以及证实了南大洋温度变化领先于全球冰量的变化。2004年北极罗蒙诺索夫脊的综合大洋钻探(IODP)将宣告科学探索新时代的到来,其研究将重建北冰洋新生代环境变化和气候的演变历史,展示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南极 大洋钻探 罗蒙诺索夫脊钻探 新生代气候演化 古海洋学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摘要)
18
作者 马在田 《上海地质》 2002年第4期5-5,共1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20世纪60年代证实,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素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1971年,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20世纪60年代证实,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素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1971年,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射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识别方法 似海底反射层
下载PDF
海洋MT正演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建华 王家林 +2 位作者 吴健生 于鹏 陈冰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1期115-120,126,共7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MT的特点、方法原理和正演模拟实现过程 ,并通过模型试验和中国东海北部DH剖面大地电磁场的二维正演模拟计算以及所做的结果分析 ,阐明了海洋MT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以及分辨洋底地壳地质属性的能力 ,最后对海洋MT的应...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MT的特点、方法原理和正演模拟实现过程 ,并通过模型试验和中国东海北部DH剖面大地电磁场的二维正演模拟计算以及所做的结果分析 ,阐明了海洋MT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以及分辨洋底地壳地质属性的能力 ,最后对海洋MT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正演 模拟 海底构造 海洋资源
下载PDF
模拟退火算法机理研究 被引量:137
20
作者 陈华根 吴健生 +1 位作者 王家林 陈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2-805,共4页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的技巧 ,认为算法本身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 ;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算法 效率 最优 退火计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