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环素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姜蕾 陈书怡 尹大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4-567,共4页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四环素暴露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0.80-35.00 mg·L^-1四环素暴露胁迫4 d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和潜在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max)...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四环素暴露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0.80-35.00 mg·L^-1四环素暴露胁迫4 d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和潜在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max)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ρ(四环素)的增加而增强,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9.95%和44.08%;暴露7 d时,2者最大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9.48%和91.90%。抗氧化酶系统也受到四环素的影响,暴露4和7 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下降30.36%-35.92%和25.03%-35.51%,不同四环素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在7 d内呈现诱导现象。可见,四环素暴露能够阻碍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破坏抗氧化酶系统平衡,抑制藻类生物量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铜绿微囊藻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崇明岛前卫湖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的分布和来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帆 朱晓敏 +1 位作者 黄清辉 李建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研究崇明岛前卫湖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表层水中DOC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变化范围为5.87~7.02mg·L-1,平均值为6.35mg·... 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研究崇明岛前卫湖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表层水中DOC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变化范围为5.87~7.02mg·L-1,平均值为6.35mg·L-1。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校正吸收系数a355在养殖区最高,为4.58m-1,并呈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暗示养殖区CDOM可能存在陆源之外的其他来源。进一步的荧光指数(f450/500)分析证实了水生生物源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前卫湖水体的CDOM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偏向陆源或者水生生物源(f450/500为1.50~1.84),而a355与DOC含量的比值和荧光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7,n=10,P<0.01),说明养殖区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生物信号,其可能来源为藻类。三维荧光的分析结果表明,类腐殖酸组分普遍存在于前卫湖CDOM中,且空间差异不大;而类蛋白组分的分布差异较大,可能是影响前卫湖CDOM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与上述生物源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指数 比吸收系数 生物生产
下载PDF
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刚亮 李建华 杨长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26-2932,共7页
以崇明岛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抑制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农田河岸带、林地河岸带、草地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岸带反硝化酶活性在(0.69±0.11)^(134.93±33.72)μg N·kg-1... 以崇明岛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抑制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农田河岸带、林地河岸带、草地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岸带反硝化酶活性在(0.69±0.11)^(134.93±33.72)μg N·kg-1·h-1,不同土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趋势为林地河岸带>农田河岸带>草地河岸带.河岸带表层土壤(0~10 cm)反硝化酶活性与其他土层(10~30、30~50和50~70 cm)呈显著差异(P<0.05).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河岸带土壤自然结构和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从而抑制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河岸带 土地利用类型 反硝化酶活性
原文传递
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接识别与改造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尹海龙 赵志超 +1 位作者 徐祖信 李怀正 《中国科技成果》 2017年第4期26-28,共3页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建城区水环境质量受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排放制约的问题,介绍了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接识别与改遣技术。它是一项集管网水量和水质特征因子调查、管网GIS系统和实时运行监控系统、管网水动力模型和混接改造工程技术经济...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建城区水环境质量受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排放制约的问题,介绍了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接识别与改遣技术。它是一项集管网水量和水质特征因子调查、管网GIS系统和实时运行监控系统、管网水动力模型和混接改造工程技术经济模型等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接改造提供技术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推动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和城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制排水系统 雨污混接 水质特征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