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河口九段沙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永兴 刘长娥 杨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K含量大大高于TN和TP含量,排序为:TK>TN>TP。各沙洲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为:速效K>速效N>速效P。土壤速效性养分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剖面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速效性养分土壤剖面垂直分异比全量养分显著。各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沙洲同一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各沙洲不同深度土壤TN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TP和TK含量差异。植物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以K最高,N其次,P最低。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归还量远大于存留量。吸收系数排序为:N>P>K。不同沙洲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上沙P元素、中沙与下沙K元素利用系数最大,上沙K元素、中沙P元素与下沙N元素循环系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互花米草 N P K 循环特征
下载PDF
生活垃圾填埋操作方式对覆土中Ⅰ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余婷 何品晶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987-2992,共6页
填埋场覆土中的甲烷氧化菌可削弱填埋场的温室气体释放,其中Ⅰ型甲烷氧化菌对环境条件的改变反应灵敏.实验采用16SrDNA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 填埋场覆土中的甲烷氧化菌可削弱填埋场的温室气体释放,其中Ⅰ型甲烷氧化菌对环境条件的改变反应灵敏.实验采用16SrDNA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基因指纹技术研究不同填埋操作方式,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膜(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liner,HDPE)隔离、渗滤液亚表面灌溉和植被种植,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表层覆土中Ⅰ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Ⅰ型甲烷氧化菌均属于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得到:渗滤液亚表面灌溉和植被种植比HDPE膜隔离对表层覆土中Ⅰ型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它们会降低Ⅰ型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并且推测渗滤液亚表面灌溉会抑制Methylobacter的生长.无HDPE膜隔离的土壤中,即有填埋气体侵入的土壤中,随填埋气体作用于土壤时间的延长,Ⅰ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覆土时间分别为3周、1.5a和5a的土壤中,Ⅰ型甲烷氧化菌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覆土1.5a时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 Ⅰ型甲烷氧化菌 16S RDNA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九段沙上沙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分布、积累与动态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长娥 杨永兴 杨杨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85-191,共7页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化验,研究了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化验,研究了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中钾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上沙主要类型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迁移与积累规律。结果表明:①上沙不同湿地群落植物钾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规律存在差异,3种植物相比,叶、叶鞘和茎或秆的钾含量均以海三棱蔗草最高;果实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芦苇最高;叶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互花米草最低。3种植物果实钾含量的差异最大,地下部分钾含量的差异最小。海三棱蔗草叶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秆、叶鞘和根,果实的钾含量最低。互花米草茎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果实、叶鞘与根,须根的钾含量最低。芦苇果实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茎、根状茎与叶鞘,根的钾含量最低。②不同时期,植物钾元素贮量受钾元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影响程度基本相当。芦苇钾元素贮量最高,互花米草其次,海三棱蔗草最低。3种植物叶的钾贮量差异最小,而地下部分的钾贮量差异最大。③植物中钾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而呈动态变化。不同植物以及不同植物构件中钾含量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共性,3种植物总体表现为,随着生长进程,植物钾含量逐渐减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钾含量最高,地下部分钾含量最低;旺盛生长期,叶的钾含量普遍比较高,最低值不一致;生长末期最后阶段,地下部分钾含量最高,叶鞘的钾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钾元素 分布 动态 积累 九段沙
下载PDF
改良型A2/O-MBR工艺的反硝化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荣昌 欧阳琛 司书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1-407,共7页
重点考察了一种改良型膜生物反应器(A2/O-MBR)的脱氮除磷性能。该工艺主要特点在于对膜池硝化回流液进行了固液分离,并将上清液和浓缩污泥分别回流至缺氧池和厌氧池,这种改进提高了系统对氮、磷的同步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 重点考察了一种改良型膜生物反应器(A2/O-MBR)的脱氮除磷性能。该工艺主要特点在于对膜池硝化回流液进行了固液分离,并将上清液和浓缩污泥分别回流至缺氧池和厌氧池,这种改进提高了系统对氮、磷的同步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 h,污泥龄(SRT)为30 d,混合液回流比为200%的运行条件下,进水COD、NH+4-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225±38)、(24.8±3.9)、(26.7±2.9)和(2.90±0.53)mg/L时,增加膜池硝化回流液固液分离装置前后,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出水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由(14.9±3.3)mg/L和(1.95±0.72)mg/L下降到(9.4±1.9)mg/L和(0.91±0.38)mg/L,表明增加膜池硝化回流液固液分离装置显著改善了A2/O-MBR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反硝化除磷活性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改进后系统中反硝化除磷活性占总除磷活性的比例由51.5%上升至61.7%,说明增加膜池硝化回流液固液分离装置强化了系统的反硝化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 O-MBR工艺脱氮除磷反硝化除磷菌(DPAOs) 聚磷菌(PAO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